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界限(沉默的螺旋:把握舆论)

寒假的读书分享活动,我选择了《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本书。在单看书名的情况下,“舆论”二字便吸引了我的眼球。

舆论的界限(沉默的螺旋:把握舆论)(1)

显然,舆论对我们社会中的个人都有着深刻影响。文中作者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介绍了一种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深陷舆论中心,如果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更多有力的支持,就会更加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自己的观点被逐渐抛弃了,他们就会趋于保持沉默。

这一理论来源于1965年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对德国大选进行的研究。在这次大选中,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这两大党派在几个月以来一直保持着“齐头并进”,但却在最后时刻出现了“剪刀手”差距。书中称这种现象为“最后一分钟的动摇”,最后阶段有部分选民出现了随大流效果,转投了选举预测中更强势的一方。

这本书主要以调查研究的方式来推动文章的进展,列出了许多有对比,有力度的图表和数据。这使文章更加客观,更具说服力。这本书以我现在的水平来讲,我觉得是有些吃力的。对这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我有一些浅薄的想法。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检验和证明。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原理来推动舆论发挥作用。比如一则新闻事件被发到网上,起初,网友对这件事情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分析和评价。但是通过舆论的发酵,可能就只有一种主流观点占据首要地位。这也就意味着舆论具有可操控性。通过网络大v,名人等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对新闻事件进行评判和公开发表观点,从而对网民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这使那些同样观点的人会更加勇于表达,从而舆论也会被引导到一个希望发展的方向去。这种舆论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处,也有弊端。它可以让社会舆论更加正面客观,但也有可能被有心人所利用,造成一定的伤害。

上文也已经提到“最后一分钟的动摇”,最易发生这种情况的人是那些自我意识弱且对政治缺乏兴趣的人。如果说这种现象要和我们广告学专业相联系,我最先想到的是上学期市场营销当中所学的“营造购买氛围”。前者是选民转投更加强势的一方,后者是消费者跟风冲动购买商品,这两种现象的出现,主人公都是不客观理性的,显现了随大流的情况。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最后一分钟的动摇”之后,同样可以把它应用在我们所学当中。但在现实生活里,希望我们都不要做随大流且毫无主见的人。

舆论的界限(沉默的螺旋:把握舆论)(2)

“我们才有意识赞扬独立和成熟的思考,以及对通过自己思考所作出的判断的不容动摇的坚持。”我们都不愿意做毫无主见随大流的人,我们都希望自己有明确的方向,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见解。能够做到这些的必然是有着丰富的见识和睿智的思考。“模仿源自两种动机:学习和孤立恐惧”。这个观点中的“学习”我觉得就是指那些十分有学识,有着丰富且强大的内心世界的人。他们不惧怕孤立,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以此为独立自主的凭证。我想我们都希望成为这样的人。

文中讲到,“沉默”可以作为人们表示赞同的符合,因为如果人们不同意的话,很容易说不。 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你本身不太愿意的事情,我觉得最好就是要明确表示拒绝,而不是沉默不言,给别人你同意的假象。同样的,当我们向别人提出一个要求,别人报以沉默,我觉得也应当思考一下别人是否真心愿意。

我从网上查阅到,这本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受到了广泛好评。但是针对“沉默的螺旋”也有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也确确实实有许多人并不会因为孤立风险而选择缄口不言。因为即使感到孤立,人也很有可能在“权衡利益”后采取行动,不一定保持沉默;有的人在害怕孤立时不仅不沉默,还可能发出攻击性的言语或行为。我们确实拥有规避风险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会有正义的选择。韩国有部著名的电影《熔炉》,这是一部改变了韩国法律的电影。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当中的律师为了让受尽侵犯的小孩得到正义的伸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没有害怕孤立,没有选择规避风险。就像影片当中所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那些不会保持沉默的人,是因为心中有太多事情比害怕孤立要重要得太多。

我把题目定为《把握舆论,分离舆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要了解这个社会的舆论导向,这样才能使我们明白如今时代所传播的价值观念,所流行的时代潮流。如此更加有利于学习和工作。但是,我们不能深处于舆论中心,那样可能会迷失自己。而应该分离舆论。舆论之余我们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但如果没有把握好那个度,就有可能深陷其中。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舆论对我们的影响,并且觉得这些是可以作用于我们的所学之中。但更大的感触还是,我们不应当被舆论所左右,在我心里,那些会被舆论所控制的人都是精神世界匮乏的人,他们没有自己坚定的想法。或许随大流在很多时候确实会让我们逃过孤立,规避风险,但是这样的自己毫无思想。当年明月面对不识时务,不知变通的黄道周,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感叹到“人至少是要有一点精气神的”,我也觉得我们每个人至少是要有那么点精气神的。

(作者:郑州工程技术学院2020级广告二班韩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