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

河北省阜平县地处保定西部、太行山中北部东麓,是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古老所在。虽然这里是穷乡僻壤,却文化悠久民风淳朴,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誉为"冀晋咽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在打完平型关和阳明堡战斗后在山西五台分兵,其主力挥师南下晋南,而聂荣臻副师长则率领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及八路军总政治部部分干部共计三千多人留在了五台山地区,并随后开辟了以五台山和阜平为中心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随着以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晋察冀军区指挥机关和民选的晋察冀边区政府的相继迁入,从1937年10月起阜平就成为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

晋察冀边区地图

有缘千里来相会

话说在阜平县境内有一户家风十分周正的范姓人家,在国难当头之际,一家人都积极投身到了救国图存的抗日工作中,抗日政权一建立,范家主事的大哥范(原姓樊)泽南,就担任了村委会第一任主任,二叔范茂如则做了基层交通站的站长,五叔范颖高也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范家晚辈的儿女们也纷纷投入到了抗日的洪流之中,其中有三个范家女儿在参加抗日工作以后,还都在八路军中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并最终分别成为了我军开国上将、开国中将、开国少将的夫人,一时间被传为佳话,而在她们每一对美满的婚姻的背后又都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2)

范氏三姐妹左起范景阳、范景新、范景明

范景新是范家老大范泽南的长女,她不仅长相靓丽,而且思想还非常进步,抗战爆发之初她还是阜平县简易师范学校的在校学生,1937年10月,晋察冀根据地一建立,刚刚走出校门的她就在阜平县政府担任了战时动员委员会区妇女主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在工作中大家都叫她老范,但实际上她才刚刚19岁。工作中,她热情奔放,积极主动,文能当老师为农民扫盲,武能下基层和妇女们打成一片,一起做军鞋,裁服装,哪家媳妇受虐待她还能为妇女们做主去追求平等权利。

王平是1907年出生的湖北人,1930年5月参加红军,党籍起始日由1930年9月算起,那时候,红军队伍里急需有文化的人才提高部队素质,他虽然是个苦出身,却在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因此,参加红军以后就一直从事军队文化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他一直工作在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长征后期,他又被编入红一军团,到达延安以后他被任命为红二十七军政委,这是他在红军时期担任的最高职务。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3)

王平平民照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平被分配到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工作,聂荣臻率115师一部留在五台山地区开辟晋察冀根据地,他和总政治部部分同志留了下来,随后他和罗荣桓从五台出发,率领骑兵营翻过太行山来到了河北阜平,在这里宣传抗日,扩充部队,并成立了类似于政府组织的战地动员委员会,他被任命为阜平县动委会主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以后,又被任命为阜平县县长。如此一来,他和范景新一个是阜平县战时动委会主任,一个是战时动委会妇女主任,两个人就形成了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4)

王平和夫人范景新

三次入党,两易其名的王平

早在王平加入红军以前的1926年,他就曾在家乡参加了农会,并在回乡的共产党人影响下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1927年,他曾由家乡共产党员鲍顺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得到了家乡党组织的批准,只是由于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并没能举行入党仪式,汪精卫武汉7.15政变后,鲍顺成被迫转移,此时就放了下来。

大革命失败后,王平没有逃避,也没有气馁,他继续参加家乡各种革命活动,积极寻找党组织。

1929年3月,在家乡重新恢复活动的党组织,经过认真审查,再次肯定了王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资格,正式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批准他成为了一名党员。他在土豪劣绅到处反攻倒算,“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恐怖环境中逆势而行,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5)

王平

1930年1月,王平找到了失联已久的第一次入党介绍人鲍顺成,此时的鲍顺成已是彭德怀麾下红五军第五纵队的一名红军干部,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得知王平仍然未改初心,继续在为党工作,鲍顺成非常高兴,并推荐王平参加了红军,从此开始了王平一生的戎马生涯。

由于王平加入红军时不是受地方党组织派遣,所以组织手续也没有从地方转到红军队伍里来,尽管有鲍顺成为其证明1927年他曾参加过党组织,但没有组织关系,他的党员资格并没有被部队承认。王平没有就这个问题和部队党组织过多计较,而是积极投入到火热的训练和战斗中,在战斗中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并重新提出了入党申请。于是,参加红军不到一年,王平就再次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红军队伍里的战斗生活是紧张而活跃的,在不断地行军和战斗中王平得到了锻炼并不断成长,可是,有时候也有让人不愉快的烦恼:王平的原名叫王惟允,参加红军以后,由于个子高,身体壮,他曾被分配到机枪连当机枪手。可机枪连的余连长却是个广东人,他一口粤语乡音,平时说话,许多人就听不懂,一到部队点名时,王惟允在他嘴里就变成了“王嗡嗡”,而每次这个名字念出现来,又都会引起其他战友们一阵哄笑,弄得连长和王平都很尴尬。

