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乐毅有多厉害(乐毅一个被高估的名将)

乐毅一代名将、武庙十哲之一,世人提到他,就会联想到:他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后讨伐齐国,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亡其国;最后兵败垂成。

管仲乐毅有多厉害(乐毅一个被高估的名将)(1)

但是由于记载其经历的《史记》被汉朝大量删改(只留下十万余字,相当于原书的五分之一),经过后人增补,已经面目全非。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孔子是世家,老庄和申不害、韩非,两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和两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挤在一个列传里。老子和孔子齐名的人物,而且孔子求学于老子,他们的待遇应该差不多,可是在《史记》中老子和孔子的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差的太多。

要知道在汉武帝前期及以前,黄老思想才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以司马迁的经历,他绝对不可能这样安排。不说给老子世家吧,最差也是老庄一个列传,法家一个列传。

如果老子韩非列传真的是司马迁原本安排,那么孔子绝对只是一个列传绝对不是世家。

绝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生,才会这样安排。不多说了、快跑题了、言归正传。

乐毅和孔子一样也是受益者,因为《史记》的谬误,拔高了其历史形象,以至于被后世高估,得以进入武庙十哲。真实的乐毅,其能力根本不配入武庙十哲。

我们先看乐毅在史记中的记载: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適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後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於兵甲,习於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於宁台,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乎■室,蓟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後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彊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馀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後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後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 《史记·乐毅列传》

关于乐毅的记载,除了开头两段简单介绍了乐毅的身世及他为什么不效力赵国,反而去了燕国。其他都是在说伐齐之战,及《报燕惠王书》的内容。最后简简单单一段:“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於赵。”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乐毅往来复通燕持续了多久?乐毅什么时候去世的?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对乐毅军事能力的评估,伐齐之战是乐毅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乐毅列传以乐毅为中心记述,只提到乐毅的功劳,而且其他相关人物的记载太简略,让人误以为伐齐之战乐毅功劳最大。

管仲乐毅有多厉害(乐毅一个被高估的名将)(2)

来源于网络

于乐毅一起伐齐的廉颇,自己列传中简单一句:“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陽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赵世家中也是简单一句:“王与燕王遇。廉颇将,攻齐昔陽,取之。”《史记·秦本纪》中也是一句:“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陽。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秦军主帅不是蒙武,而是他的父亲蒙骜(《战国策》作蒙傲)。

实际上乐毅能统帅五国联军,并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高,从乐毅列传中可知,是乐毅说服赵王联盟伐齐,赵王又将秦、魏、韩三国拉入联盟,得到赵国的相印的乐毅,有赵、燕两国的支持,才当上联军主帅。

他能打赢济西之战,更多的是齐湣王的助攻、齐军既无名将,又多年征战早已疲敝,五国伐齐根本不是乐毅以弱胜强,实际上用虐菜更合适。其中没有任何高明、出彩的战术,只能看到齐湣王如何昏庸,如何坑齐军。

这里乐毅在军事上的作用只有一个,维持联军不乱。后面率领燕军五年打下没有齐军主力的70余城,才是他的水平。这个水平高吗?

不高,根据后面田单轻易收复这70余城,证明乐毅占领这些地方时间不长,没有消化了。对比秦军灭掉楚军主力后,灭楚国的速度,乐毅真的是差。(别说秦军精锐,燕军弱;强将手下无弱兵,不会练兵军事能力能强到哪去。)

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乐毅,是因为管仲和乐毅一样,都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推向巅峰,他们的长处一样是在内政和战略上。

管仲的内政措施,我不说了,大家都学过。战略上“尊王攘夷”使齐桓公称霸,是齐国最巅峰的时候。乐毅向燕昭王提出论功授爵授禄的政治制度,帮助燕昭王改革吏制,使燕国日益强盛。战略上联合多国一起伐齐,后面就是成功组织了五国伐齐大家都懂。但乐毅根本不如管仲,尊王攘夷具有首创性,五国伐齐属于合纵连横的一种,有点脑子就能想到。管仲是战略家,乐毅只是有战略眼光。

管仲乐毅有多厉害(乐毅一个被高估的名将)(3)

《史记》的描写误导了大家,让人以为乐毅伐齐之战主要是乐毅的功劳,乐毅很强;实际上没有苏代、苏秦的努力和昏庸的齐湣王,乐毅一辈子都不可能取得伐齐之战的成功。他们才是伐齐之战成功的“最大功臣”,主帅不是乐毅,而是廉颇或者蒙骜一样可以。

