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种类的对应效果(益生菌的十种临床应用)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梁芳晓
审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楚雄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数量庞大、种群丰富的微生物系统,常见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起有益生理作用,它们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非必需氨基酸,同时还能促进铁、钙、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健康起到举足轻重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胃肠道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与年龄、饮食、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有关。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肠道会老化,有益菌会逐渐减少;如素食者和肉食者不同饮食结构直接对肠道菌群的结构产生影响;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细胞毒性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剂量越高,肠道菌群的变化越明显;此外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免疫功能障碍都能直接影响到肠道菌群的失调。
肠道菌群平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必须要注意日常保健,预防菌群的失调,必要时选择微生态制剂治疗,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成物质所制成的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大类。其中益生菌制剂主要是人体有益菌,可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益生菌制剂的种类非常多,如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和酵母菌(如布拉氏酵母菌)等。
随着益生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临床应用也愈发广泛,以下逸仙药师介绍益生菌的常见临床应用:
1、腹泻病
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尤其是儿童,特定的益生菌可以减轻腹泻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益生菌尤其是布拉氏酵母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常作为补液的辅助手段用于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2、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研究表明,一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胃内菌群,产生抗幽门螺杆菌的物质,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绝大多数研究表明使用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方案,添加益生菌可增加根除率;而四联方案添加益生菌,则未能进一步提高根除率,但可以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因此,益生菌可以用于辅助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长期使用以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直接导致菌群失调的主要因素,临床上若用药时间过长应进行肠道菌群监测,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来维持菌群平衡,一旦发现菌群失调的症状(腹泻)、体征,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益生菌是预防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有效药物。
4、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所降低,益生菌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加强肠道黏膜功能而发挥作用,但菌种菌株、配伍、剂量、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5、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病因复杂,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免疫异常、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和调节肠道免疫系统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
6、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的菌群通常有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致病菌增多,而具有抗炎的细菌比例降低。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含益生菌的酸奶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但结直肠癌是否可以通过益生菌进行治疗,目前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研究表明,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改善肝脏酶谱和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益生菌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降低肝脏脂肪沉积、促进肝脏修复,尤其适用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
8、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产氨、产尿素酶细菌的生长,以减少肠道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产生及吸收,从而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9、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胆切除后综合征胆囊切除可影响肠道的胆汁流入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存在引起肠道微生态变化的可能,因此,术后容易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国内文献报道,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大肠菌和肠球菌计数均明显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文献报道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或四联活菌片能有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其机制是通过对肠道紊乱菌群进行调节,从而改善肠道功能。
10、其他:益生菌在辅助治疗牛奶过敏相关的过敏性湿疹、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和肝衰竭、粪菌移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阴道炎等正处在积极的探索阶段。
益生菌不论在胃肠道还是胃肠道外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其在临床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但在临床实践中,益生菌菌种、剂量以及疗程的选择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