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

2021年10月30日开幕的“悦读宋韵节”上,浙江图书馆重磅推出“宋版传续,文脉郁衍”宋刻本展。此次展览集中了20件珍贵的宋版古籍在浙图一楼展厅展出。展品中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即是嘉业堂藏书楼曾经收藏的宋刻本。

嘉业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之孙刘承幹创办。刘承幹(1882-1963),字贞一,号翰怡,又号求恕居士,他曾自我评价“生平嗜书,与世俗之珠玉货财同”。刘承幹深知藏书之不易,鉴于前人“聚而旋散”,决定在小莲庄刘氏家庙边建造一座藏书楼。1920年初冬破土,1924年岁尾竣工,“康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刘承幹以清逊帝溥仪所赐“钦若嘉业”匾上的“嘉业”二字冠名书楼。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2)

嘉业堂藏书楼活动现场

嘉业堂藏书楼是私人藏书楼到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一个缩影。藏书楼的景观设计、建筑布局、防火防潮、藏书陈列,乃至书柜门窗的装饰装帧,无一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情。从嘉惠士林转向嘉惠世人,嘉业堂适应了时代潮流,实现了功能转型。嘉业堂藏书楼自建成以来,不仅以插架丰富梓行名世,而且藏以致用,对外开放,即使是珍本秘籍也乐于提供他人传抄,因此流誉学林。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3)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版本校勘、考订札记、诗书礼仪、文人唱和、笔墨纸砚是中国古典藏书家“诗意的栖居”方式。藏书家在设计藏书楼时,通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运用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和景观设计将藏书楼与自然有机地结合,从而创造优雅的私人空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藏书精神。嘉业堂藏书楼的设计在江南藏书楼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4)

嘉业藏书楼主楼。入口正厅门楣匾额题于1922年,为清光绪进士刘廷琛手笔。

刘承幹在藏书楼的主楼前的中轴线上,设计了一个园林,和书楼十分相协。园林占地10亩有余,园中凿池一方,约占地3亩,内植荷花。一条青石板路把整个院子分成书楼和园林两半。整个书楼和园林布局疏朗开阔,造景立意均围绕藏书的功能展开。书楼与花园的外围河道环绕,使书楼建筑、花园景物与四周村野浑然一体。嘉业堂大门外左右对称布置了一对六边形湖石种植池,植有柏树、罗汉松、桂(西为金桂,东为银桂)、南天竺,并配置了石笋。门前道路向南延伸至荷池边,两株遮天蔽日的古樟树宛若大伞,形成临池观景台,可对望岛上的明瑟亭。在《嘉业藏书楼记》(丁丑篇)中,刘承幹这样描绘书楼景致:“与余家小莲庄毗连,四周有水,环之如带。面南向池,池中及四周叠石为小山,有峰曰“‘啸石”,阮文达之所题咏也。有亭三,中曰明瑟,左曰障红,右曰浣碧。杂树花木,纷红骇绿,随风旖靡”。

嘉业藏书楼的园林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赏心悦目和休憩的需要,园林布局舒展开阔,其造景立意均围绕藏书的功能展开,同时与小莲庄内宽广的水面和水榭、长廊石刻、假山等建筑相呼应,树木阴翳,荷叶田田,小桥假山,静谧典雅,寓肃穆的书楼于精美的园林中,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5)

嘉业藏书楼主楼前园林景色

园林主体为荷花池及池中小岛,池岛轴线与藏书楼主体建筑轴线基本一致。荷池状如花瓶,下大上小,意向上正好承接北侧书楼“引湿就下”的水气。荷池四周太湖石驳岸,池中小岛状如寿龟,岛北正中置六角攒尖亭 “明瑟亭”,恰与嘉业堂主建筑入口相对,形成对景。岛上有三方太湖峰石,中间一方形似蟾蜍,西侧一方则是著名的“啸石”,吹之声如虎啸。岛西设平桥与池岸相连,岛东由三曲紫藤桥与池岸东北的小假山相连。小假山以湖石堆叠,下有“Y”字形山洞。桥亭结合,三亭鼎立,意境深幽,确为文人学士读书养性的好去处。刘承幹本人也十分中意于书楼的整体环境,在《嘉业藏书楼记》(乙丑篇)中,他曾这样描述书楼的整体环境:

