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深度分析(浅析系列中庸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中庸之道的深度分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中庸之道的深度分析(浅析系列中庸第十三章)

中庸之道的深度分析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与第十二章内容相似,第十三章的第一句话依旧有可能接在十二章内容之后,成为概括说明的道理,且亦存在分段的问题。

大多情况下“人之为道而远人”断句为“人之为道/而远人”,而只在南怀瑾对中庸的解释当中,此章内容分段为“人之为/道而远人”,哪怕只是一个断句的不同,其意思就是天差地别。

“人之为道/而远人”(①)是较为普遍的译文断句:如果有人施行中庸之道却远离他人,那就无法实行中庸之道。

“人之为/道而远人”(②)以南怀瑾的解释为译文断句: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是远离人们的,贯彻中庸之道是不可能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说此句话理应是第二种翻译或是大概率衔接在第十二章之后,有以下至少三种原因:

第一、对于①来说,不管是放在第十三章内容的开头还是第十二章的结尾都并不是非常合理,毕竟作为第十三章的第二句话来说,以《诗经》作为再起之段,对于“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可以说一点关联都没有。

对于②而言,若作为第十二章的结尾总结来说,在说明了中庸之道是夫妇(普通人)都能够觊觎的东西后,以另外一种说法阐明道的实质属性,即是“道不远人”——在人的成长与成为的历程中,中庸之道一直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中庸之道使得地球上的高智慧生命体更像是一个人类;中庸之道使得人类走在能够延续人类身份的道路上;中庸之道使得人类朝着君子、圣贤的目标前行(以君子、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此,不用说自己会否堕落,也一直存在于真正人类的范畴之中))。

第二、第一种断句有一个致命性问题,假设翻译成施行中庸之道却远离他人,那么如果在世道中只有自己贯彻、施行中庸之道,而他人却都并不走在人类的道路上,你的选择是坚持你自身的中庸之道,还是放弃中庸之道而跟随他人走上一条不归路?就算第一种断句所阐明的道理是反语,它也无法表达出中庸之道的贯彻对人类的必要性,而只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这样的状态对于孔子来说绝对是不存在的。

第三、在第十二章中,对于中庸之道与夫妇(普通人)的关系是为陈述语气与肯定语气——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只有是第②中断句,才能以反语状态表达出今时的普通人为什么远离、摒弃、丢失中庸之理——认为中庸之道与人类非常遥远。

然而,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中庸之道离自身非常遥远,因为人类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回忆过去的东西,他们看不见脚底下的东西,看不见他们所拥有的东西,特别是那种无法用肉眼看到,用耳朵听到的东西。他们认为无法看到的、无法听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这与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高度重视与精神生活的全然忽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若再往下切割,为什么会被忽视,是因为物质对于人类来说有百分百的掌控与分配权力,非物质对于人类来说还处于“无关”、“惊怖”的状态,对物质的掌控与分配以及被非物质的被掌控与被分配,挑战了那些想要掌控世界、掌控一切的人的精神底线——要不就是否定非物质的存在,要不就是扭曲非物质对人类世界的意义。如今,加上社会、世界的物质属性眼高于顶,使得想要掌控世界、一切的人的精神底线平均分配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人的道德底线之中,影响并腐蚀了正常人类的生活轨迹,直至他们成为物质(资本)的傀儡,从而结束人类社会的生活——傀儡,连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成为,更不用说去贯彻中庸之道了。言归正传,什么是脚底下的东西,什么是当下所拥有的东西,他是:从小到现在一部分人所拥有的做人的资格,而这个资格就是中庸之道,不丢掉这个资格,就是最基础的贯彻中庸之道,简而言之,何为中庸之道,也即:人——真正的人,就是中庸之道的答案。

所以,换言之,当人与中庸之道划出等号之后,正因为中庸之道的神乎其神,中庸之道的虚无缥缈,人类都无法简单的涉及与贯彻,作为外道来说更只是“阿巴阿巴”的状态。外道若要对人世欺压或是占据,只能对于“人”的身份采取一定的误导(渗透)行动,让人不再像是个人,让人类社会有着很大一部分外道魔像的傀儡(对于人世而言就是内奸),当人类在相互影响过后,像瘟疫那样出现人传人的情景——真正的人类也不走人道,也只做物质(资本)傀儡下的一切,最终也就步入了无法挽回的幽冥,与外道同路。

不过,若要让自己依然以人类的身份活下去,又拥有人类社会环境(并非外道傀儡),其实并不困难,只要随时自省即可——今天的我还是一个人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