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给长辈们拜年信息(用这些拜年小知识)

初七,开工相信回到工作单位上的你一定听到有同事说“给您拜个晚年”那么正月初几过后拜年才是“拜晚年”?“拜年”这种年俗文化又是何时开始形成的呢?,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春节给长辈们拜年信息?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春节给长辈们拜年信息(用这些拜年小知识)

春节给长辈们拜年信息

初七,开工!相信回到工作单位上的你一定听到有同事说“给您拜个晚年”。那么正月初几过后拜年才是“拜晚年”?“拜年”这种年俗文化又是何时开始形成的呢?

“小年”过后“拜早年” 有心不怕“拜晚年”

作为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已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初一天一亮,拜年就开始了。传统民俗中,拜年的顺序是从家里到家外,首先是祭拜祖先,人们献上供品,烧香点烛。随后,儿孙们按照辈分从小到大的次序轮流给长辈拜年。给长辈拜完了年,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会说着吉祥话互相拜年。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碗盆,还要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以图化解。

到了初二,人们走出家门开始给亲朋好友、左右邻居拜年;直到初五后就不拜年了,转为见面打招呼,说声“拜个晚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接受采访时表示,“一般说来,在前三天,该去拜年的对象都已经拜得差不多了;之后再去和稍微远一点的亲戚朋友拜年;再往后,和其他人见了面打招呼,就说声‘拜个晚年’。”可见,一般情况下,拜年越早越好,感情越深拜年越早。

与“拜晚年”相对,大年初一前有“拜早年”的说法。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有人便觉得腊八节过后就可以说“拜早年”。陈连山则认为,这句俗语其实只是说从腊八节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这时距离大年初一还有一段日子,“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之后可以说‘拜早年’。”当然,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有谚语说,“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繁文缛节的拜年形式逐渐淡去。但不论我们采用哪一种形式拜年,扎根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表达的仍然是中国人的情感维系。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所说:“人情味正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

“飞帖”拜年送祝福 年味延续至元宵

岁首朝贺,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便会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据《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随着时代发展,拜年也不再局限于亲族之间。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唐代的时候还发明了一种“拜年帖”,类似于今天的贺年卡。宋代时,这种拜年帖开始盛行。宋代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这种名刺是用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贺新年的吉利文字。倘或坊邻亲朋太多,就遣仆人带“名刺”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作盛放飞帖之用。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喜庆祥和的气氛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至元宵节。到了正月十二,人们开始准备元宵节的庆祝活动,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里写道,“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陈连山表示,元宵节有很多习俗,比如耍龙灯、舞狮子等,这些活动已不局限于家庭内部、亲友之间,而是扩大到整个村庄甚至多个村庄,“过年从一开始只是与家人互相拜年,到后面走亲访友,一直延续至所有人一起参与的元宵节,体现着地缘关系的不断扩大。”大型的庆祝活动将过年的热闹氛围再度推向顶点,并为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元宵过后,许多地区的年节也就结束了。

来源:人民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