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为什么说学书法不临帖)
书法是什么呢?怎样理解呢?字面意思来看,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从更深层次来看,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心,是汉字文化之核心。
它同时是东方美学的中心,是西方美学的盲点。
书法的基础毫无疑问是汉字,东汉许慎在著作《说文解字》当中讲汉字的构造规律形象生动地概括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项指的是“造字法”,后两项指的是“用字法”。
既然我们毫无疑问承认书法的基础是汉字,汉字是几千年来书法的载体。那么,我们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认识和学习书法的过程。
我们认识和学习汉字,需要认读和书写,这其实就是学习书法当中的读帖和临写。
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临之,便可名世”。在这里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那就是:古刻和临。
这里指的古刻便是前朝古人留下来的翰墨华章,临便是以古人法帖为准,进行临摹。而赵孟頫之所以能在元朝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引领元朝书坛,甚至成为“五百年无出其右者”的书法巨擘,就是因为他“日书万字”。
这便说明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因为书法一半是艺术,一半是技术,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无论多么高妙的品味和多么超然的境界,如果没有临帖作为基础,那么无论如何是不能得到表现,正所谓“心不厌精,手不厌熟”。
可以说,赵孟頫深谙此道,因此他“日书万字”,终身临习王羲之的法帖,终成一代大家。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是必须要临帖的,那么为什么学习书法不临帖,练再多也是百炼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书法就是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临帖只会束缚了自己,会将自己困在古人书法的汪洋大海里。
其实对于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是痴人说梦,况且也是毫无必要的,试看我们今天的书法有没有超过古人呢?我们今天依然在学习古人,也就是临帖,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下,仅得乎次”。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创造,发展,平稳的阶段,中国历史上很多次大的割裂没有导致文化的断层,这其中本质就是文字的统一,是我们汉字的功劳,可以说汉字不仅仅能表情达意,而且还是维系文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从甲骨文,金文,汉隶,魏晋小楷,唐代楷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书法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是在不断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临帖?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要继承汉字之外,首先我觉得是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由象形文字到比较规范的楷书书法,古人已经把汉字的笔画,结构,章法以及法则书写到了极致,没有给我们后人留下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要临帖。
其次,赵孟頫强调的是得“古刻数行”,也就是古代优秀的书法,这说明书法是具有延续性的和传承性的,在书法这个领域,不要轻易谈创新,而为了古代优秀书法的延续,我们必须临帖。
古代优秀书法都是一篇绝世美文,它的文字美,文学美一点不亚于它的书法美,我们在临习古人碑帖例如《洛神赋》《宣示表》《曹娥碑》等等,无一不被它的文字美所吸引,所以这就是没什么一些书法家说,临帖不能单纯地临习字,而是要读帖,读帖中的内容,抓住帖的灵魂,理解字帖中的心境和感情,对于临习是事半功倍的。
临《兰亭序》你一定会为会稽山阴的旖旎风光而感到心旷神怡
你也会因王羲之对于死生个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而心声无限感概。
为什么不临帖,练再多也是白练?
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书法的璀璨星空中,虽然繁星点点,书家山头林立,但是书法有一种共性之美,这种美历经千年却一尘不染,历史褪尽繁华而这种美却历久弥新!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闪闪发光的,在历史上,还没有那一个所谓的“丑书”传世,这说明优秀的书法文化代代相传,这其中便是书法临帖的独特作用,它将历史的传承和书法的独特美感巧妙结合,促使后来学书者步步为营,甘之如饴!
正因为书法有了这种共性的美,所以如果学习书法不临帖,那么真的是练再多也是白练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关注和留言。
文:笔尖写字课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