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旅游村建设下的植物景观设计)

生态旅游村建设下的植物景观设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旅游村建设下的植物景观设计)

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旅游村建设下的植物景观设计

_叶安茶

多年来,我国乡村建设围绕“清洁” “美丽”乡村等主题为基础,随着“村村通”的有效实施,乡村的卫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开始受到高度重视。由此,乡村建设进入全新阶段,不仅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也开始实施各项乡村扶贫政策,全新的生态旅游村建设成为主要方向,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更是保障其生态效应的关键 。如乐清市北白象镇前西岑村的生态旅游建设成立了“屿上西岑”专项工程,该村生态环境良好,与周围的村居、绿植、农田相映成趣。

1 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概述

1.1 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规划内涵

植物是景观中最鲜明、引人注目的特征。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可以没有重要的地形、水景、园林建筑等,但必须有植被。没有植物景观进行装饰和衬托,就明显缺乏活力。因此,植物是营造乡村景观必不可少的材料,植物构成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植物美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的基本要素。旅游景观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只有美丽的风景才能吸引游客 。

1.2 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生态旅游村建设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2.1 景观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配置植物前,要调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模、承载能力、旅游市场规模、人流量等,确定开发区内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植物分配的首要考虑是保护自然,根据场地的环境和现有的生态条件,规划和选择合适的植物材料,营造美丽景观。

1.2.2 植物组成应以原生植物为主。乡村游客对自然环境的自然、纯净和美丽有很高要求。通过大量营造乡土植物,真实体现乡村旅游胜地的人文环境,还原古朴新颖的“乡土味”和“民族味”。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植物构成要以当地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提升可识别性 。

1.2.3 植物的构成要与景观相结合。从旅游美学的角度看,地方旅游活动应给人以形式感、美感、意义美。因此,在乡村旅游区植物景观的构成中,应注意植物与当地土壤、河流、村庄的和谐统一。注重前景与背景的结合,协调统一乡村旅游区植物景观等景观要素。

2 生态旅游村建设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选择

2.1 多层次化展现植物配置

创建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注重运用全面立体式空间,在绿地中组合各种植物,形成园林的立体化展示空间,营造丰富的绿色景观;避免千篇一律,注意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避免空间结构中缺乏社区等级;注意群景树形的对比与和谐。充分利用枝、茎、叶、花、果等植物特性,营造多层次、近自然的森林绿地格局。结合乔木、灌木、草、藤等类型,可多种植高大乔木类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绿地的各个高度,最终形成立体绿地。集结社区时,要调整上下层的色彩,利用丰富的季相变化,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2.2 植物需突显自然野趣与主题

植物配置应尽可能模仿自然群落特点,不同物种、不同密度、不同规格的植物之间适应和竞争,形成群落的共生和稳定。如增加主题植物的数量或增加特定绿地中植物的比例。在面向草地的背景下,如桂花草甸,在树的边缘间断种植 3~5 组桂花,对 2 棵树稍作装饰,在草丛中间作为一株孤独的植物强调主题。要想打造更为丰富的植物类景观,可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秋色植物类景观,依托背景树种植秋色叶树。

2.3 植物应彰显季相变化效果

地方植物景观设计遵循整体植物景观规划的原则。合理搭配常青树和落叶乔木。由于植物一年四季都在生长,其叶、花、果呈现的形状和颜色会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更具观赏性。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构成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季节特点。用观赏价值高、特色鲜明的植物组合激发人的灵感,增强季节感,在园林景观中,展现植物的独特艺术效果。为避免季节交替时出现局部枯萎的现象,可通过混合开花时间不同的树木,加入常青树和花卉,以延长其观赏期。

