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学岛详细地址(科学岛解锁创新合肥)

合肥科学岛详细地址(科学岛解锁创新合肥)(1)

  稳态强磁场装置模型。

合肥科学岛详细地址(科学岛解锁创新合肥)(2)

  “人造小太阳”(EAST)。

  有人说它是世外桃源,山水环抱之间的一方岛屿,绿树参天、花海烂漫、芦苇翩跹,置身其中恍若回归自然。它更是合肥人的骄傲,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小岛,见证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合肥探索。它就是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小岛内外,连接着“创新合肥”的澎湃浪潮。

  从“董铺岛”到“科学岛”的变迁路

  大蜀山脚下有座蜀山湖,合肥人更习惯称之为“董铺水库”,不仅保障着合肥城区的安全,还是城市的“大水缸”。水光潋滟的湖面上横卧半岛,静谧中带着些许神秘,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科学岛,它还有个快被遗忘的名字——董铺岛。

  “老合肥”都说,董铺岛原本是个宾馆。上世纪50年代末,董铺水库初步竣工,与之共同呈现在合肥人面前的,是三面环水的董铺岛。1959年,作为政治任务,安徽省委要在董铺岛上兴建一座规模大、档次高的宾馆,用于会议接待。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董铺宾馆也随即停建。

  1965年初,董铺岛被中国科学院接收。无论对于合肥市还是安徽省,这都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儿,省市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派来一批高质量的施工队伍,把原来的宾馆按照科研实验室要求,进行内部结构性调整并内外装饰。

  当时,中科院在全国研究激光的只有三个所,分别是长春、上海、西安的光学精密机械所,于是想在安徽增设一个“光机所”,而董铺岛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1970年底,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正式成立。

  1973年,对于科学岛和合肥市,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经中科院批准,安光所设立了“受控站”,主要从事受热核聚变受控研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造小太阳”。“人类可以制造一个太阳来产生光和热吗?”这个曾经的科学幻想,从这里开始将成为现实。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为小岛送来了科学的春天——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一个以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技术为主的综合性科研教育基地”的指示,中科院合肥分院正式成立了。很快,一批批大学生、科研工作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合肥,向着激光、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科学前沿进军。

  一座“科学之城”崛起在蜀山湖畔,犹如一艘正待乘风破浪的航船,行驶在探索科技的前沿。

  风光旖旎的“科学城”崛起

  科学岛的建设、发展也是历经艰辛。

  起初,岛上条件艰苦,道路不畅、不通公交,从市区“上岛”需要2个小时;仪器不够用,做实验得排队;设备还不给力,国外废弃的一个大科学装置,岛上买过来当成宝……一批批垦荒者、建设者,跨过蜀山湖的碧波,在董铺岛上辛苦耕耘,努力改变这里。

  几十年的建设,岛上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岛内种植着香樟、法梧、广玉兰等大量植被,与碧水漾波交相辉映,风景旖旎。一个个重点实验室相继建成,包括核聚变装置等一大批尖端科技在这里诞生,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从合肥带向世界。

  1998年9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江泽民亲临董铺岛视察,对这里的科研、生态环境都给予很高评价,欣然提笔写下了“科学岛”三个大字。从此,“科学岛”取代了“董铺岛”,成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别称,这方半岛也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科研的主阵地,脉搏与全球科研最前沿同频共振。

  走进今天的科学岛,绿荫浓郁、水光潋滟、鸟语花香,精心打造的梧桐路入选合肥“十大特色景观道路”,“科学绿岛”更成为合肥官方发布的“合肥新十景”。岛上五座科研楼一字排开,三幢雅致大方的别墅与其他附属设施,组成了具有雄厚科技实力的“科学之城”。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强磁场科学中心、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目前科学岛下设7个研究所,拥有30多个装备优良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

  与此同时,科学岛还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沉淀。

  1959年,拟议中共九大在合肥召开,董铺岛兴建起了几座大楼,其中“一号别墅”就是为毛泽东主席居住而准备的。由于历史原因, “一号别墅”闲置了下来,半个世纪之后,它被改建为合肥现代科技馆,丰富的主题展馆和展品,让人们尽览科技的奥秘。

  “科学岛真的太棒了,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科研氛围,都透露着纯粹的沉静与专注,这是我见过的最棒的科研机构。”到科学岛参观的大学生们点赞道。

  聚变未来的“强磁岛”

  这几年,科学岛最“出圈”的一次,是“哈佛八剑客”回归——接受科学岛召唤,更因为合肥“强磁场”吸引,8位“哈佛博士后”陆续回国,来到合肥、走进小岛,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方向的科研团队,共同攀登科学高峰。

  科学岛上的“大咖”当然远不止他们。几十年来,一批批心怀梦想的科学家来到岛上,凭借挑战极限、刻苦攻关的精神,一次又一次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激起惊涛骇浪。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所自主研发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又被称为东方超环,“人造小太阳”),是全球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它能产生堪比太阳的光和热,为人类提供能源,建成以来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一次次刷新纪录。

  2017年,“人造小太阳”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实现了从60秒到百秒量级的跨越;2018年底,首次实现了1亿度等离子体放电,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2020年4月,在1亿度超高温度下运行了近10秒,创造了新的纪录;2021年5月,实验创造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

  “人造小太阳”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是我国核聚变研究的里程碑式突破,为我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它已成为国际上稳态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实验平台,为世界聚变研究贡献了“合肥力量”“中国力量”。

  科学岛上还有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相比“人造小太阳”,它的光芒也毫不逊色。与极低温、超高压一样,强磁场也可为科学研究提供极端实验环境,是科学探索的“国之重器”。2008年5月,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落户科学岛,2017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让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装置的国家。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岛的强磁场研制团队经过多年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建立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二”,科学岛研制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仅用了8年。

  固体所研制的“着陆器缓冲拉杆材料”,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优于技术要求,助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智能所参与研制的“无容器材料实验腔体子系统”,攻克了数个复杂的关键技术,成为“天和”核心舱的核心装置……

  密集的科研院所,肥沃的创新土壤,频出的国际顶尖科技成果,让“科学岛”不时引起轰动,吸引全球的目光。目前,科学岛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

  一群人与一座岛、一座岛与一座城,科学岛已成为合肥这座“创新之城”的缩影。过去、今天、未来,有无数人与“哈佛八剑客”有着同样的选择,他们如同不可阻挡的潮流跨越山水而来,为合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名城汇聚着磅礴力量。

  晨报记者 王靓/文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博/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