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印经院旁边的白塔(康盛巴蜀滇藏地)
对了解藏文化的人来说,德格无疑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而对于地地道道的藏族人,今生如果没有条件去圣城拉萨朝拜,那么去一趟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德格,在德格印经院朝拜一次,也可以了却一生最大的心愿。——《中国国家地理 》
我不知道把“朝拜”二字用在德格是否合适,从我的个人情感上而言,我还是决定选用它。面对德格印经院,只有用“朝拜”二字才足以表达我的向往之情。此次朝拜德格,也是我此行的一个重要内容。虽说我不是很了解藏文化,更不是地地道道的藏民,但对于喜爱西部藏区的我来说,能有机会去朝拜一次德格印经院,也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幸事。
德格,是以家族名作县域名的,源自于元代初期德格土司的家族名,藏语意为“善地”,即为“四德十善美”之地。其意境与“香巴拉”同工异曲,都是“吉祥太阳高照的地方”,都是祥瑞的“福禄”之地。德格的历史文化相当厚重,是人杰地灵之地,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之一,在藏族文化中具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
对德格,虽有多种的耀眼的文化,对我这个对藏文化只知道个皮毛的人而言,最吸引我的是德格印经院。上述璀璨的德格文化包括德格是格萨尔王的故乡,我也是去了以后才知道的,此前,我知道的就只有德格印经院。
之所以翻山越岭,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德格,唯一的目的就是去朝拜德格印经院。
当我站在印经院的门前时,当初心中的那种神秘感顿然消失,印经院此时就立在了我的面前,从外表看,它如此的朴实无华,与所走过的藏区大多数金碧辉煌的寺庙无法相比。
印经院藏文名称的全称,译成汉语叫“德格吉详聚慧经院”,亦称“德格印经宗教宝库”。虽然不是寺庙,但是在印经院墙外,仍有许多藏民在沿着围墙转经。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而德格印经院是整个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聚集之地,所以人们相信,前来印经院朝拜一次,今生的修行功德就会成倍增长,来世也必定能够获得智慧的解脱。据说围着印经院绕满一千一百一十一圈就可算修行圆满,因此不管是开馆还是闭馆都有无数虔诚的民众在印经院的四墙下转经。我也随着人流在诵经的声场中转了转,一边转着一边在想,这样小的一个地方,怎么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具有这样大的名气?
一年360天天天都来转,就想修得功德圆满,最后获得智慧的解脱。
跟随朝圣者绕院墙转经,看到墙基上摆着一排排石刻的经文和佛像,它们不仅代表着藏族信仰的渊源,也代表着西藏刻印艺术的前史。
一走进印经院,刹那间我就被一种古老的历史气氛所打动,这里的色调是绛红色的,德格印经院的帷幕正是以这样的色彩拉开,那是历史传给藏族文化的颜色。藏文化的色彩也影响到了我,我买的冲锋衣和帽子也正是这种绛红色。
德格印经院是一座大型的藏式四合院,外墙和内墙都刷成了绛红色,显得庄重而大气。
一踏进印经院的大门,一股混合着酥油和墨香的浓郁气息便迎面扑来。这是一种古老建筑与古老经卷混合而成的奇特气息。以我的感觉,只有在藏地历时最久远的宗教建筑中,才会透出一缕这种气息。如此浓郁、如此强烈地弥漫在空气中的这种味道,却只有在德格印经院里才能感觉得到。
走进德格印经院,我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在久远的藏族历史中穿梭着。
人们把德格印经院当作几乎是与拉萨、日喀则一样的圣地,这个圣地有着270年的历史,它建于公元1729年,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历史上藏文化的发祥地有三处——日喀则的郎通印经院、夏河的觉列印经院和德格印经院,其中,日喀则的郎通印经院早已毁于大火;夏河的觉列印经院收藏有限;与它们相比,德格印经院印版数量的丰富和保护程度要好的多,称它为“三大发祥地”之首并不为过。它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整个工程历经十二、十三、十四代三代德格土司的努力,前后耗时27年。
除底层外,印经院有3层楼,那是储藏印版,以及印刷、装订直至形成书籍之处。按顺时针转经的方向左行上楼,光线顿然阴暗了下来,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木架排满了整个大厅,书架上密密匝匝地搁着一张张长约半米宽约20公分的经版,每块经版外面留着一只木柄,供人们使用时抽出。
来此以前,知晓德格印经院是藏文化的发源地,是藏区最大的图书馆,原以为德格印经院就像是宁波的“天一阁”之类的藏书地。事实上,德格印经院并不是藏书图书馆,它只收藏各种不同年代的木刻雕版,需要时把雕版拿出来印刷,制作成书。因雕版是古老的,印出来的书与旧版别无二样,所以,即使是后来印制的书,人们也会将其视为古籍。由于德格印经院的名气,个人藏书者或藏文图书馆都以收藏德格印经院的书视为一种品位。
