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推免生名单公布(18岁考入同济大学25岁香港大学读博)

他自幼勤奋好学,小学毕业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入中学。高二那年父母双双下岗,他不惧困境,乐观向上,2000年以802分的高分考取上海同济大学。第一学年,他修了30多门功课,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第二学年选修德语,当年就通过了六级考试;2004年他荣获“德国总理奖学金”,2005年被学校直接保送,成为土木工程学院陈以一院长名下的硕士研究生。

2007年9月底,当25岁的河南开封小伙子闫澍坐火车启程南下时,他已经被录取为香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了,导师是世界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杨利伟,研究方向是钢结构……

闫澍出生在怎样的一个家庭?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促使他取得了这一连串骄人的成绩?2008年2月,笔者在开封市一幢普通居民楼里采访到了闫澍的父母,获取的答案却有些出乎意料。

同济大学推免生名单公布(18岁考入同济大学25岁香港大学读博)(1)

闫澍在德国总理府留影

石子绿豆做教具

小事情锻炼忍耐力

闫乾元和鲍志霞都曾是开封市二商干校的教师。两人结婚晚,1982年2月儿子闫澍出生时闫乾元已经33岁了。澍,意思是“及时的雨”,闫乾元非常喜欢自己给儿子起的这个名字。

闫乾元夫妇对儿子十分疼爱,他们从闫澍一出生就开始琢磨着用怎样的一套教子方法让他健康成长。最初为了试探儿子的胆子是大是小,闫乾元拿一只小喇叭在闫澍耳边吹,每次小闫澍都吓得哇哇大哭。后来闫乾元觉得这样做并不科学,打算放弃掉,可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小喇叭的另一种妙用,就是调节小闫澍的生理时间。每当小闫澍一睡醒准备撒尿、拉屎时便吹一下喇叭,次数多了让他形成条件反射,这一招还真灵,从此小闫澍没再尿过床。

儿童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感知能力较强,因为住的地方离上课的学校还有一段距离,教外语的闫乾元每次用自行车前驮儿子后带录音机。往往是见树讲树,逢桥讲桥,从树的名称到生长习性,架桥的原因到桥的设计等等,虽然闫乾元明知儿子可能听不懂,但时间长了,潜移默化地不断温习,从被动的反应信号渐渐变成了语言回应信号,竟使小闫澍养成了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有一次闫乾元带着儿子上街,闫澍看到一块招牌,嘴里不停地念叨“古但学习班,古但学习班”。闫乾元越听越不明白,走了很远后又骑车绕到那块招牌前,闫乾元一看乐了,原来上面写的是“吉他学习班”。闫乾元觉得儿子对各种花花绿绿的招牌确实很感兴趣,便开始实施他的“招牌教学计划”,每次带闫澍出门,都不住嘴地讲这讲那。没想到还真管用,上幼儿园之前闫澍已经认识300多个字了。

闫澍3岁多时,闫乾元特意从郊外的农田里挖来几棵麦苗、油菜花,让他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每天还要用他自己的话做描述。为了能带闫澍到开封的飞机场看飞机,闫乾元还设法和儿子钻过机场铁丝网上的洞,让他亲手触摸飞机,给他讲飞机是怎样飞上蓝天的。为此,父子俩没少被机场工作人员抓住数落一番。

闫乾元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在上幼儿园时期能有5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就了不得了,到小学3至5年级有15分钟就不错,小学毕业时达到40分钟左右就行。为了锻炼闫澍的耐性,闫乾元可没少费心思。先从练反应开始,抓一把石子,哗啦撒在地上,问闫澍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全部捡起来,人们平常的做法自然是用双手搂。可闫乾元不,他让儿子闫澍一颗一颗捡,还要不断提高速度。然后把大石子换成小石子,小石子换成黄豆,黄豆换成绿豆。速度提上来了,好,变个方式看你捡得快不快,不让你用5个指头一块儿捡,咱练练3个指头的、2个指头的。后来闫乾元把自己这种独特的锻炼方法叫做“心理折磨”,俗话说心灵手巧,其实是手练巧了,对小脑的开发大有益处,心自然就灵了。

