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奇书中看人生的境界(浅聊读书人与与世无争)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从千年奇书中看人生的境界(浅聊读书人与与世无争)(1)

我们经常崇尚放逐自己到大自然中的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是我们很少能够做到,那是因为我们是在“与世有争”而处于下风头的时候才开始向往“无争”的缘故。衣食住行是我们生理上的第一需要,即便是一条狗,在没有跟其他的狗争抢食物吃饱自己肚子之前,它也是不会在野外闲逛的;在没有解决基本的物质问题之前,与世无争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你“有争”得多么累。何况,更有许多人对物欲的追求根本就没有止境呢?

而一个文人,做到与世无争就更不容易了,因为文人天生就是“有争”的。文人贫寒的时候对现实极度不满,他为食物而争;文人吃饱了还对现实不满,其“有争”的层次提升到物质以上的精神层面和政治层面。争来争去,文人自己也很累,也很烦,也想到过摆脱,想到过与世无争,但是,很少人能够真正放得下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我心中,与世无争的文人应该是这样的。是吃鸡鱼肉蛋还是吃青蔬咸菜无所谓,有盐就行;是喝琼浆玉液还是喝自制的老酒无所谓,有茶就行;是穿绮罗丝绵还是穿土布粗衣无所谓,温暖就行;是用手机电脑还是用铅笔橡皮无所谓,有纸就行;是娶都市佳丽还是娶村姑乡女无所谓,有伴就行;是住高楼大厦还是住茅檐低舍无所谓,有竹就行。

当然,我列出了与世无争文人的标准,即便我算文人我也是做不到与世无争的,古往今来也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就连人们最可以认可的陶渊明都做不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家务农,其诗也大都描绘自己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但是,陶渊明的诗歌中还是有不少是批判社会现实的,而且,这样的作品贯穿了他的一生。不过,古代能够与世无争的文人虽然少,虽然难得,却也还是有的,南宋的姜夔的后半生就是。

从千年奇书中看人生的境界(浅聊读书人与与世无争)(2)

姜夔早年即有诗名,但是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名落孙山,四十多岁时因向朝廷进献《圣宋铫歌鼓吹》而得以“免解”,不参加省里的考试直接赴礼部应试,但是他还是落榜了。从此,姜夔便弃绝了进仕之念,甘心以布衣终老。在此后的二十年余生中,他往来于苏杭一带,结交名流才子,以诗词相与唱和,安贫乐道。

但是,难能可贵的并不是姜夔的及时转轨,而是他在没有解决好自己的衣食问题的情况下就选择与世无争了。姜夔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他只好寄居在已经出嫁了的姐姐家中。三十余岁时,诗人萧德藻爱其才也认为他最终将会进士及第,便把侄女儿嫁给了他,他便靠这大岳父的接济生活了约十年时间。后来,姜夔弃绝了科举之路,萧德藻一者失望二者也自顾不暇,姜夔便又靠好友张鉴资助过日子。张鉴死后,姜夔就旅食于江浙间,在许多朋友那里吃百家饭。最后,姜夔死于杭州,死后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家人才得以把他安葬。

按理说,一个不能自食其力的文人,是不会自我满足和与世无争的,但是,姜夔做到了。我们看他后期的词作,文字中绝无烟火气,清高而洒脱,他同时代的词评家张炎用“清雅”二字概括他的词的风格。虽然资助姜夔生活的那些人都很慷慨,也都并不轻视姜夔,但是,长期寄食于富人家中,难免要受到来自富人家人、奴仆或者周边人的一些冷嘲热讽,但是姜夔的笔并没有写寄人篱下的这些现象和感觉,词中也没有献媚主人的语句,他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抒写自己的超然情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

古代文人做到与世无争都难,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世界里,一个人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与世无争的!

从千年奇书中看人生的境界(浅聊读书人与与世无争)(3)

(编辑:董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