“园之四周,环以溪水,平临坱莽,直视无碍。门之左,即吾家之小莲庄,而宗祠家塾悉在焉。比邻适园,石铭观察之别业也。春花秋月,梅雪荷风。景物所需,取供悉办。灵瞩莹发,朝暮尤胜。人家历历,半住斜阳。林影幢幢,如耸危塔。庭石孤啸,掳声一鸣。负手微吟,诗境亦古”。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6)

嘉业堂藏书楼主体是呈口字形的回廊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由前后两进厅和东西厢房组成,每进各有7楹(第一进的过厅和第二进的主厅各占一楹)。第一进中间是过厅,设大门,为书楼入口处;第二进中间为主厅;前后两进均为左右各3楹;两进之间为东西厢房,各6楹,全部两层,共计52楹。中央设计了宽敞的正方形大天井,天井外设四周廊。藏书楼的东侧,还建有四进用作辅房的平房,外加厨房、值班室等,共有建筑面积908平方米。辅房前有抗昔居,后有贮藏大量木刻书版的库房,中间为刻印工作间和工匠起居室,与主楼用墙相隔。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7)

嘉业藏书楼屋基全图

藏书楼是储存书的地方,必须按照存书的特殊要求建造。概括起来就是盖高楼、远宅居,注意排水、排湿,经常开窗通风,必须符合防盗、防火、防潮、防虫等诸多方面的要求。整座藏书楼综合吸取我国古代藏书楼建筑的经验与规制,既注意藏书的防火、防盗,又考虑水乡地区特殊环境的防潮;藏书既有利于保管,又兼顾方便取阅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古代书楼以藏为主,以适应楼主个人及亲朋好友等少数人读书需要为主的传统。

整个藏书楼的防潮、防虫设计周密细致。嘉业堂所在之南浔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潮湿,尤其在梅雨季节,因此,预防图书霉变至关重要。嘉业堂藏书楼在建筑及书橱、书箱的设计诸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是底楼地面的设计。一楼房间均以砖窑烧制的青砖(40×40厘米)铺地。青砖下铺垫砖烧瓦钵,钵下再铺细沙。青砖离地一尺多高,加上层层阻隔,地下潮气难以上升,从而保持藏书楼底层的干燥。在书楼的布局设计上,书楼平面呈口字形,中间的方形大天井宽、深分别为19.30米和19.20米。为避免湿气逼近,用水泥仿条石铺设。对应明间处作甬道式样;两侧错峰铺设。整个天井不植树木,不生杂草。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8)

嘉业堂一楼地砖及下部结构

书楼排水措施的设计也非常巧妙。书楼高耸,楼外林木无法覆盖其上,屋顶瓦面无枯枝败叶阻塞,从而保持雨水下流顺畅。书楼四周回廊相连,面向天井一侧檐口设铁皮天沟落水,部分檐柱中空,作落水管。天井四周设明沟排水。下雨时,雨水从屋檐顺着柱子里面的管道一直落到下面,经过底端小孔和配套的排水沟道迅速排到地下。另外,天井的水泥仿条石下面还设计了隐藏的窨井,避免暴雨袭来时导致地面积水。以上诸项设计,除确保排水畅通外,还有效兼顾了美观。书楼四周的墙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岩砌筑,异常坚固,且防白蚁孽生。中间的天井还是夏季晾晒书籍的理想场所。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9)

嘉业堂藏书楼柱子的下水设计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0)

嘉业堂天井里的窨井设计

据刘承幹《嘉业老人八十自叙》所述,南浔嘉业藏书楼的设备“凡书版悉用枣木,联额用银杏,四壁书橱用柚木,庋宋元本者则采取楠木,他台椅则皆用椐木也。”书楼的善本珍藏于专做的木制书箱内。书箱用料讲究,保护周密,布置有方,一尘不染,皆精工定制,制作时不用钉子,全部用卯榫,箱内多衬以夹板,每一个接缝处都用布条封住,防止潮气进入;箱盖制作精细,合上后缝隙极小,确保了密封性。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1)

