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地区管姓的由来(胶东话r和y不分)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福山“绍瑞口”村改名的一段历史,实际上,类似根据方言谐音而改名的例子有很多,这次要介绍的“儒家”村,也属于这样的情况。

“儒家”,是海阳市方圆街道辖下的一个山村(在方圆街道的东部,距离招虎山不远)。从字面上看,这个名称给人的感觉很大气,因为“儒家”两个字常跟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村庄为何以此作为名称呢?

根据《海阳市村镇简志》的记载,这个大气的名称,实际上是在原来村名的基础上,根据方言谐音改用文雅的字而来。

胶东地区管姓的由来(胶东话r和y不分)(1)

大约在清康熙年间,一支于姓人迁到建村,以姓氏命名为“于家”(后来一度根据地理方位叫做“镜山后”)。起初,村里人忙于生计,对村名并不是太在意。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仓廪实知礼节,就有人提出要润色村名。

与绍瑞口的案例相似,这个村采取的方式也是在原来读音的基础上更换文字,由于在当地方言中,“于”和“儒”的发音相近(所谓的r和y不分),就选定“儒”这个文雅字眼来代替“于”,称作“儒家村”。

当然,“于家村”改名为“儒家村”,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或许是为了避免重名,另一方面或许与周边多个村庄合并有关。

胶东地区管姓的由来(胶东话r和y不分)(2)

胶东地区管姓的由来(胶东话r和y不分)(3)

原来,在于家建村之后,王姓、白姓和盛姓人家先后迁到周边落户看庵,分别命名为僻静庵、白家庵、盛家庵。后来,这几个村庄合并,村里的姓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高、盛、白、王、叶、董、邢、刘、胡、于 、迟等姓),倘若继续叫作“于家”村,似乎体现不出包含范围,因此更名为“儒家”村。但不管是何原因改名,根据方言谐音更改是可以肯定的。

胶东地区管姓的由来(胶东话r和y不分)(4)

胶东地区管姓的由来(胶东话r和y不分)(5)

这种“r和y”不分的谐音现象,在胶东方言中很常见(其他地区的方言也有类似情况,不过本文暂只就胶东范围进行讨论)。对于其他县市区的朋友来说,海阳“儒家”村可能有些陌生。而知名度较高的例子,当属胶东县级区划中的“乳山市”和“荣成市”。

在普通话中,乳山读作“ru shan”,荣成读作“rong cheng”。而在胶东多数县市的方言中,乳山都读作“yu shan”(近似雨山),荣成读作“yong qing”(近似永城)。这一现象,在闯关东的族谱中多有记载。其中,乳山建县较晚,出现频率还不太高,而荣成在不少族谱中都写作“登州府永城县”。第一代移民如果不会写字,将祖籍通过口述形式告知后代,后代根据读音转写,就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