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恋精神失常流落街头(女大学生辞职流浪却精神失常)
文|独依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淡淡翠
近两天,一则社会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毕业后顺利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成为骨干的女大学生,因为2011年她负责的大单失败,重压之下辞职流浪,且导致精神失常,最终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时隔8年才在今年5月被家人找到。
但不止如此,这令人唏嘘的经历远远不是个案:
未写完作业跳楼自杀的小学生、熬夜脱发自我吐槽的年轻人、被“996”加班文化剥削的上班族、“苏大强”式压抑挣扎的老年人……
在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下,好像每个人都陷入了“自我危机”。
我们都不想要过被焦虑和压力充斥的人生,但面对各自的危机时又都束手无策。
问题一直拖着,总会有爆发的一天,道理都懂,可怎么做呢?
不用担心,当代人的“自救指南”,早在一百六十五年前就被写好了。
——就是美国作家梭罗那本大名鼎鼎的《瓦尔登湖》。
梭罗是谁?
毕业于哈佛,却隐居于湖畔,生前只出版两本书,却影响世界两百年,从托尔斯泰、海明威、海子,到今天的我们。
“断舍离”“慢节奏”、回归自然、低欲生活……
这些近年来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都来源于两百年前的梭罗。
而梭罗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作,其实远比他本人出名的多。
就是那本常年占据“最难读下去的书”排行榜榜首,甚至被很多人誉为“催眠神书”的小册子,那本海子卧轨自杀时带着的——《瓦尔登湖》。
在这本书里,梭罗告诉我们:
虽然时代不同,但每个人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不会改变:
很简单,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而梭罗用他自己的隐居生活,写下的这本《瓦尔登湖》,给予我们拯救自己人生的智慧,告诉我们:
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1845年3月,因为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完成一部纪念逝世哥哥的作品,梭罗决定隐居,在瓦尔登湖手动盖了一座3米宽、4.5米长的小木屋。
等到7月4日,他正式搬家,开始了这段传奇的独居生活,巧的是,7月4日,也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
《瓦尔登湖》就是梭罗对他在湖畔隐居2年2月2天生活的全纪录。
按原样修复的梭罗的小屋
他自食其力,在小木屋周围种豆、马铃薯和玉米,然后拿收获的粮食到附近的村子里去换大米。
他之前往来的人是爱默生这样学识渊博、家财万贯的大学者,在这里,他也结交了不识字、一贫如洗的伐木工人。
有时候在森林里散步回到木屋,会发现来拜访的客人留下的书信或礼物,或是一束鲜花,或是用铅笔写着名字的山核桃木片,还有人剥下柳条的皮,编成适合的指环留在木桌上。
而梭罗生前出版的两本书,悼念逝去哥哥的处女作,以及这本鼎鼎大名的《瓦尔登湖》,都完成于这段隐居的宁静时光。
当时美国正处在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疯狂追求金钱和财富。
在这种情况下,哈佛大学毕业,却未投身商业或政界,反而整天写些散文诗歌,甚至跑到森林里去隐居的梭罗,显得格格不入。
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梭罗创建了凝结他人生智慧的生活方式:
简单、真实、清醒、自然。
他用自己的人生让我们看清楚,真正的、美好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钱和那么多条件,它触手可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诚如丰子恺先生所说: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那如何做一个有心人、过真正的生活呢?
梭罗给我们指明了两个要避开的陷阱:
一、当然可以追求金钱和物质,但不能把它们当成人生最高、甚至唯一的目标。
我们总是习惯把人分成两种:有钱人和穷人、成功者和失败者、聪明人和蠢人。
然后就有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于是,穷人想要变得有钱,有钱人想拥有更多的钱;失败者想成功,成功者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
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言:
“在谈论重大问题时,我们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速度。如今的生活太过仓促,人们认为这个国家要发展企业、借助电线交谈、乘坐高速的交通工具,但至于我们应该活得像狒狒,还是像人类,大家反倒不确定了。”
有的人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一些防病的钱。
大多数人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用来赚钱,等着有钱之后享受美好生活,可钱哪里有足够这一说?