求恕斋书箱

嘉业堂藏书楼的防火、防盗设计也是匠心独具。首先,藏书楼四周围绕着一条总长430米,宽7米,深约1.5米的河道,以一衣带水代替围墙。溪水环绕的书楼与园林仅有东面一座石桥通外联系。楼外有园,园外有河的设计有利于防火、灭火。万一发生火情,亦可就地取水救急。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隔绝外部火患,还能预防外人擅自进入。其次,书楼正面10多米处,开挖了一方荷池,总面积约3亩,深1米,这是书楼又一处消防用水。这两处水源离书楼的南、西、北三面墙体均在10米左右,消防取水十分便利。再次,书楼天井内摆放四只大水缸,可盛水20担,火灾发生时取水更为便捷。嘉业堂藏书楼主楼口字型建筑四周围墙都是50厘米的厚墙,墙上的50多个窗户均设两层,对内的一面是玻璃,对外的一面是用白铁皮包面的防火窗。墙体对外的三个主要进出口的门都用铁皮包面,起到了“防火门”的作用。古代书楼建筑中都有“封火墙”,以防外来之灾。嘉业藏书楼主楼建筑和辅房之间,留有一条3米多宽的长“天井”,是一条天然的防火隔离带。书楼内宽大的天井也使前后厅、左右厢房之间保持了充足的防火间距。1924年藏书楼刚落成时,刘承幹便在书楼专设消防室,配有价值千数百元的消防泵(上海震旦机器厂生产,俗称水龙),用以防火。正因为有如此周密齐全的设计和配置,1935年,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编纂部主任的张崟参观嘉业堂藏书楼后才会赞叹说:“其设备之周至,公家图书馆对之有愧色矣。”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2)

嘉业堂庭院内摆放四只大水缸

书楼通风采光的设计亦十分周全。首先,整幢藏书楼一楼一底层高均为4~5米。这样,屋顶的高度约有10米,既利于通风,又便于散热隔热。书楼周围以河道围绕,不筑高墙,能更好地接受四面来风。其次,书楼中间设天井,书楼所有朝天井的库房全部安装了落地长窗,以利于采光通风。嘉业堂内东西厢房有20个高及楼顶的专用书橱。书橱高达4米,专门定制后运至书楼内再行安装。书橱两面开玻璃门,并装书籍。这样,藏书量既多,且便于存取,还有利于通风除湿。另外,书楼所有朝外面的窗户都是加了铁皮窗和玻璃的双层窗,防止楼中的藏书受到光照后损坏。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3)

嘉业堂书楼细致古朴的内部设计及装饰体现了与藏书内容的和谐统一,与新式图书馆相比,更有一番古典的雅致风格。刘承幹在设计嘉业堂藏书楼时,根据十多年来所搜集的各种古书典籍的内容及其历史渊源对书楼各厅堂斋室进行了巧妙安排。藏书布局合理,分列有序,既有利于保管,又便于取阅,特色十分鲜明。藏书楼的厅堂分别以“宋四史斋”“诗萃室”“求恕斋”“嘉业堂”“希古楼”“藜光阁”等命名,以上命名均有来由,藏书分类亦多有讲究。

刘承幹认为藏书中的镇楼之宝“宋刻四史”最为珍贵,就在正门前面一进的东三楹设计了“宋四史斋”(吴昌硕篆匾),珍藏宋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陈列书楼自印典籍样本,同时还作为会客之所。西三楹“诗萃室”(杨锺羲书匾),储刘承幹伯父刘安澜所辑《国朝诗萃》与刘承幹本人所辑《续国朝诗萃》稿本以及所据以引用的2000余种清人别集。刘承幹在上海的寓斋叫做“求恕斋”,所以就在书楼第一进上层明间专设了“求恕斋”(张謇题匾),不置书籍。“求恕斋”东侧三间畅通,西侧三间用板壁隔断,设门相通;东侧三间,藏宋元刻本,明初精椠亦择优附之,几乎集中了刊本之精粹;西侧三间,左右为卧室,中藏珍秘抄本,如《永乐大典》、北南诸阁之四库佚存本、明贤手稿本等。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4)

