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天是落叶归根的时节,那无边的木叶都急匆匆地奔赴在“回家”的路上。“无边落木萧萧下”。

天凉好个秋。

鸟儿也因天寒风冷飞向自己的家。“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1)

视觉信息给人心的触动往往很大,正因为如此,有很多有关视觉的成语,比如触目惊心、触景生情、物是人非等。

因此,《登高》时的诗人,看见高天、清渚、白沙、归巢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这一连串的清冷景色后,更听到那一声声凄清的猿声回荡在江水两岸,使得天地间的寒凉雪上加霜。

一个“悲”字,虽是言“秋”,何尝不是作者的心音,如此一来,难免让人心头掠过阵阵寒凉。

万物向暖,天寒时节,树叶回家,飞鸟回家,大概家是天地间最温暖的地方了,人心也向暖,诗人杜甫又何尝不想回家呢?

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2)

奈何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少年时光。那里有杜甫儿时的快乐,有无忧虑的童年,“门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那里有熟悉的人和风景,那里是诗人的根、诗人的家。

但再也回不去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异乡,居无定所,仿佛没有根的浮萍。

都说“吾心安处是吾乡”,诗人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哪里可以让诗人的心安适呢?

是长安城,长安城里有诗人渴望的机遇和贵人,但是长安城也去不了。

诗人被排除在建功立业的圈层之外,时刻处于不能安适的情绪之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3)

有句话说:一个人至少得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杜甫虽然有梦想,可依然在流浪。

举目望向远方,目力所及之处,没有一处不让诗人感到悲伤,天地之间没有归宿的人啊,在这秋风萧瑟的时节,独自一人在这不胜寒的高台上,又怎能不忧伤满怀呢?

杜甫在任何地方都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

居无定所,所住之处皆是陌生,仿佛处于当地人所熟悉、亲切的世界之外,时刻处于流离失所的处境,远离家庭和熟悉的环境,多年孤独地飘荡,一直与环境冲突,对回不去的故乡满怀乡愁,身处的此地始终无法安放诗人的身心。

这是背井离乡的杜甫,想到故乡时的边缘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4)

除此之外,诗人的一生还总是处于梦想的边缘。

站在夔州高台的诗人已经57岁,即便在今天也是已临近退休的年纪。看着那滚滚的江水,毫不犹豫地奔涌而去,学富五车的诗人想必也会想到孔夫子那句响彻古今的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匆匆不待人,可是曾经的理想又实现了几分?

诗人是否会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那个满腔热情奔走在长安城里的年轻人。

困守长安十多年,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低下骄傲的头颅,放下文人的清高,去与富贵阶层打交道,经常灰头土脸也再所不惜,最后迎接自己的是一事无成。

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5)

青春已逝,杜甫空有一身疲倦,浑身病痛,满目荒凉无人语。

在这萧瑟清冷的秋风里,落叶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飞鸟回归温暖的树巢,杜甫却无家可归、无处可去。

诗人的眼中,天地之间没有一处不是荒凉的,故乡是荒凉的,长安是荒凉的,夔州是荒凉的,高台之上长江之岸也是荒凉的,人间对于诗人来说,可有温暖的地方?

“百年多病”更是印证了诗人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时候,联想到了已逝的时光。

“常作客”,意味着诗人内心觉得自己无论落脚何处,永远都是边缘人的角色。

万里悲秋常作客只缘身在此山中(万里悲秋常作客)(6)

既融不进当地人的生活,诗人也不想融进去,因为心里心心念念的是长安城,想有所作为,不想虚度年华,因此永远是脚下土地的边缘人。

也无法去长安,又是国家管理阶层的边缘人,不能仗剑拯民于水火。

更有那回不去的故乡,还有回不去的快乐童年。

此时,诗人也许想到了自己本是天地的过客,时光匆匆,没有做出什么傲人的功业,唯有留下这些传世的诗文,虽然也许会赢得千秋万世名,但是写下“名岂文章著”的诗人,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万里悲秋,满目荒凉谁可语?

百年多病,此生长是边缘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