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哪个更简洁精炼(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

儒家经典哪个更简洁精炼(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1)

学校传统文化节的主题是“明德弘文,汲古开新”,前些天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讲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最近忽然发现,学生在出板报时,用篆书书写这个主题,把“汲古开新”写成了“汲古创新”,旁边的解说中有的地方用“开新”,有的地方用“创新”,大约他们觉得这两个词近乎同义,完全可以互换。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儿意思,值得琢磨一下,于是今天在课上就从这个话题说起,给学生做了一点儿分享。

下面是关于这节课的文字记录,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听听录音。

“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从语法上来说,都是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

从语法角度看起来差别不大,要区别一下“开新”和“创新”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区别近义词,要抓住两个词语中的不同语素,要关注“开”和“创”的差异。

先来看“开”字。

开:会意。小篆字形,两边是两扇门,中间一横是门闩,下面是一双手,表示两手打开门闩之意。本义:开门。

儒家经典哪个更简洁精炼(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2)

1.开,张也。——《说文》

开我东阁门。——《乐府诗集·木兰诗》

开轩面场圃。——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以上诗句使用了“开”的本义。

2.创立,建立,开创,设立

欲开置县。——《海瑞传》

旁开小窗——明·魏学洢《核舟记》

以上文句使用了“开”的引申义。

3.开拓,扩展

开荒南野际。——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

以上“开”字也是引申义。

虽然工具书中对“开新”的解释是“开创新的风格﹑局面等”。认为“开”是开创之意,但结合着“汲古”来理解,我更倾向于认为“开新”应该是一种目的,是以“汲古”为手段,在“汲古”的基础上开拓扩展出来的新局面。所以,“开新”之“开”理解为“开拓、扩展”比较合适。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汲古开新”,看具体运用,大多也都是偏于谈书法艺术上的传承与创造。不完全是另辟蹊径,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拓出一块新的版图。

儒家经典哪个更简洁精炼(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3)

再来看“创”字。

1.创:chuāng指事。从刀,仓声。金文,象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有小竖,表示受了创伤,是个指事字。本义:创伤,伤口。

儒家经典哪个更简洁精炼(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4)

刅,伤也。——《说文》

项王身亦被十八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讲以上内容,虽然和“创新”之“创”没有关系,但是要顺带回顾一些已经学过的字词,比如“被”通“披”这种常见的用法。

2.创chuàng,始也。——《广雅》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创新是创造新的,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汲古创新”,这种情形也不少。在具体运用上,与“汲古开新”一样,也大多偏于谈书法艺术上的传承与创造。

儒家经典哪个更简洁精炼(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5)

在与“汲古”相联系的语境下,用“创新”一定程度上就不如“开新”。 “汲古”和“创新”在意义联系上不紧密,而“汲古”和“开新”在意义的联系上则更为密切一些。“汲古开新”强调了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开拓,扩展。

在从意义上进行辨析之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一个资料,台湾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演讲——《爱护我们的母语》,之前也曾经给他们推荐过这篇演讲。

构造成语的美学基本要求,就是简洁,然后是对仗,再有就是铿锵。对仗跟铿锵、跟平仄还有关系。我们每天讲话一定会带出很多成语,写文章也是如此。假使一位作家、一位学者演讲,完全不用成语,我想是不太可能的。当然,反过来说一个人写文章只会用成语那也不行,绝对不成气候。如果有人完全不会用成语或者用的常常是错的话,那他这个人的中文就有问题了。

有时候我问我的学生,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讲“张三李四”,为什么没有听人说“张四李三”?其实很简单,我们讲“张三李四”,就是平平仄仄。很多四字成语就是遵循着我刚才讲的三个条件。我们说“千方百计”,没人讲“千计百方”。“言听计从”,也没有人讲“言从计听”。“瞻前顾后”,甚至于最熟悉的“鸟语花香”,正好是平平仄仄。“山明水秀”,也是平平仄仄。水可以秀,山为什么会明?山又不发光。可是我们讲得理直气壮。因为有时候我们会牺牲一点点逻辑,而要成全这个美学。

这种成语太多了,“前呼后拥”啊,“旁门左道”啊,“千山万水”,“千军万马”,都是这样。打仗的时候我们不会看见一个兵骑十匹马,倒过来“千马万军”也不行,也不能十个兵骑在一匹马上,可是我们不假思索地说“千军万马”,极言其多啊,极言军马之多。我们不会去算,到底十比一是怎么来的。因为“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平平仄仄就是好听。我想了很久,四字成语里面很少有违背这个规矩的。唯一“不正经”的一句成语,就是“乱七八糟”。(全场笑)因为按照美学应该是“乱七糟八”,或者“七乱八糟”,结果它就偏偏是“乱七八糟”,所以就乱七八糟。

有了这个材料,再补充一个“汲”在古汉语中是入声字,属于仄声的背景知识,这样就清楚了,汲古开新是“仄仄平平”,而“汲古创新”是仄仄仄平,从音韵和谐的美感上来说,“汲古开新”也要比“汲古创新”更好一些。

意义固然很重要,但音韵之美也很重要。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说:“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因此,语文用词不能只讲究意义,还要讲究美感。

有了“汲古开新”与“汲古创新”这个比对学习,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再分析“守正创新”与“守正出新”哪一个表达更好,就比较容易了。学生恰好在黑板报中也用了“守正创新”这个词。

从意义上来说,“守正出新”是在恪守正道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东西来,“出新”这个“出”字用得很妙。而“守正”与“创新”连在一起,则有相当强的违和感,感觉两者不搭,甚至很矛盾。

从音韵上来说,“守正出新”是“仄仄平平”,而“守正创新”是“仄仄仄平”,后者也不如前者和谐铿锵。

意义也好,还是音韵也好,都可以理性分析,除了理性分析之外,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还要依靠语感。语感看不见,摸不到,但又真实存在。从小学伊始,就强调语感的培养,到了更高年级,依然要强调语感的培养。可以说,语感既是基础,也很终极目标。追求良好语感的养成,对语文学习而言可以说永无止境。

那么,良好语感该如何养成呢?就是要大量地阅读,大量地背诵,不但要读,要背,而且要读和背高质量的语料,这样才能够达成培养良好语感的目的。

这节课是在复习周所讲,下周一就要期末考试了,看起来似乎和考试复习没多大关系。不过,真的没有关系吗?亲爱的读者,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这节课讲“汲古开新”,讲“守正出新”,我希望我的语文课也是“汲古”的,是“守正”的,在这个基础上,做到“开新”“出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