正厅清逊帝溥仪所书“钦若嘉业”匾额

书楼第二进底层正厅为“嘉业堂”,“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溥仪赐匾)高悬,环置国子监刊本《十三经注疏》、南北监本《二十一史》、毛氏汲古阁刊《十七史》、武英殿《二十四史》、同文局石印《二十四史》、新阳赵氏刊《二十一史》等经史典籍;堂后藏抄本;堂东储铅印、石印新书;堂西置史部及书楼自印书。“嘉业堂”楼上为“希古楼”(郑孝胥书匾),储殿本桃花纸印《古今图书集成》《明实录》万历间抄本、刘承幹花重金从清史馆抄来的《清实录》以及《全唐文》《全唐诗》等珍贵典籍;东侧前储史子书,后储总集诗文评词典类书;西侧前储史子书及明人以上别集,后储杂书及字画碑贴等。希古楼背后系“藜光阁”(傅增湘题书),主要藏明人别集总集、日本缩印《藏经》、光绪石印《会典》等。书楼两进之间两侧为东西厢房,楼上楼下分储丛书和地方志。刘承幹在搜集旧书时,还收集了大量丛书和地方志书,所以他就将二层的厢房设计为丛书存储室,储丛书200余种;—层的厢房设计为方志存储室,储地方志约1200余种。1924年书楼落成之时,刘承幹还专设版片库,内置版笼,专以存放嘉业堂所雕之版。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5)

刘承幹自书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6)

缪荃孙书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7)

吴昌硕书

在藏书楼的功能安排方面,嘉业堂藏书楼通过增建四进房屋将生活区、工作区、藏书楼有机分开。前二进,主要用于藏书楼编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场所;靠后二进作为存储印书版片的库房和版片刻印工人的起居室。这样的布局安排,既便于书楼和工作人员的联系,又保持了藏书楼本身的独立性,体现了“藏与居”相结合的特点。既符合私家藏书楼对于藏书管理的要求,又使得日常工作有条不紊,还可以防止无关的闲杂人员无故进入,同时还可以预防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火烛危及藏书。从总体布局方面来看,这样有分有合,有隔有通的设计,方便使用和管理,还兼顾了书楼的安全。

书楼所有楼堂斋室的布置作中国传统的厅堂形式,摆放书桌、茶几等红木家具,悬挂匾额、画屏楹联,陈列大理石屏风。各斋室厅堂的楹联用银杏,画屏以红木嵌大理石为多,都是天然花纹,有一种意象派绘画的韵味;也有不少螺钿玉石镶,上面雕刻山水禽鸟花卉及书法作品,十分名贵。庋藏图书的书箱书架书匣及桌椅几凳都是精工定制,四壁书橱用柚木,庋宋元椠本则采用楠木,桌椅等用椐木,书橱顶天立地,古色古香。嘉业堂藏书楼的书箱也体现了刘承幹的细致与用心,为便于藏书,书箱均按每部书的体积、尺寸定制;所有书箱都刊刻书名、箱号及斋名,或篆或隶,整齐美观,古朴典雅。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8)

嘉业堂藏书楼内景

书楼的四周是两层回廊,书楼各厅室面向天井的窗棂和回廊铁栏杆上都分别以雕镂成“希古”和“嘉业堂藏书楼”的字样镶嵌,间镶寿桃、石榴等花果图案的木雕花结作为装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嘉业堂藏书楼落成前后,刘承幹的文友同道纷纷挥毫题写匾联,以示祝贺。一幅幅文采炳蔚、书法秀美的墨宝被刘承幹分别悬挂在藏书楼的各个厅室,不但为书楼增添了文雅之气,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楼当年建成时的社会影响和盛极一时的景况。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19)

嘉业堂的藏书,合流众长,兼收并蓄。宋椠元刻、明清刊本、稿抄本及地方志书是嘉业堂藏书楼的四大特色,尤其是明刊本与稿抄本,是嘉业堂的精华所在。全盛时期,书楼精心保存在882个精致书橱和书箱中的古籍达20万册,60万卷,被誉为全国私人藏书楼中规模最大、藏书最多。至1930年代,嘉业堂藏书达到顶峰,之后,由盛而衰,藏书精品相继流失。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20)

宋版《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书影

旧式藏书楼十分重视对藏书的收藏和保护,但利用率相对较低。从古至今,对藏书的利用、流通思想,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924年嘉业堂诞生之际,西方公共图书馆制度已传入中国,藏书为公众所用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嘉业堂对传播利用的注重也在情理之中。书楼藏书“以公开阅览、嘉惠士林为宗旨”。自成立之始,书楼就向有需要的研究机构与个人敞开大门,虽然这种开放是有限的,与公共图书馆面向全社会的开放不同,然而对于一座私人藏书楼来说,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嘉业堂的开放藏书,为保存流播中华传统典籍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书楼藏书的充分利用还体现在大量孤本、精本的刊刻出版上。