这样的锻炼对闫澍后来的成长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使得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有耐心,别人做不下去的事他能做下去,别人讲的什么话他能听得下去。孩子都喜欢玩具,特别是男孩子,对枪是情有独钟。1988年10月开封市举办菊花花卉展,闫乾元带着6岁的闫澍出去玩,在一家商店,闫澍对一把能打子弹的塑料手枪玩具十分喜爱,拽着闫乾元非要买。闫乾元一看5.6元的定价,心里咯噔直跳,他确实买不起。当时闫乾元一个月的工资是54元,妻子鲍志霞每月32元,而这些仅仅够平日的生活开销。毕竟闫澍还是很少央求爸爸买玩具的,但闫乾元觉得这样的玩具并不是非买不可,便给儿子讲道理,细数每个月爸爸、妈妈的工资多少,家里吃饭需要多少,买煤需要多少,算完了账,让儿子明白,如果买了玩具,家里正常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虽然最终是闫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商店,可闫乾元并没有一下子放掉这件事。以后只要带闫澍出门路过那家商店,便和儿子进去一次,让儿子看一看、摸一摸他喜欢的玩具,看完了,摸完了,必须放下,不能买。到后来,闫乾元亲自动手给儿子做了一把木头的手枪,闫澍也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当作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闫澍小时候生病了很害怕打针,闫乾元便告诉闫澍:“有病就得打针,打针就疼,可要是不打,病会越来越厉害,对身体不好呀!你要觉得疼,可以跟护士阿姨说呀,她们一定会配合你的。”其实,闫乾元是想拿这样的小事锻炼闫澍的语言交际能力。结果闫澍很听话,每次打针时,他会对护士说“阿姨,你慢点,我怕疼。”打完了针,尽管屁股很疼,闫澍也是含泪对护士说谢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关键在于引导,一味地训他吵他结果会适得其反,闫乾元是深有体会。

舞蹈做媒

小小少年初露荷角

“那时候家里其他人可都不太赞成让闫澍去学舞蹈的。但我认为跳舞能锻炼人身体的协调能力、提升人的气质,又能多接触社会,增强交际本领,所以很支持他。”闫乾元如今说到儿子读小学时5年的舞蹈“生涯”,话语间满是发自心底的自豪。闫澍6岁半进入开封市包府坑小学读书,在闫乾元的训练和鼓励下,小学二年级时闫澍参加了一次《中国少年报》举办的“看图说话”征文比赛,获得全国二等奖。这给了闫澍很大的激励。1990年春天河南省电视少儿艺术团在开封市成立时,只招了60多名小团员,而和闫澍一同入团的孩子坚持到5年的不足10个人。

说起来挺有意思,闫澍最初被选入艺术团,就是因为老师在压他的腿测试柔韧度时,年仅8岁的闫澍竟然强忍泪水在5分钟内没叫一声疼!而测试结束后,闫澍悄悄地告诉闫乾元:“爸爸,一屋子同学就我没哭。”刚开始每周两节课,不论春夏秋冬,闫乾元和妻子轮流接送,但换训练服装等都是闫澍自己动手。训练时不论老师注意与否,闫澍都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从不趁老师未注意时偷懒。在家里练下腰,常常是摔倒在床上咚咚响,自己擦掉眼泪接着练,后来艺术团里12个男孩子只有闫澍能随着老师的节拍坚持做的时间最长。因为勤学苦练,加上悟性又好,闫澍在艺术团成长很快,一年后便开始担任独舞演员和群体舞的领舞。

随着艺术团的逐渐成熟,外出演出的活动不断增多。有一次艺术团要到武汉演出4天,很多家长都争着要和自己的孩子同行,可闫乾元却十分放心地让闫澍自己照顾好自己,在他看来,这正是锻炼儿子独立性的好机会。反而是到省城郑州演出,闫乾元往往在不耽误自己正常教学的时候会陪着儿子去。张驰有度,锻炼出了闫澍对各种环境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后来和董浩、金铭、蒋小涵、秦怡等著名主持人、演员同台演出或合影留念时,闫澍得体的谈吐、不卑不亢的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剧组选中了河南省电视少儿艺术团的敲大鼓节目,可出于舞台演出需要,当时配舞的女孩是辽宁省的低年级小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本来在节目中担任领舞的闫澍,就因为个子太高无法与其他演员协调痛失了机会。节目中使用的大鼓上“河南开封”几个大字就是闫乾元的手笔,表演名单公布的那一天,闫乾元还特意到开封市群艺宫去看,从头到尾没找到儿子的名字,他很失望。谁知回到家里,读小学六年级的闫澍反而安慰他:“爸爸,你还跑去看通知,其实你不用去看,我知道我个子高,去不了北京。没事儿,去不了也好,我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一定能考个好中学。”