2.4 植物要结合气候

结合霜害、冻害的角度来看:常青树比落叶树受降雪的危害更严重。从抗旱性来看:应选择抗旱性最高的树种,如杉、杨、柳。在抗风沙方面:天气大风时,枯枝常被风吹断,甚至伤人。因此,在设计中必须特别考虑这一点。一些高大的树种要远离人流量大的区域。社区广场和道路两侧要防止风灾以保护人身安全,应选择树冠硬、材质强、根系强、根系深的树种,如马尾松、杜松、核桃、白榆等,可中度密植以增加抗风性,在设计中不采用孤植或疏植的木材设计方案,除非有特殊情况或为了保存原有的老木材,避免小树进入深坑栽种,防止小树和树苗被风吹断或倒伏。

3 前西岑村生态旅游建设的植物景观设计

3.1 前西岑村生态旅游建设简述

前西岑村地处乐清市北白象镇东南,东与七里港接壤,南濒瓯江。全村总面积约 1.674km 2 ,总人口近 2000人,居住面积约 12 万 m 2 。其生态环境优美,村中央有 10座共 10 万 m 2 水陆参半、大小不一的岛屿(牛轭潭、葫芦瓶潭、裤裆潭、三潭印月潭、埭底潭等),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

在生态旅游建设方面,前西岑村改造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环村约 6km 范围均已完成“白改黑”改造;针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大扫除清理残余垃圾;极大提升了村民间的公共意识水平,全面改善了水岸附近的发展状况。

同时,绿化美化大升级:村内绿化面积达到了 2 万多 m 2 ;西岑湿地公园由此转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此成立了多达 14 人的督导员工作队伍,专门指导村民如何垃圾分类,并展开相应的宣传培训活动。

图 1 白象镇前西岑村

3.2 前西岑村植物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3.2.1 遵循自然生态风貌原则。前西岑村严格遵循“尊重原始自然面貌,追寻自然和人文生态,展现乡村景观特色”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大力倡导“完善空间功能布局”的规划理念。为呈现乡村植物景观元素,符合景区特色内容,直接将植物景观的基本要素融入当地旅游规划方案中,由此达成全新的格局。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自然循环和生态的发展,重点维护好原生态面貌,由此全面整合相关资源,要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的景观空间,过程高度强调维护空间、自然及当地文化特色。所以,切实保证农村原始植物资源是实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的重要基础。

3.2.2 遵循生物多样性需要原则。前西岑村积极倡导自觉的生态旅游,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是植物组成的多样性(植物、动物、农作物、花卉、果蔬、森林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系列)等(见图 2)。为此,就要求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有效维护乡村生态资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展现植物元素在景观规划中的作用,依托植物元素最终达成乡村绿色景观的效果。

图 2 “屿上西岑”植物多样配置

3.2.3 遵循生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原则。前西岑村大多依山傍水,人们可耕种、生产、生活。在一些村庄环境得到很好保护,周边环境资源没有遭到破坏的同时,也有很多村庄由于人口增长、农用地扩张、植树造林等原因,导致田园、山林等相关植被遭受破坏,最终使生态人居环境趋于弱化。特别是当地经受了城市农民工发展热潮,导致范围内绝大部分农村耕地荒废,且周边诸多老村落都处于无人居住状态,周边的相关植物资源不足。由此,随着农村绿化面积不断减少,相应的生态绿化景观也将随之遭受巨大影响。所以,前西岑村在实际规划生态旅游村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利用周边村落原有环境和建筑空间,充分尊重当地植物景观的生态呈现效果,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整。重点强调植物与园林绿化、乡村道路、湖泊与河流的协调,树与花的交替,妥善管护珍贵稀有的树种(见图 3)。

图 3 前西岑村植物景观与建筑、道路的协调搭配

3.3 前西岑村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3.3.1 缺乏生态系统艺术规划。该村绿化水平较低,整体绿化规划不足。乡村环境本身具备一定特殊性,该村一直没有全方位规划生态艺术景观。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大多数村庄随意种植,没有完整的土地空间、规章制度、规划设计指导。看起来杂乱无章,很难营造园林景观。立面没有生态层,植物选择单一,不符合田园风格。