这里是藏族地区藏版最多的印经院,层层经板诉说着一个民族厚重的历史,走进德格印经院,你就是走进了藏族文化的宝库。
这里收藏的经板太多太多,用于存放印版的木架太多、太高,往里走有进入曲里拐弯的迷宫般感觉,为了防止火灾,这里没有任何照明设施,自然的光亮在这里很微弱,使这些木架及其印版渐渐地遁入黑暗之中。
这些经版库依照门类,分作丹珠尔经、甘珠尔经、大宝佛藏经、般若八千颂、名人经典、萨迦经书、版画、小经版等版库,总共近28万块经版,其中228814块是收藏的旧版,1178块是从民间收集的,43599块是陆续补刻的。制作经版的材料是当地常见的红桦木,在秋天砍伐,经熏烤干燥,放在畜粪里沤制,半年后再经水煮、烘干、刨光成型,才能刻版。所有的印版和贮藏它们的木架都在暗红色的光影中浮现出一种神秘而古远的色调。它们在同样暗红色的墙壁间交错起伏,散发出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那一排排的木架共分15格,每一格都密密麻麻地插满了印版,有时拿取经板竟须缘梯而上。
这些集中了藏文化之精粹、被称为“德格版”的印版,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昌盛的繁殖力,270多年来,印经院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工作,那由一张张又窄又长的书页捆为一匝匝的书籍,印满了这种神秘而昌盛地繁殖的痕迹。加之这些印版——或书版,或画版,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宝贵,有些还是稀世的孤版、珍版。以至于在藏地,无论什么书籍,只要说是德格版,都会让人们闻之起敬,趋之若鹜。几乎所有的寺院,都珍藏的有德格版的经书;几乎所有的僧人,都读过德格版的经书。
印经院历经辉煌沧桑,保存基本完整,这得益于德格的藏文化氛围,也和历代土司推行五大教派并举的政策有关,更是因为德格人虔诚的信仰. 即使在文革时期,印版也因分藏于藏民家中得以保存。这些印版,绝大数都是老印版,最老的,据记载,如《般若八千颂》,是在康熙四十二年间刻制而成,距今有286年的历史;最著名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这两部大经书的印版则于18世纪刻制完毕。这里整座大厅珍藏的全部是《大藏经》 甘珠尔》,《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巨著,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藏族历史典籍的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创始人—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的伟大和英明之处在于,在世时他不光想到了用创建德格印经院来保留和弘扬藏族文化,更想到了超越一切教派和意识形态的纷争,把印经院独立于任何教派之上。这样才能用海纳百川、兼备包容的心态,吸收和兼容藏族的所有优秀文化。至今在德格印经院收藏的上万部史籍经典中,包括了藏族的所有教派和学科,如苯教、宁玛、萨迦、噶举、噶当、格鲁以及红、白、黑、花、黄等教派的著作, 这里不但有藏传佛教的经典和藏族文化的发展历史,还包容了大量的古代亚洲文化和思想史料,甚至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方术、百工杂技等著作,也都在其收藏范围之内。足见其收藏范围之广、藏品品位之高,堪称“雪山下的文化宝库”。
与藏经库内的安静相比,二楼的印经作坊内是一片热火朝天。印经的方式依旧保持了建院以来的手工作坊传统:两个工匠面面相坐,一个木板作为印刷台斜放在两个人中间,木板上方的人负责固定经板,蘸着墨或朱砂给经版涂色,下方那个人则把裁好的纸张放在经版上,用刷子刷印纸张,只见一刷,一贴,一抹,一推,不过3、5秒钟,一张经文就印成了。
印经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无比快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他们工作的频率已经不能用眼疾手快来形容了,最快的一对,其实还是个半大的少年,刷印速度之快简直看花了我的眼睛,就像失控的机器一样飞速地运转着,手中的纸张像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画面:年轻人印经文时前仰后合的动作,年长者的老道和从容不迫,印工们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喘息,似乎在进行着古老的仪式,在对着一块块经版顶礼膜拜。
我们看到他们做这样的活路会感觉枯燥,可予他们而言,不仅不枯燥,而且其乐无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藏族人不是每天要念经吗?我这里印一张经文,就等于念一遍经文,这是积德。有了这样的信仰与崇敬,还会觉得枯燥吗?