战争年代,户籍制度并不像今天一样管理得那样严,更何况在敢于推翻一切旧事物的革命队伍里,于是,连长便和王平商量改一个让广东人能朗朗上口的名字,王平没怎么多想,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明”。起初,王平还为改名免除了被嘲笑的尴尬而暗自高兴,但是,几年以后,“王明”这个名字又变成了王平新的烦恼。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在那里,党中央开会纠正了自第四次反围剿以来王明等人的错误路线,全军上下都对由于王明等的路线错误给红军造成的重大损失感到愤恨,“王明”也就成了错误路线的代表,人人责怪的对象,与王明同名的王平尽管心里明白这一切都与自己毫不相关,但是,当听到大家批评“王明”时却总是有一种瓜前李下说不出来的滋味,于是他再次动起了改名字的心思。他找到当时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张爱萍,问他改个什么名字好,张爱萍也同意他改掉“王明”这个名字,并认真地建议说:“《三国演义》里有个蜀国能征善战的大将叫王平,我看你就改叫王平吧。”就这样,王平这个名字,在红四师范围内就逐渐地叫开了,但由于在长征途中,此事并没有向上级政治部报备。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6)

主席接见王平上将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王平曾一度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红27军当政委。赴任前,毛主席找他和军长贺晋年谈话,交待去27军工作的重点任务。谈话进行得很顺利,气氛也非常融洽。

可是,正当主席要和两位将领告别之时,王平却满脸通红地向主席提出了一个要求:“主席,我想改个名字。”主席听了先是一愣,随后又笑着说:“叫王明不是很好吗?驻共产国际代表嘞!”,王平连忙跟上说:“正是因为这个,我才要改名字,我不想让别人总拿这个开我的玩笑。”看到王平急切的样子,主席微笑地问到:“你想改个什么名字呢?”,“我想改叫王平”,王平连忙回答道。“蜀汉镇国大将军,这个名字选得不错,那我们就叫你王平吧。”主席一边说着,便一边拿起笔来书写了任命王平为红27军政委的命令,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王平同志所有档案材料姓名这个栏目里填上去的都是王平这个名字。

高风亮节,敢挑重担的王平

王平能够得到领袖的信任,与他不计个人得失的操守和努力完成工作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刚一参加红军时,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曾在战场上负伤而不下火线,是个英勇顽强的战士,后来他能够从一名政治宣传员逐步被培养成为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副主任,直至担任军政委,也是由于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是红军中极少没有担任过军政治部主任就由师政治部副主任直接升任正军级政委的人。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以后,兴国的地方部队改编为红六师,红三军团奉命派得力干将去参与部队整编,王平名列其中,拟被任命为红六师十八团政委,可是,在军团发来的红六师干部任免电令中却没有王平的任命,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在电令里出现,带队的领导不知军团政治部有何打算,只能临时将他安排在师政治部组织科长的位置上。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7)

王平

红六师整编工作结束以后,回到军团政治部的带队领导才弄清楚,原来是六师译电员把“王明任18团政委和汪玉明任18团政治部主任”的电文误译成汪玉明任18团政委而闹出来的乌龙。可是汪玉明此时早已经就任,又不能朝令夕改,因此,兵团领导只得将王平改任为18团政治处主任。这个职务比原定职务低了两级,可是王平却说革命工作不分职务高低,都是为党工作,为人民打江山,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平工作时间最长的岗位是红3军团第4师第11团政委。在这个团,他除了配合团长抓好军事训练和作战任务外,还对全团官兵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家认清了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道理,充分调动了全团官兵的战斗热情,把这个团打造成了一个能攻能守,善打恶战,勇于牺牲的坚强集体。

第五次反围剿广昌保卫战时,在敌军即将突破我军防御阵地,威胁我军指挥部的危机时刻,作为军团预备队的红11团拍马杀到,全团官兵置生死于不顾,冒着敌人的炮火向敌军发起了反击,他们如出笼的猛虎扑向敌群,用刺刀和大刀长矛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用热血和生命夺回了阵地。此一战18团两个营几乎被打残,有的连队只剩下了二三十人。战后他们的战斗作风受到了兵团首长的高度赞扬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8)

