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

之前我们用6天的时间,学习完了《诗经》,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与《诗经》并称的《尚书》内容,古人常说的“诗书”其实特指的就是《诗经》与《尚书》。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1)

《尚书》的调性

《尚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难读,不要说今天已经通行白话文的我们,就算追溯到唐朝,那些学术大佬也不怎么能够读得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就曾经评价《尚书》文字: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总得来说《尚书》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汇编,就算最晚近的周代文献,也要比《春秋》、《左传》记录的时代早上个几百年,属于周朝开国时期的文献,也就是西周初期。所以读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在研究《尚书》的时候发现不但韩愈读不通,就算司马迁也读不通,司马迁读不通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也读不通。

《尚书》最主要的一个调性,就是难读,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不好意思,各位读者,“王庶文讲坛”也读不通,不过既然要讲国学,《尚书》是绕不过一个坎,只能牵强附会,采百家之见解,硬着头皮上了。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2)

孟子对《尚书》的态度

孟子曾经曰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今天我们对于这句话产生了曲解,认为我们应该对所有书籍都抱着怀疑态度去阅读,要敢质疑、敢求证,其实这个认知在古代并不容易发生,哪怕到今天这个理解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错误的。

一个人要质疑别人或者书中的内容,首先自身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要过硬,不能胡乱质疑,否则就是鸡同鸭讲,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的辩论,而是诡辩。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3)

当然,孟子谈到的书也不是所有书,而是极其难读的《尚书》,并且孟子是大学者,是儒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他的质疑肯定是有道理的。

《尚书》在孟子的时代还只能叫做《书》,到了汉朝才升格为了《尚书》,简单来说就是“上古帝王重要讲话的汇编。”孟子作为儒学大佬,提倡的就是恢复上古圣王之治,他反驳和质疑《尚书》其实并不太符合他的人物腔调,这到底是怎么一会儿事呢?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4)

要理解孟子的逻辑,我们还要回归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上下文里,原文如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意思是说:如果全部相信《尚书》的内容,还不如没有《尚书》,《尚书·武成》这篇文章在我来看就只能相信一点点。道理很简单:孟子认为仁者无敌,周武王这样的仁义典范去讨伐商纣这样的暴君,怎么会搞得血流成河呢?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5)

诡异的事情

既然孟子有这样的看法,那么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我们翻阅《尚书·武成》主要内容是: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在祭天典礼上讲述战争经过,说当时两军剑拔弩张,坚持不下,对垒在了牧野这个地方,但是当战争真的爆发以后,商朝的军队反而掉头去杀掉了商纣王的亲兵嫡系部,这场战斗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束了。

了解完这一篇内容,我们是否会觉得诡异的事情正在发生?难道这还不够仁义吗?那么孟子对于仁义的标准到底有多高呢?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6)

我们要知道孟子是生活在战国时代,大场面见得足够多,他不可能迂腐到如此程度。在孟子的世界里,仁义之师所到之处,敌国百姓必将纷纷投降,恶贯满盈的大坏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众叛亲离。

《尚书》记载的牧野之战不正是孟子心中所想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唯一的解释只有:孟子看到的《尚书》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不一样。版本错乱在古代出版印刷很不发达的年代里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过关于“《尚书》版本的流变问题”我们还是留给明天吧。

孟子为什么让人佩服(尚书-孟子为什么说)(7)

今天,关于“《尚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原因”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三点:第一、《尚书》是上古帝王重要讲话的汇编,第二、在汉朝以前《尚书》还能叫做《书》,汉朝以后才升格为了《尚书》;第三、孟子对于《尚书·武成》的怀疑很有可能牵扯出《尚书》的版本流变问题。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国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