果不其然,1994年夏天,在全校238名小学毕业生中,闫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进入河南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时,有段时间闫澍到医院做按摩治疗假性近视,大夫问他各门功课都很优秀有啥诀窍。闫澍大大方方地说:“主要是我对学习有兴趣。”大夫感到很奇怪,连说他接触过多少同学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

1995年初,闫乾元和妻子所在的开封市二商干校要集资盖家属楼。本来学校在那些年效益就不错,夫妇俩又都是教师,加上闫乾元还考取了高级职称,对于3万多元的集资款他们并不发愁。但为了借机给闫澍进行一次特殊的“困难教育”,闫乾元特意在饭桌上谎称买房钱不够,还从闫澍的姥姥家借了3000元。结果刚读初中一年级的闫澍听了,竟然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吃午饭和晚饭时,专捡3角钱一碗的素面条买,荤菜更是舍不得吃。知道儿子是体谅大人的难处,但闫乾元也疼惜儿子的身体,最后他不得不“提前”告诉儿子借债已经还清。

1996年夏天家属楼竣工,闫澍在参观完未来的新家后又迫不及待地问闫乾元:“爸爸,装修得多少钱啊?家里的钱够不够?”闫乾元连忙回答:“没问题,够了。”可过了几天,闫澍放学回家又来问闫乾元:“爸爸,你让我看看咱家的存折吧,要不我不放心,上课都听不进去!”直到闫乾元拿出存折让儿子看到那1万多元的数字,闫澍才安安静静地去温习功课了。虽说可能自己并无能力为家庭分担什么,但一颗孝心使得闫乾元和妻子感动不已。

1998年夏天,闫澍再次以优异的成绩升入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然而无法预料的是,一场骤然降临的变故打破了这个和睦家庭的平静。

同济大学推免生名单公布(18岁考入同济大学25岁香港大学读博)(2)

闫澍与父母合影

情在心间

父亲打工助儿圆梦

闫乾元和鲍志霞所在的二商干校原本是开封市教育系统条件比较优越的单位,但到了1998年,因为生源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一下子陷入了瘫痪状态。教师的工资要等上半年才发一次,而对于闫乾元夫妇俩这样的双教师家庭,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怎么办?儿子闫澍刚刚读高中一年级,家里断了经济来源,他还有心思读书吗?拥有高级职称、实在不愿放弃那份教育情节的闫乾元和妻子商量:“要不咱们俩先‘下岗’一个?孩子得要吃饭啊。”迫不得已,已经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的鲍志霞主动提出下岗,到一家服装店去打工。这样每月可以领到500元的薪水,全家人的生活才有了保障。

然而现实变得越来越残酷。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又通知闫乾元说半年领一次的工资也没有了,老师们自己想办法吧。整个家属楼里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有的夫妻俩甚至为此离了婚。这样的环境无疑影响到了闫乾元和妻子的情绪,难免会为一件小事拌几句嘴,每天晚上回家的闫澍也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学习成绩也一度下滑。班主任祝国萍老师发现后找闫澍谈话,没等老师开口,闫澍的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当祝老师把这一情形告诉闫乾元夫妇俩时,两人猛然意识到儿子正读高二呢,这样的关键时期他心里压着一块石头,竟然没在爸爸妈妈面前提过一句!

50岁的闫乾元决定用行动为儿子鼓一把劲。下岗就下岗吧,自己有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还曾担任过开封市外事办公室的对外翻译工作,有本事就不会没饭吃。闫乾元放下面子,主动找一些信得过的朋友帮忙介绍事情做,最多时他一天要赶五、六个地方去上课,每节课最低才拿10元钱的报酬。即使这样,闫乾元也干得很开心,他知道,只要自己精神上不垮,儿子就会得到无声的激励。有时碰上十天半个月没课上,闫乾元就假装很忙碌的样子,带上一书包资料到大街上“躲”一阵子,临走还要告诉闫澍:“爸爸上课去了,你在家好好复习啊。”

