潮剧大全100集(梨园育苗18年)

潮剧大全100集(梨园育苗18年)(1)

陈江哲将收集到的四五百首潮剧经典曲目进行录制,并出版发行。

今年64岁的陈江哲做过小生意,当过职员,也自办过实业,但最让他看重的,却是民营潮剧艺术团——揭阳市小梅花艺术团创始人这个身份。因为对潮剧深入骨髓的痴迷,从2001年开始,将近18年的时间,陈江哲倾身梨园“栽花育苗”,致力培育潮剧新人,传播传统戏剧文化,带领艺术团积极参与各类基层群众活动和海外交流活动,让有“南国奇葩”美誉的潮剧绽放出夺目光彩。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达海军

花数年收集潮剧经典曲目

作为潮剧的超级戏迷,陈江哲首先感到的就是潮剧曲目太少,满足不了传唱的需求。“大概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我注意到,和其他剧种相比较,潮剧曲目的出版非常少。我就琢磨着,一定要录制一批经典的潮剧剧目以便点播。”陈江哲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经常自己开着车到处去收集潮剧曲目,有时候一天会开上几百公里深入老艺人家中求取资料。

经过四五年的收集,陈江哲整理出了四五百首经典潮剧曲目,其中有不少是新一代观众没有接触过的经典作品,比如《小刀会》《红灯记》《南海长城》等。当中更有一些是可能失传的好作品,如作曲家黄钦赐在揭阳的作品《艳阳天》。

约在25年前,陈江哲将收集到的潮剧经典曲目进行录制,前前后后花费了30多万元。“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资了。”陈江哲笑着说。也正是陈江哲请来潮剧名乐手,灌录伴奏音乐,后来出版发行,使得绝大多数“养在深闺”的经典潮剧曲目大大得到了普及。

“明星效应”掀起学戏热潮

“潮剧在以前主要是成年人尤其是老人在演唱,比较古板,因此群众基础越来越弱。”陈江哲经常深思潮剧的未来,“我们为什么不从娃娃抓起?”

在筹办潮剧票友演唱会的过程中,陈江哲发现了潮剧好苗子黄晓佳,主动上门收徒。经过不到一年的训练,12岁的黄晓佳参加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夺得金花奖,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奖的参赛选手,这也是潮剧界第一朵“小梅花”。“明星效应”在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学唱潮剧的热潮。陈江哲挑出条件好的,组成一个将近50人的班子,于2004年成立了小梅花艺术培训中心,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进行培训,学员来自潮汕三市,年龄从4岁到18岁。陈江哲主要负责教学生唱腔,还聘请了潮剧知名演员和专业人士担任教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9岁的吴泽霞荣获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奖;2005年,13岁的方沐蓉、9岁的陈佳佳荣获第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金花奖……放眼整个粤东潮剧界,共有26人在该比赛中获奖,而陈江哲的小梅花艺术团就占有24人之多。

送“苗”深造储备戏曲人才

2006年,广东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负责人向陈江哲提出,把孩子们送到外面去接受京剧或昆曲的专业培养,陈江哲同意了。他认为,演员们能够走出去,自身可以获得更大的提升;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

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朵“小梅花”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重点戏曲高等院校录取。比如,2008年“小梅花”学员谢紫榆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表演系深造,成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潮剧界第一个攻读戏曲表演的大学本科生;方沐蓉考上上海戏剧学院后,转学京剧,现在是上海京剧院的当家花旦……提起这些,陈江哲难掩自豪和欣慰。

在陈江哲带领下,小梅花艺术团屡获殊荣,将“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全国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全国文化出口重点单位”等荣誉收入囊中。陈江哲也于2008年获评广东省“十佳园丁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