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道德经逐句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道德经逐句解读)(1)

这一章讲如何修道。 前半部分讲的是如何知道。后半部分讲的是如何从知道到为道。

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是人的心境原本空虚明静的样子,各种欲望和心机让内心充满不安,所以,首先要把内心的欲念摒除。达到极度静虚的境界,摒弃一切心机和成见。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世间万物蓬勃生长,我从万物的生成演变过程中观察其中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众生,各自回到各自的本源。尘归尘,土归土。

归根曰静,回归本源归于寂静,

静曰复命。完成一生的使命。

复命曰常,万物各自复命就是规律,这就是道(常)。

知常曰明,知道这个规律就叫做智慧(明)。

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规律,就会妄为而遭遇灾祸。

万物携带着天赋和使命,生成,生长,演变,从弱变强,达到顶点之后再衰落,直到消亡,归于沉寂。这一个过程是万事万物完成各自使命的过程,道家称为复命。通过观察万事万物复命的过程就可以了解道。这就是悟道。在悟道时,首先要让自己进入一个极度静虚的境界。因为欲望和原有的各种成见会蒙蔽我们的心,让我们看不到真相和规律。

了解了道之后,还要学习如何为道,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知常容,知道规律就能理解包容万事万物,知道了规律,就能看懂周围很多的人和事,明白他们之所以那么做是被规律所左右,就学会了包容。

容乃公,能理解包容万事万物,处事就能够公平客观,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就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做事情才能做到客观,有公心,才能做到公平。

公乃全,能做到公平客观才能做到周全,方方面面都能做得很好。做到公平客观之后就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张三关心的,李四关心的都能放到一起考虑。这样就能做到周全。

全乃天,做到周全就达到了自然的境界,最大的周全莫过于自然,一花一草都考虑进去。当然我们人做不到自然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在所面对的问题范围内做到最大的周全。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了自然的境界。

天乃道,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能顺应规律做事,达到自然的境界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顺应规律做事了。

道乃久,没身不殆。顺应规律做事才能长久,终生不会遭受危难。

这就是从知道到为道的过程。

《道德经》第十七章 最好的治理是无知无觉 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十四章 道就是恍惚

《道德经》逐句解读 第八章 善良不是傻白甜 上善若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