闫澍的6年中学生活中不但成绩优秀,还一直担任班级干部。2000年夏天,闫澍以802分的高分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凡是教过闫澍的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惊人地一致:性格开朗,乐于尝试;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独立,有主见,勤于观察和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尊重人,善于和别人沟通。闫乾元觉得这些不是夸奖,完全是儿子的真实写照。

有两件事在闫乾元的印象中特别深刻:闫澍读高二的那年冬天,有一次下晚自习后给家里打电话,说自行车坏了,回家要晚点,让爸爸妈妈放心。可闫乾元以为是儿子的自行车没气了,赶忙带上气管去接他。闫澍到家后直嗔怪:“要仅仅是没气我还能不在路上打好了骑车回来吗?”闫乾元接过话头说:“要是大毛病,你就打的回家!”闫澍抬头看了爸爸一眼:“啥呀,您叫我打的?我跟您说,该花的钱花一千元我也不心疼,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乱花!这话好像还是您教的呢。”听了儿子的话闫乾元感慨良久。

2000年高考前两个月,因为种种原因闫乾元一家所住的家属楼突然停电,日常生活大受影响。谁知闫澍怕爸爸妈妈为他操心,每天回到家里总是轻松地对闫乾元说:“爸爸,您别急坏了身体,我在学校已经全部复习好了,回来就不看书了,陪您和妈妈说说话吧。”

2000年9月10日,是闫澍该起程前往上海同济大学报到的日子。就在几天前,闫乾元却偷偷和妻子鲍志霞商定让她也在这一天去海南打工。下午4点30分,闫乾元和儿子把鲍志霞送上了车,一个小时之后,父子俩一同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其实闫澍心里很明白,自己6000多元的学费一大部分都是借来的,妈妈内心里一定很想陪儿子看看大上海,但家里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允许。妈妈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是想让他看到妈妈是多么乐观向上,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同样坚强,会勇敢地面对并始终热爱生活,也是在激励他珍惜时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儿在上海很好,勿念。新年即至,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生活舒心。希望爸爸工作不要太累,心情不要太坏,压力不要太大,我会争气的!希望妈妈永远年轻!我爱您们!拼尽全力,不愿让您们失望!”这是闫澍在2001年新年前寄给爸爸妈妈的明信片上全部的文字,一个18岁青年的内心独白。他说到做到了:大学第一学期闫澍就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六级考试通过后又选修德语,并在一年内达到了四、六级水平。闫澍曾在一学期内修完30多门功课,同学们都戏称他是“考试专业户”。

2002年12月30日,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在演讲中承诺专为同济学子设立“总理奖学金”,从2003年起连续颁发五届。一向以节俭出名的施罗德是从自己的年薪中拿出每人2300欧元,支持中国同济大学每年三个优秀学生赴德国参加暑期45天的学习。

2004年3月底,即将进入毕业实习期的闫澍到上海德国领事馆咨询赴德留学奖学金事宜,听说网上有关于“总理奖学金”的内容,他赶快查阅,向校外办投递了个人简历。经过层层选拔,闫澍凭借其骄人的学习成绩、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入了面试,面试时闫澍用一口纯正的德语讲述了故乡开封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清明上河园的秀丽景色,引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连声赞叹。最后,闫澍经过综合成绩、素质、口才、形象、公关能力等多项考查,终于成了万中选一的幸运儿,摘取了德国总理奖学金……

从2002年起,原本是开封市二商干校教师的闫乾元和鲍志霞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尽管已经年近花甲,闫乾元仍是不停脚地到处打短工,教课或帮人翻译英语资料,每月收入不固定,他和妻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亲戚们“淘下来的”。好在儿子闫澍在大学里年年都领奖学金,学费根本不用他们发愁。

令闫乾元夫妇感到十分欣慰的是,2007年3月,因为参与北京奥运会重要建筑“鸟巢”的钢结构课题研究,闫澍颇受任教于香港大学的世界知名中青年科学家杨利伟赞赏。9月,闫澍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香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师从杨利伟,同时他还获得每年15万港币的奖学金。此时,他年仅25岁。

后记:这是2005年至2008年期间我应全国多家期刊约稿采访写作的一篇文字。在那几年内,我先后采访过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一中等河南顶尖高中各类学科竞赛的佼佼者,他们或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或以优异成绩被国外名校录取,每一名优秀学子的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和非同寻常的家教方法。尽管时间已过去十余年,但我相信这些人物和故事,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