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

手艺人,以自己的手工技能谋生、传世的人。

我们在四川的街角巷尾、古镇村落探寻着手艺人、守艺人,发掘、记录、讲述他们的故事,让传统的手工艺被更多人看见与鉴赏。

这次,我们来到攀枝花仁和区,这里有被誉为“砚中瑰宝”的苴却砚。

“以文为业砚为田”,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绚丽的一朵奇葩,是昔时读书人借以耕耘文化的田地。而今,更是具备了艺术和收藏价值。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1)

↑苴却砚

苴却砚,有“中国彩砚”之称,集“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尤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砚界,古往今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相传唐朝便有苴却砚,在宋、清两代更是声名鹊起,继而驰名中外,仁和区也被誉为“中国苴却砚之乡”。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2)

64岁的罗伟先,就是当代苴却砚的传承人。他自幼随父学艺,从20岁便开始独立创作石雕,在每一件作品中,他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并顺应石材的天然造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其作品文气斐然,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有行家说,不看署名,便能认出罗氏作品。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3)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罗伟先

制作苴却砚,要能“坐得住”,相石、设计、出胚、精雕,每一道工序都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苴却石产于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之中,光是寻石,便要花一番功夫;选好砚石后,要与砚石“相通心意”,做到因材施艺;雕刻时,下刀要准、行刀要稳,讲究一气呵成。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4)

“制砚也是练心,从一块石到一方砚,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既是砚石的磨炼,亦是心性的修炼。”与石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后,罗伟先悟出这个道理。

谈到为何一干就是这么多年,罗伟先说:“拿起刻刀时,我常常感到眼前有一束光,父亲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苴却砚,他是照在苴却砚上的一束光,也是照亮我们人生的一束光……”

据说,传统苴却砚曾在民国初期失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罗伟先的父亲——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偶遇一块“奇石”,心生向往,由此便踏上寻石之路,经过漫漫三十年的苦苦追寻,终于在仁和找到了苴却原石,制得新品苴却砚,让“砚中瑰宝”重返人间。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5)

子承父业,罗伟先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刻刀。1999年,他与两位哥哥一起创立四川省攀枝花市罗氏兄弟石艺研究所,致力于研究石雕艺术创作。一路走来,他们创作了大量苴却砚作品,培养了一批批雕刻艺术人才,为苴却砚留下了传承的种子。罗氏三兄弟也于2016年11月被推举为“大国非遗工匠宣传大使”,他们的许多作品已被中国苴却砚博物馆珍藏。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6)

↑位于攀枝花仁和区的中国苴却砚博物馆。王东 摄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罗氏家族用全心的热爱、毕生的坚守,书写着“手艺”二字中的沉淀与坚韧。

手艺人,守艺人!

歙砚制作技艺互动体验馆(手艺人守艺人)(7)

↑游客在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参观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