3.3.2 绿化树种城镇化,缺乏本土特色。由于城市绿地建设的经验趋于成熟,且大多数苗圃培养城市类的园林植物种类较多。除少数郊区村庄外,大多数村庄都没有本土绿化苗圃。近年来,多数地区均采用了相应的绿化植物景观,如常见的榕树、桂花、银杏、秋枫、樟树等,属于沿用多年城市类园林树木。过度使用城市绿化苗木降低了当地特色,影响当地生态特色。

植物配置需遵循相应的技巧,充分结合一定的规律。乡村道路宜并排种植,村旁房屋宜成簇或分散种植,山麓宜成组或片状种植。在植物种类上,果树散布在果园和村屋中,古树和大树有独特的大空间,果蔬种植在菜地和棚架中,花卉和海草片状种植,沿溪流水线种植竹子。但目前的绿化植树存在很多问题,如一看到空地就种,没有规划,缺乏艺术感。

3.3.3 未落实农村绿化后续维护,绿化景观功能不佳。目前,生态村绿化建设重种树,疏于后期管理。生态村建设后,由村民管理,由于维护技能不足、人员不足和管理意识滞后。因此,在种植完成后不久,会出现生长不良、病虫为害等情况,影响植物成活率,最终难以达成预期绿化效果。

4 生态旅游村建设下的植物景观设计思路及建议

4.1 植物选用需突显乡村风貌

生态旅游村植物选择应尽可能规避城市化,选取的绿化树种应充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充分展现农村独特风貌。如村屋前的院落,环境以低矮的灰瓦和小花带点缀。非常自然生态,充满了乡土民居的韵味。玉米、高粱、胡椒等农作物挂在房子的走廊、门窗上,散发浓烈的气味,激发人们的怀旧情结。房子被庭院隔开,沿路种植月桂、酸柚、三卡李等树木,底下是各种花草树木,成为旅游村规划的重要特色。

因此,要建设乡村植物景观,首先,要保护当地的原生植物,再进行适当转化。当地植物资源丰富,需要严格保护。其次,需要从改善植物景观的角度进行按需设计和配置。最后,为助力生态旅游发展,可种植田园时令植物

4.2 植物景观需依托原有景观实施生态配置

生态旅游村的植物种植结构要注重相应的布设技巧,彰显生态园林的内涵及价值。如符合当地特色的生态植物,通常结合当地村庄土地实施规划布局,可围绕现有的特色果蔬、时令花卉种植进行布局,还可严格依照具体的功能特性进行全面规划设计,据此形成特色化的田园风光,塑造花海和田园般的农业景观。

(1)种植花卉和观叶植物时,要根据树花和草花的区别进行排列。(2)种植开花和大灌木的观赏树木,可改变乡村生态系统花园和丰富景观色彩。选择树木花卉时,主要考虑形状良好、季节性且相对易于种植和维护的树种。种植方法有沿水护岸行植、乡间小路植、特种园植、装饰植等。(3)草花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属于欢迎花型。种植方法有片状、带状和波浪状。(4)彩叶植物造景可反映农村四季的生物物候变化。湖、塘、池的岸坡上可种植金丝杨、秋枫、红柏,共同构成一幅意境广泛的景观。

4.3 生态绿化需全面提升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农村种植情况较为分散,且种植面积差异很大,内部各街区对生态绿化的积极性也因地而异,有的村民很重视,有的则不然。因此,易形成种植、管理分离的现象。

要引入生态农村环境绿化管理和保护机制,建立标准化的保护模式。以项目部或园艺公司为管护主体,邀请村民参与管理,建立“政府 村委会 人”或“政府 公司 村民”的联合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组建环境管理队伍,配备维修人员,确定维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管护水平。最后,可选举村长为管理团队的领导或监事,以行使职权彰显其权威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村建设充分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规划中,要充分结合乡村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乡村原有景观环境,还需不断提升其绿化景观水平,要重视植物景观的配置作用。因此,在生态旅游村建设中,强化生态种植成为主要的努力方向,选择的景观植物是否符合当地环境风貌、人文、风土特色等,都成为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