印经时大家都不说话,只有“沙沙”的手工操作声,但我看得出,他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格外宁静平和,那是一种平淡,也是一种崇高。
寺庙里的喇嘛介绍说,他们在这里印经是有任务的,每组印工一次(每块版)印十张,一天要完成2500张的任务。每张纸要双面印经,所以有5000页的工作量。
至今还在使用这种原始印刷技术的地方已屈指可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印经院受到了无上的推崇。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这里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印制工艺流程,无论是从刻版、造纸、印刷、装订到销往各地,所有的步骤都井然有序。由于坚持全手工的流程,印经院现在不得不面对现代印刷业的严峻挑战,但德格人依然在每天下午把印好的经书打包,发往藏区各地。不管未来如何,它都会在光阴荏苒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那亘古不变的印记。
在这种古老的手工印刷过程中,洗经板是最累的活。如果不仔细将经版的字槽逐一拭洗干净,天长日久经版就会报废。
但藏民都认为在印经院工作是相当的体面,可以借此致力于佛事积善行德。每天工人们要将使用过的红色经版拿到水池里清洗,时间一长,这个由整棵巨树掏空而成的水池完全成了朱红色。
三层是经书晾晒和装订处。印制好的一沓沓经书就在这里晾干,然后装订好发往经书销售处或某个寺院。由于手工印制印量很少,这里的经书价格也不菲,一套大藏经目前售价40万元,还是供不应求。
印好的经书需要仔细的校对与装订。
继续延梯而上,攀上楼顶。这里和窄小昏暗的经板库有着天壤之别,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瞬间呈现在眼前,让人一时觉得炫目。
楼顶上建有一个小小的木质经堂,经堂虽小,其装饰潢却堪称精美绝伦。
屋顶全金装饰,四角各有一个金龙头。
经堂内摆放着佛像及各种祭祀用品,只有一位喇嘛在用心念经。不方便打扰,只在门外拍了一张念经喇嘛的背影。
在印经院正门的房顶上,完好地保存着一块金光灿灿的金轮和一对栩栩如生的铜质镏金孔雀,据说这是当年清朝政府特别赐予德格土司,以表彰其创建印经院的丰功伟绩,这也是藏区所有寺院里惟一的一对。
除了印经藏经的所在,印经院还有供奉大小佛像,历史人物壁画的大小经堂,这些壁画都使用纯天然矿物甚至纯金作为颜料,工笔重彩制作精良,有着270年的历史,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楼下的一个经堂里,供奉着好多佛像和精美的壁画,只有一位喇嘛在边敲锣边诵经。我只见过敲鼓诵经的,这咣咣敲锣的诵经还是第一次见。因经堂里不许拍照,经堂内没法拍片,只在经堂门口拍了门环的装饰和经堂内供奉的经书。
从德格印经院整体的建筑来看,它确实很小,阳光从窗户中射进来,在狭窄的通道上留下深邃的剪影。
一座院墙阻隔了外面的一切,仿佛是时空的分割,在印经院里游览,你会产生奇妙的错觉,你会感觉此时你就是身处270年前的德格印经院。偏远落后的德格,200多年前就承载起了藏文化和弘扬佛法的重任,虽然过于沉重了些,可这个家族及德格人硬是挺起胸膛挑起了这付重担,成千上万的藏民把心血、汗水和智慧全部投进了印经院,才带来了今日印经院的万里墨香。德格印经院有着一种古老文化的强烈引力,有着一种让人超越现实回到古代的“魔力”,它的古老意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德格印经院不仅仅是印刷厂,它还是藏文文献档案馆、康藏文化博物馆、雕版印刷技术的活化石……在全世界它是惟一的。”
出了印经院往右,有个卖经书的小商店,印经院的经书可以在这里买到。有十几页的,也有几十万页的,价格从十几元到数万元不等,还有平装和精装的区别,精装的是用朱砂印制,用黄缎子包裹。作为来德格印经院的纪念品,我买了一本格萨尔王的招财保平安经,虽一字不识,但一定会好好珍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