嘉业堂藏书利用的方式有借阅、录副和出版三种。借阅包括个人借阅和机构借阅。嘉业堂藏书楼专门设置了阅览室,用以接待读者看书。当时的学者,只要愿意到其家读书、抄书的,他不但不拒绝,还提供膳宿。不少珍贵的图籍,都被允许长期外借,甚至连日本的学界人士来求阅,都能得到满足。对友人,还提供邮寄外借。这实际上是刘氏利用自己的藏书开办了一个私人图书馆。曾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和西泠印社社长的张宗祥、藏书家及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近代藏书家卢靖等许多专家学者在整理出版古籍时都从嘉业堂借到过善本。

传抄录副也是嘉业堂书楼利用藏书的一种方式。录副包括书楼受托代录和提供录副两种。如江苏省国学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单位先后委托书楼代抄《明实录》《永乐大典》等珍本古籍的副本;日本考古学会曾录副《宋会要》中的藩属、食货两门;湖北学者徐行可曾为抄书在嘉业堂藏书楼一住数月,膳宿皆由书楼免费供给。

雕版印书是一些古代藏书楼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刘承幹花巨资先后将约3000卷罕见古籍进行了雕版刻印,使不少濒亡的古籍因此得以流传。嘉业堂自刻书在内容方面有三个突出特点:钩沉探赜、偏好孤本,包括刻本、稿本和抄本;重视地方文献;刊刻清代禁书。为了确保刻印质量,刘承幹每刻一书,事前必请专家鉴定 ,再请权威学者校订稿本,然后复刻。正由于嘉业堂高质量的刻书,顾志兴所撰《浙江印刷出版史》第七章的标题即为:“民国时期以嘉业堂刘承幹为代表的浙江传统雕版刻书。”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21)

嘉业堂所藏雕版

嘉业堂刻书版片用料悉用枣木,因枣木纹理细密,质地较硬,且不易虫蛀,适合南方气候下长久保存。凡嘉业堂刊刻之书,都写有题跋,说明所刻书籍来龙去脉及其价值。这些自刻的书校雠审慎、刊刻精工、装帧考究,工艺上乘,向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主要用于馈赠,不计利润。许多前来参观嘉业堂的友人、文化名人,都得到过这些精美的刻印书籍。除利用自身藏书刻书外,对于其他机构或个人的出版要求,嘉业堂也予以支持。即便是精椠秘笈,也毫不私密。出版大家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出版大型古籍丛书时,曾向嘉业堂借过多部善本图书以作影印。1931年5月初,又商借宋代刻本《魏书》60册。这部珍贵的宋刊本,由于战乱的缘故,被外借4年,差点灰飞烟灭。即便如此,随后的嘉业堂依然没有更改开放楼藏的初衷。

嘉业藏书楼的沧桑(嘉业堂藏书楼的奥秘)(22)

四库全书珍本书箱

嘉业堂藏书楼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藏书楼书籍整理、典藏、借阅的经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进一步吸收了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作制度。嘉业堂藏书楼建造期间,刘承幹专程到到宁波天一阁、京师图书馆等处参观,并收集、研究了国内各处图书馆的章程。刘承幹先后延聘数位专家学者为嘉业堂藏书整理编目。1924年南浔嘉业堂落成后,书楼设职员4人(另有工友4人)。职员除负责藏书的分类、编目、保管外,还有接待和抄录副本的任务。“楼之岁费,约三千余金,以历年所置田贰千五百亩,取其息为常费,有余则添购书籍。”庞大的书楼,丰富的藏书,固定人员的管理,稳定的管理费用,保证了书楼的正常运转,为中国以往历代私人藏书所望尘莫及。

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藏书丰富,建制完整,为历代藏书楼罕见。虽历经战火和动乱,嘉业堂藏书楼建筑及其园林主体一直保存完好,仅障红、浣碧两亭损毁,实属难能可贵。抗日战争期间,书楼幸免于战火焚烧,解放战争结束前夕,藏书楼又蒙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而受到保护。1951年11月,刘承幹将嘉业堂藏书楼及所藏十余万册古籍、3万片雕版和建筑园林一并捐献给浙江图书馆。至此,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私人藏书楼迎来了它新的生命,成为浙江图书馆古籍库的一部分,实现了向公共图书馆的嬗变。

经过了历年多次整修与改造后,书楼于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1981年,嘉业堂藏书楼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江南著名的文物古迹。如今,修缮一新的嘉业堂藏书楼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向公众开放,且以其优雅的环境、丰富的藏书与传奇的历史,每年吸引着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来源南太湖号湖州味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