在真正面临强敌的时候,乐毅露馅了。

我们先来理一下时间顺序,公元前279年乐毅因燕王猜忌来到赵国,公元前273年,也就是说他来到赵国的六年后,自己的封地就被白起帅领的秦军占领了;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赵奢击败秦军。

秦伐韩,军於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赵奢的成名之战——阏与之战的战前记载,赵惠文王在战前先问廉颇和乐乘,都说不行,赵奢说行并打赢了,这也是赵奢强于廉颇的证据,同时也是证明乐毅水平的证据。

肯定有人问,文中没有涉及到乐毅,怎么证明?

大家看上面的《乐毅列传》,那里说乐乘一直在燕国,是燕国趁长平之战后赵国衰弱入侵赵国失败,被廉颇俘虏后和投奔赵国的乐间一起留在赵国,才开始为赵国效力。

那赵惠文王问的乐乘是谁?其他相关史料,都证明瘀与之战前乐乘一直在燕国。

同时大家想一下赵国对乐毅的待遇是相当好,而且乐毅本身就是赵国人。让他领兵出击秦军,保卫自己的祖国,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从他到赵国后的十年之间,没有任何关于乐毅率领赵军的记载。如果乐毅带领赵军打过胜仗的话,《史记》、《战国策》等典籍上肯定会有相关的记载,没有这样的记载就证明乐毅从未指挥过赵军。

是赵国君臣不信任乐毅不让他领兵吗?至少我相信在乐毅的封地观津被秦军攻占后,乐毅请求要率领赵军,出战秦军,赵国肯定是信任的。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也没有赵国君臣和乐毅的交集,这正常吗?

像田单《战国策》还记载了赵奢和田单论兵,田单认为自己不如赵奢。没有记载乐毅与赵国君臣的交集,这很不正常。

所以这里的乐乘是谬误,应该是乐毅。乐毅和赵国君臣有互动和交集,这才正常。赵奢和乐毅没有交集,事实上有交集,而且证明赵奢不比乐毅差,还大概率强于乐毅。

如果不同意的话?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赵国不让乐毅出战秦军呢?而且是自从乐毅到赵国后,赵国从来没有让乐毅领军作战(没有任何史料表明有,只能当没有)。

不让乐毅和燕国作战是因为乐毅和燕国有旧,一直来往于赵、燕,但其他国家可没有这个关系。

对上白起,乐毅肯定有自知之明,所以不去收自己的封地。可是白起不是一直都在秦赵边境,阏与之战后,廉颇也打赢秦军一次,乐毅确没有。当时人对封地还是很看重的,像魏冉就是因为要发展自己封地,把白起坑了。

乐毅再不重视封地,也不可能“无动于衷”,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赵国君臣和乐毅都知道,如果乐毅能打赢的战役,廉颇、赵奢、或者其他人一样能赢;所以他们没有必要费力气请乐毅。廉颇、赵奢赢不了,乐毅也赢不了,所以他也不会同意领兵。

乐毅的军事指挥水平,最高也就是廉颇、赵奢一个水平,如果他真的强于廉颇、赵奢,他早就为赵国一战了。

廉颇、赵奢在赵国还比较强大的时候,只能靠以多打少,才能打赢二流秦将率领的秦军。李牧在赵国最弱的时候,秦国第一的王翦以众击寡,都没打赢李牧。

乐毅差李牧多少?大家好好想想。李牧的战略眼光不比乐毅差,军事上的综合能力李牧强于乐毅不知道多少。而且李牧的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这两场战绩的含金量比乐毅的五国伐齐高很多,所蕴含的智慧和能对后人的教导、启发也比五国伐齐高很多。很明显,李牧比乐毅更适合成为武庙十哲之一。李牧都没有入武庙十哲,大家认为乐毅有资格吗?

就整个战国而言,乐毅的真实军事能力排前十都有问题,吴起、白起、李牧三人就是战国军事能力前三,三人在战国前中后三个时期都是当世第一。(孙膑要不是被庞涓挖了膝盖骨,能争一争前三,稳前四。)

前三中都李牧没有入武庙十哲,他入武庙十哲,大家说他是不是被高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