左起王平、朱良才、陈漫远

长征路上,红三军团一直担负着中央红军侧卫和前锋的任务,而红十一团则一直担任着红三军团前锋的任务,渡赤水、守遵义、攻占娄山关等关键战斗都能找到红11团的身影。而王平则一直是这支部队的政治带头人。

家有雏凤翩翩飞

王平身材高大,性格沉稳,作风硬朗,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在阜宁县开展抗日动员工作的过程中与范景新多有接触,范景新仰慕王平老成持重领导有方,王平喜欢范景新美丽端庄,工作努力,好胜心强,慢慢地两个心就走到了一起。尽管抗战形势严酷,面临的困难很多,但也挡不住爱情花开,1939年瓜熟落地,20岁的范景新与32岁的王平在同志和战友们的祝福下结为夫妻,从此风雨同舟,携手共同走过了59年的婚姻生活。1955年王平被授予上将军衔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9)

王平和夫人范景新

范景新参加抗日工作以后,她的妹妹范景明也不甘示弱,总是惦记着要参加八路军,1938年,恰逢边区八路军三分区冲锋剧社招收文艺兵,于是,长得漂亮、能歌善舞的她便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文艺战士。王平与范景新结婚以后,范景新的堂妹范景阳也到了能参军的年龄,她来找姐姐、姐夫帮忙,要求参加八路军,范景新带着她去冲锋剧社看二姐范景明,正好赶上剧社的领导也在看排练场,范景新便和剧社领导说明了来意,剧团领导转头看了一眼身材高挑,端庄秀气的范景阳问到:“你都会什么呀?”范景阳也不怯场,大方地回答说:“我会扭秧歌”,“那就扭给我看看”,于是,在大家的注视下,范景阳自己哼着秧歌曲,认真地扭了起来,看到她那熟练的动作和舒展的舞姿,剧团领导当即便把她留了下来。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0)

后排左一为范景明

可是,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进行,部队伤亡也在不断增加,部队急需大量的医护人员,于是,边区领导聂荣臻下令,有文化的女兵尽量去学习医护专业,承担起抢救八路军伤员的任务,就这样,姐俩都从剧社转入了白求恩医科学校,一个学医师专业、一个学药师专业。

青年政治工作者王宗槐的爱情

1941年,王平已升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这一年11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宗槐调任三分区政治部主任。王宗槐和王平一样也是1930年加入红军的老同志,不同的是,王宗槐是1915年生人,参加红军时只有15岁。他与王平还有一点相同,参加红军以后大部分时间担任的都是政工职务,长征时,王宗槐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以后,王宗槐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而此时的王平,则也从红27军调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任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所以说王平和王宗槐是老战友一点都不牵强。只是王宗槐却比王平小八岁。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1)

王宗槐

此次王宗槐来到三分区,接替原来由王平兼职的分区政治部主任一职,是组织上给王平派来了一位得力干将。王平当然举双手欢迎。加上又是老战友,所以在交待完工作之余免不了谈论到王宗槐的个人生活问题,得知王宗槐仍然单身,王平便决心帮助战友解决这个问题,回到家里以后,他把将小姨子范景明介绍给王宗槐的想法告诉了妻子范景新,并把王宗槐的基本情况向范景新做了介绍。

在得到妻子的默许后,王平找到了王宗槐,他说:“我有个小姨子叫范景明,今年19岁,为人正派,聪明能干,长得还漂亮,现在在白求恩医科学校医师专业学习,我想把她介绍给你为妻,你看如何?”

王宗槐年少时就加入工农红军,在红军队伍里茁壮成长,不仅工作能力强,而且还长相英俊,气宇轩昂,符合结婚条件以后有很多人都给他介绍过对象,但是都没有走到一起,听王政委说要把小姨子介绍给自己,开始他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不过,政委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2)

右起王平、王宗槐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王平的家里,这一天,王宗槐早早就来到了王平家,王平的妻子在厨房张罗着做饭,而王平和王宗槐则在屋里聊天,没多久,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兵推开了王平的家门,进门以后,她一脸欢笑地冲着王平喊了一声姐夫,王平急忙站起来招呼她进屋,并热情地向她介绍了战友王宗槐,由于事先知道这是相亲,王宗槐除去有些不还意识以外还有点紧张,显得一脸严肃和木讷,而开朗活泼的范景明却大方地和王宗槐打了招呼。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然后就各自散去,见面的结果是,王宗槐被范景明的言谈举止所打动,一见钟情,而范景明却和自己的姐姐说:这个人太闷,我不喜欢。王平连忙做工作说,王宗槐一直是做青年政治工作的,怎么会闷呢,还是初次见面的缘故,你们最好进一步接触一下,互相增进些了解。

