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的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吗(别拿肤浅的认知)

“书只读一半”,反而成了人生的负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真的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道德经真的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吗(别拿肤浅的认知)

道德经真的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吗

“书只读一半”,反而成了人生的负担。

最可怕的并不是不知道,而是自以为知道,就好像读书这件事情一样,没有读过某一本书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把书读了一半,或者只理解了一些皮毛的人,这些人才是最可笑的,因为他会拿着那一些肤浅的认知,当做自己人生的真理。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事情,司马蔡谟渡江南下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像螃蟹的东西,叫彭蜞,他非常开心,说:“蟹有八只脚,加上两只螯。”

就吩咐下人把彭蜞煮了,谁知吃了之后,上吐下泻,疲惫不堪,这个时候才知道吃的不是螃蟹。

后来他跟谢尚聊起这件事情,谢尚对他说:“你呀,《尔雅》没有读熟,还差一点被《劝学》害死。”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因为读书不精而出现的纰漏,蔡谟渡江之后看到了神似螃蟹的生物,以为那是螃蟹,就让人煮给自己吃,但是没有细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惹的自己上吐下泻。

这就好像是对于那一些读书之人,没有彻底读懂一本书,就信以为真的将谬论当成真理,将自己以为看到的皮毛,错当为智慧的内涵。

所以读书要读精,不能只读一半,做人要做得通透,不能把自己所认为的自以为是,当做追求智慧的最终目的。

人生要有空杯心态,来接纳那些未曾遇见的真正智慧的人,如果时刻摆出一副自满自傲的样子,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局限和禁锢。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有一天,泰清和别人请教大道,无始这个时候就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说不懂的人是对于道认识最深刻的人,说自己懂的人恰恰是对道所知甚浅的人。说不懂得道的人,是从内心深处来体悟达道,说自己懂得道的人,只是了解一些道的外在形式而已。

读书、悟道和做人都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思维执着于事物的表象,或者停留于自己所认知的皮毛时,那么他所认为自己懂的,恰恰是对于智慧所知甚浅的人,甚至成了自己深入探索智慧的阻碍。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只是习惯性的看待问题的表面,那么他的一生面对任何事情和状态,都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样的人只会是人生的败者。

而反之,一个人从不认为自己那一些片面的认知是一种真理,反而能够用心去深刻的认识智慧本源,那么他更有机会,去看到事物另一面的真相。

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有一个由外及内的存在区别,在我们看见的表象背后,才是藏着背后本源的状态,如果轻易的被表象所禁锢,这才是认知思维的一种失败。

就好像那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读书不精,错误的将像螃蟹的彭蜞错认为是螃蟹,结果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道德经》之中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跟用脚尖走路是站不牢靠的,大跨步前行是走不远的,只看见自己的人并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看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想不出来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长久。

一个自以为是,拿着自己片面的认知当做真理的人,永远走不远,并且不能认知事物的真正是非真理,他永远到不了智慧的内涵。

所以,人生最好的智慧是抛开自己主观的自以为是,不虚荣,不张扬,不妄自尊大,踏踏实实的用心去感悟世界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做得通透,学得通透。

对于每一本“书”,都能彻彻底底的读完,免得闹出来人生的笑话和尴尬的局面。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品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