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10霹雳峰云14 空中格斗的尽头

PL10作为我国的第四代红外格斗导弹,已批量装备到一线,其体形较大,从其与PL-8的对比来看,两者的直径和大小相当,PL8的块头已经很大,其重量达到120公斤,不但远远高于AIM-9L的90公斤,也高于R-73的105公斤,可以说是最重的第三代近距空空导弹,同样追求大口径的PL10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所以二者直径应一致,部分生产设备乃至部件可以通用,第四代格斗导弹已经不再需要齐射来提高命中率了,它一发的命中率都要比中距雷达制导导弹两发来的高。

pl10霹雳峰云14 空中格斗的尽头(1)

PL10摒弃了传统的鸭式布局,第一次在格斗弹上采用长边条 尾舵的布局,鸭舵曾经是格斗导弹普遍采用的造型,其在重心之前,偏转角度与导弹的偏转角度一致,因此能提供正升力,使全弹升力增加,另外鸭舵的力臂较长,有利于提高导弹的响应特性,再就是由于位置靠前,避开了弹后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因此总体设计和结构布置也比较方便。

但鸭式舵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其偏转角要比弹体更大,才能撬动导弹,这造成它要比弹体更早达到临界迎角,限制了导弹的攻角,另外鸭舵同弹体的融合程度低,会形成涡流,带来阻力,所以凡是带鸭舵的导弹,绝大多数速度都被限制在了M2.5以下。

当然了PL10少不了四代格斗弹的标配—红外热成像制导,它是由红外探测器将目标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解析成电信号,再经过光电转换,形成图像,这种图像不象可见光照相机所得的图像那样直观,它反映的是目标的辐射温度分布。红外成像制导就是利用数字处理器分析这种图像,从而得到制导信号,来引导导弹的方式。

pl10霹雳峰云14 空中格斗的尽头(2)

一般的红外辐射在这里是不好使的,因为它要通过大气才能被探测器捕获。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气体对其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和其它微粒也会造成其散射,使红外辐射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某些衰减较小的波段被称为大气窗口,得到广泛应用的有3个大气窗口,分别是1~2.7微米、3~5微米、8~14微米 三个波段,最早的红外导引头采用非致冷的硫化铅探测器,工作波段就是1~3微米这个窗口。它只能对敌机作尾追攻击,且易受阳光干扰。以锑化铟为主体的3到5微米波长的红外导引头也会因为红外辐射强度过低而在目标正前方形成限制区,导弹在这个区域内根本无法捕捉目标。而要实现迎头攻击,就要开通8~12微米波段,一般这个波段采用碲镉汞光子探测器接收,液氮致冷,至此才拥有了比较理想的抗干扰能力,原先目标用的与自身红外辐射波长相似但更强烈的辐射源,诱开对方的红外探测系统的办法不灵了。

但要真正实现真正的热成像制导,红外元器件还要组成镶嵌焦面阵列,它可使目标的每一个像元与一个感光元件相对应,这跟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上的T/R单元类似,对大型目标,四代格斗导弹甚至能准确命中其某一部位,如驾驶舱。

pl10霹雳峰云14 空中格斗的尽头(3)

歼20用翻转式发射架实现了隐形战机的发射前锁定,做到了真正的发射后不管,而迎头攻击大多釆用发射后锁定方式,因为这时导引头的探测距离将会大大缩小,有效距离还不到正后方的20%,要想发挥导弹的射程优势只能如此。

PL10的精度如此之高,且在到了热成像这个水平,任何干扰都已是浮云的情况下,仅仅用于近距格斗未免大材小用,它完全有拦截空空导弹的潜质,尤其是在为预警机护航的时候,齐射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因格斗导弹的射程限制,只有一次拦截机会。

图片与数据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