就这样,两个人才开始有了接触,王宗槐的睿智老成以及对恋人的细心关爱很快就俘虏了范景明的心,可是,正当两颗心走得越来越近时,一纸调令传来,王宗槐升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副政委,离开了阜平。尽管仍然在一个根据地,但不同的建制和驻防区域,还是拉开了这对热恋青年的距离。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3)

距离产生美,他们开始鸿雁传书,在方寸之间诉说衷肠:工作中取得的进步,遇到的麻烦,获取的经验、学习到的新知识等等都成了俩人书信的主体,按照俩人感情的发展速度,谈婚论嫁已经没有问题,可是,当时白求恩医科学校有明文规定,在校学生不能结婚,于是,王宗槐真诚表示,无论多久我都等。

1943年8月,王宗槐作为党的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党代会,由于会议延期,他又转入中央党校学习。二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可心却离得越来越近。

1944年春暖花开之际,范景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遥远的距离无法隔阻俩人的情感,范景明决心去延安与王宗槐成亲。姐夫王平支持范景明的想法,并安排她随奉调移防延安的边区教二旅一起前往,还给她准备了一匹战马。

从晋察冀到延安,一路跋山涉水还要穿过几道日伪军的封锁线,尽管是随大部队一起走,但也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在一次穿越敌军封锁线的过程中,范景明所在的队伍突然遭遇到日军突袭,敌人来势凶猛,猝不及防,范景明身边的几个战友都倒在了敌军的枪口下,她本人也被飞来的一颗子弹打飞了帽子,让她惊出了一身冷汗。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4)

王宗槐和夫人范景明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行军,范景明终于随部队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凤凰上下,延河岸边与王宗槐相聚了。

在一间十几平米的窑洞里,王宗槐和范景明开始了她们的婚姻生活,窑洞里的陈设很简朴,只有俩人的行军被和洗漱用具,婚礼虽然没有特殊的布置和隆重的仪式,但却高朋满座,不失喜庆。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前来祝贺,送上了“互敬互爱、互利互勉、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贺词,粟裕、陈赓、王树声、陈锡联、陈再道等战友也前来祝贺,没有礼物就写诗、写字画,在字里行间中表达战友情和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清凉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荫间,生产学习练武艺,亲亲爱爱庆丰年。”从此,这对革命夫妻相亲相爱,携手走过了40年。1955年,王宗槐被授予中将军衔。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5)

王宗槐、范景明全家福

“命令式婚姻”也幸福

小妹范景阳的婚姻也是一段传奇,由于学习的是药师专业,学期比较短,1940年从白求恩医科学校毕业以后,她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工作。门诊部里有个张医生平时与她非常要好,工作之余总是形影不离,一天,她红着脸说:“组织上安排我去和军分区参谋长见面,我有点不好意思,你陪我去一趟”,那个年代,女兵被安排去与某个首长见面,实际上就是组织上给符合结婚条件的干部介绍对象。出于好奇和闺蜜友谊,范景阳心无旁骛地陪着张医生来到了军分区司令部,并和军分区参谋长易耀彩见了面。张医生向易耀彩介绍范景阳是自己军区门诊部的战友,然后俩人就公式化地交谈了几句,范景阳浑浑噩噩地当了一回“电灯泡”,根本就没把这件事情往心里去.

可是,没过几天,政治部的领导找到范景阳,问她对军分区参谋长易耀彩感觉怎样?范景阳不知道这一问后面的深意,爽快地回答说:“挺好的。”“既然这样,那你就准备准备,过几天就和易参谋长结婚吧。”范景阳像被雷击一般惊呆了,反应过来后连忙解释说,我就是陪张医生一起去见过易参谋长,要结婚也是和张医生结婚吧,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可是,来人却肯定地回答说:“没错,就是你。”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6)

原来,那次见面,主角张医生并没有得到易参谋长的认可,而和张医生一起来“打酱油”的范景阳却吸引了易耀彩的目光,于是,易耀彩向组织提出了和范景阳结婚的请求。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鸿雁传书,他们的结合就是“一纸命令。”其实也好理解,革命者不是“苦行僧”,符合条件的,组织上都会给予安排。