就算你攒够了一定数目的钱,到那时候,或许你就没有想去旅行、去享受的活力和想法了。
金钱和物质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生活中还是会不自觉失去清醒的判断,所以时时提醒自己,别再掉进这个无比简单,又无比容易陷入的大坑里了。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学着去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有些时候,我们应该学学如何满足于更少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梭罗为我们指明的第二个容易忽略的陷阱:
二、物质生活在越来越好的同时,你的思想境界有没有相应提高。
“文明虽然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同样改善居住在房屋里的人。”
很多人只顾物质生活的享受,很少关心自己的精神境界。
就像贵族和暴发户的区别,后者也有足够的钱,缺乏的是足够的精神力量和气质。
以读书来说,现在很多速食书很畅销,比如各种心灵鸡汤、职场三十六计、厚黑学……
《读库》主编张立宪对这类以成功学为代表的速食书有段犀利的点评:
“成功学的书,它最大的一点是不管用。
它并不能让你成功,但是它能让你兴奋起来。这种兴奋就是让你觉得我也能做到,马云能做到的,我也可以。它这就像给人吃了兴奋剂一样,但这个兴奋剂,它坚持不了多久,所以成功学的书层出不穷,读成功学的人,也得过段时间就再吸两口。”
这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阅读的解释不谋而合。
梭罗认为,好的阅读不会麻醉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大脑变得迟钝、昏昏欲睡,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有所思考、有所分析。
“通过这些书籍垒成的阶梯,我们最后也许有希望碰到天堂。”
而那些沉浸在快餐文化和速食书中的人,精神世界早已慢慢被侵蚀,这样的书读了其实等于白读,却还在自我感动“我读了书了”。
记住:你的大脑里有多少知识?你的思想和眼界有多高?你的精神力量有多强大?
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才是你压箱底的法宝,不管外界多么纷繁复杂,它们总可以支撑你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虽然《瓦尔登湖》是梭罗归隐山林的生活记录,但别误会,梭罗并不是鼓励大家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也没有让我们消极避世。
当他结束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并离开后,也一直反对别人模仿他去山林隐居。
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自己的兴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不需要强迫自己去完全模仿别人的生活。
不需要刻意追求仪式感,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过简单、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
如梭罗所言:“我希望这世界上有尽可能多与众不同的人,我盼望每个人都能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此,梁文道在《圆桌派》里举的一个例子很贴切:
他说他有个香港朋友,是大学的时候就直接用拉丁文写诗的才子,后来去了意大利跟着文学大师读博士,研究十三世纪一个德国的炼金术士留下来的手稿,成了这个领域的顶尖人物。
但回到香港真的找不到工作,最后在中学当英语老师。
但他很享受这种生活,因为在中学教英语,对他来讲太简单了,有大把空闲时间可以继续研究他的专业领域。
道长就问他:“那你现在发表论文吗?”
他说他现在不用,“我又不是在做大学研究,不像他们那样被约束,我就直接丢到网上,网上有兴趣论坛,我们一群人交流。”
《读库》主编张立宪在一旁说:“我估计听了你这哥们儿的话,十个人里头,有九个会说这人混得多惨啊,就用五个字概括人家,‘混得多惨啊!’但人家自得其乐。”
确实,梁文道说最近和这个朋友见面,他依旧天天拉小提琴,是真的活得很快乐。
正如梭罗所言:“人们交口称赞和认为成功的生活,无非是生活的一种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而牺牲其它各种呢?”
虽然两百年来成为无数人的精神导师,但梭罗根本没想成为谁的人生榜样。
他只是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帮助我们避开一些每个人都会遇见的危机和困境,然后推动我们向前走,用从他那里学来的智慧,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再记住梭罗的一句忠告:
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
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