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螺蛳的正确吃法(螺蛳的真相了解一下)

说起螺蛳,吃货们都不陌生。俗话说,清明螺、赛过鹅。由于调味品易渗入螺蛳肉,使螺蛳肉倍加美味,如果加辣则更是佳肴了,江浙一带人都特爱吃螺蛳。我也是从小吃到大。其实我们老祖宗很早就发现这道美食了。你猜我们中国人吃螺蛳有多久了?告诉你,它至少有7000-10000年历史了!想不到吧。比很多古文明历史还要长。

1978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发现的一处螺蛳壳遗址。一听说有螺蛳壳、贝壳遗址,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沧海桑田?古代海洋或湖泊变成陆地?其实不然,这里螺蛳壳遗址,还真不是海洋或湖泊遗址,也不是哪个土豪积攒的古代“货币”,而是地地道道吃货们留下来的遗址。因为这些螺蛳壳的尾部均被人为地去除。不是吃货们干的,还有谁这么闲呢?

特大螺蛳的正确吃法(螺蛳的真相了解一下)(1)

螺蛳壳遗址

当然有文字记载的吃螺蛳历史要晚很多,《国语》和《三国志》均记载了连年大旱,老百姓找不到食物,于是去捡“螺蛳”吃。当然很可能是田螺。那时候螺蛳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下酒菜了。

后来我查资料的时候,偶尔才知道,学名为螺蛳的动物,并非我们吃的“螺蛳”,我们吃的“螺蛳”居然是另一种动物。

特大螺蛳的正确吃法(螺蛳的真相了解一下)(2)

炒螺蛳

一、Margarya和Bellamya quadrata

我们平常吃的螺蛳,学名叫做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特大螺蛳的正确吃法(螺蛳的真相了解一下)(3)

真正的螺蛳,学名为螺蛳(Margarya)如下图所示。

特大螺蛳的正确吃法(螺蛳的真相了解一下)(4)

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田螺科螺蛳属的通称。中国特有属,仅分布于云南的湖泊中。壳大型,高70毫米以上。外形呈圆锥形或塔圆锥形;壳面有棘状或乳头状突起,或仅有光滑螺棱。厣为角质薄片。雌雄异体,卵胎生,全年皆可繁殖。螺蛳以宽大的足部匍匐于湖底。肉味鲜美,螺黄(雄性生殖腺)更是人们喜食的佳品。

二、螺蛳和田螺

我们从小就知道,螺蛳和田螺是不一样。螺蛳小而尖,生活在各种自然淡水水体中;田螺大而圆,基本生活在田里。螺蛳比田螺好吃。《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螺蛳处处湖溪有之,江、夏、沔尤多。大如指头,而壳厚于田螺。”可见田螺和螺蛳,是明显不同的。

但是网络上很多人,是不区别田螺和螺蛳的,很多人认为是同一样东西。很多餐饮店也是把它们当做同一种东西,我一直很奇怪。

一查资料,才知道,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江浙人通称螺蛳)和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同属于田螺属腹足纲,栉鳃目,田螺科。后者很多人也称之为“螺蛳”!我们吃的小螺蛳是“方田螺属”,后者是“圆田螺属”、云南那种真正的螺蛳则是螺蛳属!真是让人晕倒。

特大螺蛳的正确吃法(螺蛳的真相了解一下)(5)

中华圆田螺

还有叫做中华圆田螺,和中国圆田螺一字之差,应该是同一物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