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多久开始排毒(出汗排毒那些隐藏在热浪之下的健康谣言)
夏季热烈而美好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炎炎夏日
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
但那些隐藏在热浪之下的
健康谣言
你都了解吗?
谣言一:
三伏天出透汗了才能排毒?
真相: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医生表示,人体排毒器官主要是肝脏和肾脏,通过出汗获得排毒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出汗的主要功能是降温 。夏季出汗过多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对人的某些机能产生损伤。
谣言二:
夏日的雨后更适合锻炼?
真相:
事实上,夏日雨后相对湿度较大,湿邪容易入侵人体,在锻炼后大汗淋漓,更应防止湿邪为患。暑邪,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多发于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因为升散的特性,人们在锻炼后会微微出汗,产生消暑作用,但过多出汗之后会耗津,造成心液不足。
夏天暴雨之后湿度随热气蒸发往上走,会感觉到水气弥漫,湿度加重。雨后天晴出去散步,有的人感到胸闷、不舒服,甚头昏、恶心,和湿邪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夏日雨后,未必是锻炼的最好时机,如果锻炼,一定要预防湿邪之气入侵。
谣言三:
天热戴口罩会引起二氧化碳中毒?
真相:
吸入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达10%,人才会有危险,而我们日常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4%,就算是我们呼出的废气,二氧化碳浓度也不过4%-5%。普通人日常佩戴医用口罩是透气的,呼吸时虽然需要比平时稍微用点儿力,但吸进足够的氧气并将二氧化碳好好排出并不困难。
谣言四:
高温下的石墩子能治痛经?
真相:
针对原发性痛经,通过加热身体等方法可以让血管扩张,加快血流速度,确实能减轻痛经症状。石墩子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神器”,只要做好保暖和热敷都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提醒的是,石墩子在40℃的高温下暴晒,表面温度会超过70度,这个温度足以烫伤皮肤,不宜久坐。如果想要缓解痛经,小腹部采用适当的温度热敷即可。热敷确实能缓解痛经,但是并非人人适用,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只有在疾病得到解决和治疗的情况下,痛经才能够缓解。
谣言五:
防晒会阻碍人体吸收钙?
真相:
晒太阳可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许多人不愿防晒。然而,日常只需要短时间接受日晒就足够我们体内钙的吸收。特殊人群如骨质疏松高发的老年人可接受适宜的阳光照射,但仍需合理防晒。防晒可减缓皮肤衰老,预防皮肤癌的发生。
谣言六:
白天在室外才会中暑?
真相:
中暑跟人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都相关,并不是在太阳下暴晒才会中暑,即使是室内,如果环境密闭、温度高同样容易中暑。因此,有些老年人因担心电费而不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在高温天待在家中仍有可能中暑。
谣言七:
“藿香正气”能有效治疗中暑?
真相:
生活中,不少人误认为藿香正气水是解暑特效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中暑是因为暑热内侵,治疗应当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而藿香正气水具有辛温解表、散寒、除湿的功效,属于温热药,根本就不适合治疗中暑。藿香正气水中含有40%~50%的酒精,对于过敏及重度中暑者,不仅不会解暑,还可能会加重病情。
谣言八:
伏天要喝热水,不能吃冷饮?
真相:
实质上体内寒气形成有多种原因,单靠喝热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喝热水这事关键在于体质。如果本身是寒性体质,这种人在夏天都觉得需要穿件长袖才暖和,那么他在夏季里喝热水会感觉更舒服。但如果本身是热性体质,夏季已经动不动就一身汗了,此时非要喝热水无疑是对身体无益。
谣言九:
夏天喝羊肉汤,不用医生开药方?
真相:
夏季喝羊肉汤进补只适合阳虚之人,大多数人在夏季呈阳盛状态,喝多了羊肉汤或吃多了羊肉,反而会导致大便干燥、上火。就算是阳虚体质者(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等),夏季也不要大补。喜欢喝汤的人,平时可以喝点性质平和的汤饮,如苦瓜猪肉汤、玉米猪肚汤等。
- 苦瓜猪肉汤取苦瓜半根、猪瘦肉适量,香油、食用油适量。苦瓜洗净、去核,猪瘦肉切成片状,加适量清水,烧开后先将苦瓜放入水中滚一下,再放猪瘦肉,等肉熟了加调味品即可。
- 玉米猪肚汤取玉米3根、白果50克、猪肚1个、生姜3片。玉米洗净,连衣、须切段状;白果去壳、去衣、洗净;猪肚洗净。将食材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大火煲沸后改小火,煲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油便可。
谣言十:
早晚一碗绿豆汤,解暑又养生?
真相:
绿豆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手足发凉、腹胀腹泻等体质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多饮用,尤其是老人、儿童等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喝,以免损伤脾胃,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菊花茶也不宜天天喝。虚寒体质的人若长期大量饮用菊花茶,会使体质越来越虚寒,导致免疫力降低。此外,有些人也不宜常喝凉茶。凉茶虽然成分不一,但主要是由金银花、黄芩、荷叶、藿香等组成,属寒性。对平时体质较差或怕冷、脾胃虚寒等寒性体质的人来讲,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状况,导致胃疼、腹痛甚至腹泻。
热浪之下
莫让谣言再添“热”度
请大家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来源:人民网、中国食品报、科技日报
编辑:苏常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