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斋墓在哪里(夜访王静斋阿訇墓记)
“良以真乐存乎其心,患得患失,早已置之度外,故我深信,欲求精神上切实之寄托,除却努力求知,始终不渝外,别无良法可图也”。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顾颉刚先生主办的《禹贡》杂志上,是静斋老所作《五十年求学自述》里的最后一句话,此言并非文学性的修辞,也不是一种虚浮的宣传口号,而是静斋老毕生所行所为的真实映照。
民国初年,他因向传教士学习英语而被乡老赶出清真寺;抗战时期,他受邀到宁夏译经,却对时任宁夏主席马鸿逵大发雷霆,经人劝解才作罢;有人称他是“教内鲁迅”,他微微一笑。静斋老在动荡年代里谱写了自己大写的知识人生,正因如此,昭之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出过一次关于静斋老的文章,他的生平事迹近乎纯粹,他的文字文章简练直白,时时拨动着一颗年轻的心。
如果要说,有谁在治学和品格两方面均让人为之神往,我会毫不迟疑地选择静斋老,因为他作为一名纯粹知识人的魅力,像磁吸引铁一般吸引人,在众星闪烁的民国时代,他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辉,他的七十载春秋是在遍走四方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创新的一生,如果仅用几个字对他的人生做一个简要总结的话,那便是:念经读书学英语,开学办报译经典。
三年前在兰州,平生第一次听到前辈讲静斋老的归真日期和地点,从那时起便铭刻于心:1949年5月25日,归真于贵阳女儿家中。第二年年初南下昭通,火车经停贵阳数小时,奈何友朋众多不便独往,只得在车站外默默念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从昆明回兰州没有直达的车,经过中转(或重庆或成都或贵阳)才能到达,这次需要中转贵阳,期间也要停留数小时。从昆明出发时,便举意好要去探望静斋老,于是提前问询了地点,了解到墓址在贵阳回民公墓里面,想着抵达贵阳后便可直达目的地。
谁料贵阳公交站之间的距离极长,而下班高峰期的路上又堵塞难行,到达附近时已是暮色茫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乎,就在萧瑟苍凉的贵阳大街上拉着行李箱缓行,突然看到一家保留特殊符号的清真餐馆,进去跟老板一聊,他竟然存有公墓负责人的电话号码。
于是和看守坟地的马叔取得联系,胡乱吃了一碗饭,便把自己的东西暂存在餐馆,然后跟着导航往目的地走去,不知为何,此地许多路灯形同虚设,夜路显得模糊不清,转弯向一个小山坡走去,更是迷迷糊糊,在一个拐弯处,突然跑出两条狗,不知是家狗还是野狗,狂吠不已,大有咬人之势,这时,马叔骑着电动车过来,危机化解。
我跟着他进入公墓,里面没有灯光,很多东西都看不大清楚,他径直带我走到静斋老墓前,墓是一座小亭子,白色墓碑正面书有“王静斋大阿訇之墓”,背面则是静斋老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经历,墓碑后面是一块土坟堆,借着手机灯光细细观看了一番,然后又到跟前做了个都哇,由于之前的惊惧和夜色的影响,除了这一处,并没有看到其他的,马叔说此地埋有八百多回民,归省伊协管辖。出来后,立马赶往高铁站。
尽管来去匆匆,但此行的目的总算达成了。斯人毕生奋斗,默默静躺于此不知名的山野间,正如白天微信上一位朋友所说,“这个地方,因为老人家的长眠而变得尊贵了”,是的,或读其书,或睹其人,或谒其墓,这于我们而言,是有福分的事情。
最后,粗仿本文开头所引先贤的话,作为结语:
诚以真人引乎其行,俗世沉浮,实则荣辱不惊,故我常念,欲得思想上不懈之推进,除却好学近贤,反求诸己外,别无坦途可行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