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

今日,迎来中秋佳节。

“中(仲)秋”一词,

初见于周礼,

《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中秋作为节日,

在唐代开始盛行。

《唐书·太宗记》中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

明清以后,中秋节继续向民俗方向发展,

终成为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称为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民俗大节。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1)

月光皎皎,照彻人间,

月影变幻,月晕朦胧。

自古以来,

中秋便承载着浪漫的幻想与神秘的传说,

其中,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

流传甚广、记载颇多,

更是被古人刻画在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之中。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2)

早在商代的巫卜书中,

就有嫦娥奔月神话的记叙。

之后《淮南子》《初学记》《天问》《灵宪》等史书中,

嫦娥的故事得以丰富和延展,

体现着不同时代之下人们独特的解读。

李白曾作《把酒问月》: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商周时期,

玉兔的形象便以玉佩等饰物得以呈现。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3)

青玉嵌宝石卧兔 故宫博物院

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青玉嵌宝石卧兔”,

玉兔伏卧口衔灵芝。

青玉质中局部黄沁染做,

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八颗。

造型圆润,雕工洗练,

显玉兔之温顺可爱。

捣药图则可见于壁画、铜镜、织锦等文物之中。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4)

月宫镜 故宫博物院

月宫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八瓣菱花形,纹饰凸雕月宫图,

中有桂树,右为嫦娥振袖起舞,

左为白兔捣药,下有蟾蜍作跳跃状。

小小玉兔或恬静,或灵动,

时而肃穆优雅,

时而憨态可掬,

体现出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美好想象。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5)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八月“琼台玩月” 故宫博物院

八月十五,月明风清,

举目望去,明月高悬,

正是赏月的好时光。

赏月怎么少得了吟诗作画,

上至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

都对月亮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文人墨客在月光下汇聚才气、潇洒泼墨,

不善作诗的人也会因月色而流露诗意,

或是醉里挑灯看剑,

或是把酒问青天,

抑或是斗酒诗百篇。

月光成为他们灵感的来源,

沈周的《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画面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6)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

苏轼曾写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月饼最早记载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

传说月饼初名为“胡饼”,

后因杨贵妃建议,

由唐玄宗改名为“月饼”。

至明代,

月饼已经成为中秋佳节必备的传统美食。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

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滇式等不同种类。

古时《周礼·春宫》中,

便有“中秋夜迎寒”的秋分拜月活动。

对月当歌,燃灯赏桂,

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

中秋之时,以灯助兴,

赏灯会、猜灯谜,

人们将心中的美好祝愿融进手工花灯。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

桂携“贵”音,有金贵之意。

清《桂花月兔图》扇页,李世倬绘。

白兔仰月,桂叶半掩,

生动巧妙的构图点出中秋赏桂的节日主题。

80年前的中秋(博物岁时记)(7)

《桂花月兔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

屈原《九歌》中,

“援骥斗兮酌桂浆”,

阵阵秋香,饮一盏桂花蜜酒。

在飘逸清秋“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桂花酒亦能祛风御寒,润肺清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嘉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图片 视觉中国、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