易耀彩1917年生于江西泰和,13岁就参加了红军,别看他年纪小,却在红军队伍里进步得很快,长征之前他先后担任过红八军团某连的指导员、69团的青年干事、组织干事。长征到达延安后,他又调任军委1局2科科员,1937年1月,作为抗日军政大学首批学员进入抗大学习,同年9月便担任了贺龙手下358旅旅部的作战科长。从1938年起,他随部队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作为团长,他曾率领晋察冀军区三十四团与日伪军进行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后来他又升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参谋长、参与指挥了解放张家口的战斗。这样的经历,组织的安排,加上神采奕奕,英姿勃发的外表,最终赢得了范景阳的认同,他们在战友的祝福中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开始了相携50年的婚姻,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相亲相爱,生活过得很幸福。1955年,易耀彩被授予少将军衔。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7)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美满婚姻的背后还隐藏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53年,已经在新中国海军青岛基地担任司令员3年之久的易耀彩即将被选派到苏联海军某军事学院学习。临行前,他有一段暂短的出国前准备时间,此时,他想起了自从长征离开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的故乡。战争时期没有条件回去,建国后因得知父母都在红军长征后被回来反攻倒算的地主还乡团杀害了,所以也没有急着回去,现在有点时间,他决定带着妻子一起回家祭祖。

少小离家老大回,弹指一挥间已经19年过去,踏上故乡的土地,家乡的山水依旧,乡音如故,就仿佛自己的父母仍然在等待着孩儿的归来,可是,尽管当年的红小鬼已经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将军,但却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生身双亲了,沿着乡间小道走向自己家的老宅,他的内心是忐忑的,他几乎看到了老宅那渺无人气的衰败景象,然而,当他推开柴门,走进院子时却惊讶地看到,老宅里却生活着一个中年妇女。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8)

这是怎么回事?家中不是没有人了吗?仔细端详,一个模糊的影子渐渐清晰,眼前这个女人好像是自己的家人。

易耀彩将军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在他10岁那年,父母曾按照当地的习俗给他领到家里一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叫 张凤娥,比自己大三岁,在他没有加入红军队伍之前的三年时间里这位小姐姐在他们家里承担起了很多家务,也给了易耀彩在生活上许多照顾,只是由于易耀彩当时还小,俩人才没有“圆房”。

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当年自己的那个童养媳,她怎么还在家里?猝不及防的易耀彩既感到惊喜,也有些慌张,亲人健在,当然值得高兴,可看看身边的范景阳却又不知如何交代。

易耀彩急忙向前和凤娥姐相认,此时的张凤娥也从回忆的迷茫中醒来,连忙热情地招呼易耀彩夫妇进屋。经过一番攀谈,易耀彩终于弄清了个中缘由,原来,在当年还乡团将易耀彩父母抓走时,周围的乡亲把暂时不在家的张凤娥隐藏了起来,才使她躲过了一劫。还乡团走后,是张凤娥和乡亲们一起埋葬了父母,从那以后她就一个人守在家里等待着易耀彩的归来。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19)

水彩画

事情都弄清楚了,造化弄人,革命的需要和“童养媳”从一而终的思想造成了眼前这样棘手的局面。继续认作媳妇,显然是不允许的,劝她嫁人也同样无法改变她从一而终的观念。无奈之下,易耀彩与地方政府联系,说明父母是如何被还乡团所害,于是给张凤娥争取到了一个“烈士遗属”的身份,每年能得到一些政府补助。开明善良的范景阳也对易耀彩的境遇给予理解,并对张凤娥的身世更加同情,她表示会在今后的岁月里在生活上给予张凤娥一定的帮助。

易耀彩、范景阳在张凤娥的引领下来到了易耀彩父母的坟前,完成了祭祖的心愿,同时也在家乡留下了一个难以割舍的惦念。从那以后,他们夫妻总会尽可能地省下一些钱来当做生活费寄给张凤娥。

17岁嫁给42岁的抗日名将(发生在一家三姐妹分别嫁给开国上将)(20)

1990年,易耀彩将军在京离世,按照他的遗言,他的骨灰一半洒在他工作时间最长的青岛沿海,希望永远伴随着中国海军,另一半,送回江西故里,埋在父母坟前,“生为国家尽忠,死为父母尽孝”。而六年以后,张凤娥也走完了她孤独的一生,死后,她的骨灰进了易耀彩将军家的祖坟,并在范景阳的示意下和易耀彩将军的骨灰葬在了一起,应了那句“生不能同寝死同穴”的古语。

回顾发生在范氏三姐妹与三位开国将军之间的爱情故事,我们被那一代人的纯真所感染,更为他们能在国家需要之时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而感动,真诚地希望他们的精神永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