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图形教案(教案备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9.认识平面图形)
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复备人: 时间: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的图形名称,并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面来自于体”,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发展形象思维。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发展合作意识。 4.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 |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 |||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抽象图形卡片5个; 学具:习题纸、小组用学具盒(积木)、小组用牧童骑牛的磁性图形、图形卡片。 | |||
课时安排: 1课时 | |||
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在这幅牧童骑牛的作品中(见图1),你都认识哪些图形?到前面来指一指、说一说。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各种漂亮的拼图,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顽皮的牧童、可爱的老牛、快乐的小鸟等拼组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充满童趣的拼贴画情景,为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激发起学生认识图形的兴趣和愿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一)分类,认识名称 1.分一分 师:每个小组当中都有牧童骑牛这幅作品用到的一些图形,哟,(举起一块)怎么看起来乱糟糟的,怎么办? 学生回答。 师:我们就按照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小组里面试一试,注意听好了,分的时候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 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分类的素材。 2.展示分法 预设1:按照三种分法的顺序展示。 第一种分法: 第二种分法: 第三种分法: 预设2:只出现了第三种分法,教师则搜集3组素材展示。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各种图形的特点。 3.交流 师:同学们注意往前看,老师搜集了三个小组的分类(指3块小黑板),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看他们也是将这些图形分成了五类,其它小组也是这样分的吗? (1)三角形 师:那我们先来看第一类图形(圈三块小黑板上的三角形),知道它叫什么吗?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三个角,三条边等,教师适时评价。 (2)圆 师:接下来看一看,我发现同学将这些图形(圈三块小黑板上的圆)分为了一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师:原来它会滚动,圆圆的,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圆(生齐说名字)。(板贴圆的图、板书:圆)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不能也用手比划比划? (3)正方形、长方形 师:这类图形(圈三块小黑板上的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再来看看这类图形(圈三块小黑板上的长方形),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贴长方形。 师:长方形与正方形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所以,它的名字就叫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师:你能不能也用手比划比划这两种图形呢? 学生动手比划,(手从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教师巡视。 (4)平行四边形 师:你看,这些图形(圈三块小黑板上的长方形)!同学们都把它单独放在了一边? (根据学生回答,板贴平行四边形图,板书:平行四边形)。 师:你手中的学具纸片中,有没有形状也是平行四边形的?赶快找一找。 学生与同桌合作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 师:我们来看一看,(指着板贴图)像这样(用手比划)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作平行四边形。 4.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看一看,认识了牧童骑牛这幅作品中的一些图形,里面既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三角形,还有我们认识的圆,方方正正的正方形,长长的长方形,还有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平行四边形。(见图2) 5.巩固练习 师:你们瞧!你能帮小鸟将这些图形卡片送回自己的家吗?它们就在你的习题纸上。小黑板轻轻的收回,轻轻的拿出习题纸。将序号写在合适的位置。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重点处理正方形的判断。(见图3) 师:可我刚才在下面看同学们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还问我“老师,这个3号是不是正方形呢?”为什么? 预设1:不是,因为这个正方形歪了。 预设2:是。虽然正方形歪了一下,还是正方形。 师:那我们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正方形,要考虑它是正还是歪吗?通过什么方法来判断它是不是正方形? 师:判断它是不是正方形,不能光看是正是歪,我们得看看它长得是不是很方正,看看它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的。不信你们看一看?(课件播放3号图形的角度变化。)所以,3号图形就是一个正方形。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是有爱心的孩子,把这些图形都送回了家。看来同学们对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其实,它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本环节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用手比划、相互辨析等数学活动的设计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来,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二)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 1.从学具盒中的物体上找平面图形 师:我们来看一看,桌子上的学具盒中有一些物体,它们身上有没有藏着今天认识的图形?赶快去找一找。 学生尝试找到平面图形并交流从哪找到的。 同桌两个人合作再去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 2.从物体上描平面图形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它们身上找到了很多图形,你能不能想办法,将这些找到的图形留在纸上呢?试一试。 学生动手描图形,请得到圆和正方形并描的规范的学生做示范,并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圆柱的这个面上得到了一个圆(课件播放描圆的动画),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得到了正方形(课件播放正方体由体到面的动画)。我发现,咱班的同学可真会画,还有的画出了这样的图形(课件播放三角物体由体到面的动画),看来这些图形真的就藏在我们身边。 师:有一位同学,他画的和你画的可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吧。(展示学生画的三个长方形)你们瞧,他得到了一些什么图形?他得到的这些长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他是从哪儿得到的? 学生用实物投影给大家演示分别是从长方体不同的面上得到长方形的。(课件播放长方体由体到面的动画。) 师:瞧,在这幅七巧板中,你从这个物体上能得到什么图形呢?(课件依次播放七巧板图片、圈出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上面这些是我们认识的老朋友,下面这些是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新朋友,你有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课件播放体和面的图片。)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都藏在老朋友的一个面上。 【设计意图】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不仅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些图形的正确表象,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3.从生活中找图形 师:你能不能也从你的周围找一找、看一看,能不能找到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学生边找边交流。 师:你能从这些图中找到什么图形呢?(课件播放书架图片。) 学生交流,也可以到前面指一指找到的平面图形。 三、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1.用钉子板围图形 师:从你的抽屉里边轻轻拿出钉子板,我们用钉子板围一个长方形。 学生动手围长方形,然后将作品展示,教师适时评价、提升:虽然围法不同,但它们都长长的、方方的,是长方形。 师:你能不能用钉子板围出其它的图形呢?你能围成一个圆吗? 学生边动手边思考,然后交流。 2.判断 师:哪组小棒能围成长方形?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探索图形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四、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播放丰收园的图片。) 预设1:我会积极学习了。师: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预设2:我学会提问了。师: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 预设3: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 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师:每一节数学课上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也用你灵巧的小手,剪一剪各种图形,用它们拼成一幅漂亮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
二次备课 | ||
作业设计: 一、【基础平台】 给
涂上颜色
给
涂上颜色
给△涂上颜色
二、【能力检测】
三、【拓展应用】 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 |||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三角形 圆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 |||
教学反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