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

陈荣权●可堪回首(112):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1)

3封关于恳求养蜂的信

1979 年开春,当阳教育界留我任教,我拒接调令。此时的我,真不想重返教坛,却迷恋于养蜂。于是,一连发了三封信。理将原信底稿,抄录如下。

关于工作安排的申请报告

当阳县文教科:

首先,我衷心感谢党中央给了我第二次政治生命。如果没有党中央继承毛主席的遗志,一举粉碎万恶的"四人帮"就没有我重返工作岗位的今天。

根据我的兴趣、爱好,专长和近几年学习工作的情况,我申请在不离开文教战线的前提下,从事养蜂工作。其理由如下:

一、鉴于我过去所遗留下的政治污点,我不适于"改造人类灵魂"的教学工作,以避免给教育事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20多年来,我未接触过原学专业,学业早已荒疏,不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2)

二、我养蜂迄今6年有余,每天勤于养蜂方面的观察、记载、积累大量有关养蜂的第一手资料,可供养蜂科学研究。在养蜂业务上,通过我6年多来的刻苦自学与实践,已有一技之长,曾在《湖北养蜂》上发表过几篇科技论文。去年,湖北养蜂学组通知我写的一篇养蜂学术论文,已由省推荐到中央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已来信说,我写的那篇论文正交有关部门在进行评议。我在养蜂方面的专业知识已超过我原专业知识。

三、我酷爱养蜂事业,对养蜂已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致达到入迷的程度。鉴于我国养蜂水平落后于外的现状,我立志攀登养蜂高峰,为赶超世界养蜂水平而奋斗,请组织上为我创造条件。

四、若在政策上,不便调我出文教战线,也可留我在当阳一中以教师的身份继续从事养蜂专业。这与教师归队是一致的,不过是改行而已。要说培养人才,养蜂同样能够培养人才,外省外县,有不少学校设有养蜂专业,我招收学员,举办养蜂班进行培训。如果为了"四化"的需要,县内有关部门如若培训养蜂人员的话,我可写养蜂教材,进行讲授。

报告当否,请批示。

  此致

敬礼

当阳一中养蜂组陈荣权1979.2.20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3)

周洪恩同志并当阳一中党支部:

感谢同志们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帮助。

前次,你托信叫我去文教科报到,由于我当时未作调查研究,所信传言者的某些话语,一怒之下,向你写了那封带有偏见的信,导致你我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争吵,请你谅解。

关于工作安排问题,我的态度早已表明,至今不变。

我执意养蜂,并非我对教学有什么恶感、异议,而是对养蜂确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刻苦钻研,对"四化"作出一点切实的贡献,以报答党对我的恩情。

组织上,对我提出的要求没有作答,是否有虑于"养蜂"一事,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相吻合,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我养蜂仍以教师的身份,仅仅是改行而已。目前一中教师改行者也不乏其人。

只要我作为教师的一员来养蜂,在养蜂中,进行科学探讨,(如若今后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走上讲台,传授养蜂知识),又为何不可呢?

因此,我特再次提出申请,请你转呈文教科并将我的意见代为上报。

   此致

敬礼

陈荣权1979.2.27

另:关于工资级别问题,我大学毕业后,1964 年便定为中教8级,现从1979 起定为10 级,过了15 年,不但不涨反而还降了2 级,这是极不公正的,不合理的。起码来说,不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不符合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4)

中国农学会:

同志们好!

您们2月13日的来信,我已收到,感谢同志们对我的鼓励、鞭策。

去冬,接湖北养蜂协作组"关于征求学术论文的通知",命我写越冬管理。遵嘱,我写了《蜂群越冬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一文,不料,他们转呈您们。我养蜂仅有6年多的时间,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所写文稿自知质量很差,有源于您们的鼓励。但我酷爱养蜂事业,对小小蜜蜂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爱好,以致达到入迷的程度。六年多来,我每天坚持观察记载,尽量搜集、积累有关养蜂的一手资料,进行养蜂科学探讨。我立志在养蜂方面攀登高峰,为赶超世界养蜂水平而奋斗,但由于我原是大学文科毕业生,组织上要我弃蜂而任文科教学,我怎忍离开我朝夕相处、四季与共的蜂群呢?我拒绝了调令,若抛开蜂群如同弃我爱子一般。因此,我向组织申请养蜂。

您们能否通过有关组织,留我在养蜂界从事养蜂工作呢?

敬候您们的回音。

祝好!

湖北省当阳县一中养蜂组陈荣权

1979.3.9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5)

"釜底抽薪"彻底断了养蜂梦

三封信发出后,"石沉大海"。我还在农场对越冬进行检查,准备组织"春繁"。

有人带信蜂场说:"周校长叫你明天过去一下,他有事找你。"

我以为,我写给他的信有了回音,是否叫我去一中谈一谈。

第二天我到当阳一中,他和张校长都在办公室,见我来,很客气地说:"据说,你岳父家做了新屋子,住在哪里,我们去看一看?"

这大概是周校长告诉他的,因为周校长的岳父家与我岳父家租房是隔壁,岳父家搬走,肯定他岳父先告诉了他。

我把两位校长引到长坂坡上岳父家做的新屋。爸妈听说一中的两位校长来看望他们,真是喜不胜喜,连忙烧水沏茶招待。坐定后,张校长开口说:"现在一中非常缺乏有高水平的老师,我们安排你们的女婿在一中当老师,上课任教。"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6)

陈荣权岳父姚万华、岳母罗善秀合影

爸妈听了说:"我们听陈荣权说,省里要他去养蜂,这要看他的意见。"张校长说:"说起养蜂,养蜂与养鸡、养鸭、养猪有什么区别。成年累月往外跑,住在别人的鸡笼、猪栏旁,多辛苦"。还说:"当一中的老师多光荣,好多老师想进一中还进不去哩!我们对在运动中解决了问题的几位老师安排到下面学校了,把陈荣权留到一中是靠近您们,好照顾您们。"一番话,说得两老乐滋滋的。

校长们走后,二老把我叫到面前,一脸正色:"你看,一中的校长请到家里来了,多光荣,多长面子。这几年,我们有了你,都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你说养蜂好,养蜂是科学技术,还不是像张校长说的那样,如同养鸡、养猪,在人前说起来多丢人。"爸爸最后斩钉截铁一锤定音:"都不说了,到一中当老师!"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7)

万没有想到两位校长的"釜底抽薪",彻底断了我养蜂的梦。何为"釜底抽薪"这是个成语,意思是说: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爸妈是我最大的恩人,是他们救了我一条命。我打成"右派"后,从来没叫女儿与我离婚,反而多方面体贴我、安慰我,为我养儿育女。凭爸爸的经验,人生不会长期是厄运,总有好的时候。妈常说:"人生三节草,总有一节好。"我早已下定决心孝敬两老一辈子,现在不听爸妈的话,那还是人吗?

听爸妈的话,第二天,我到一中校长办公室,周校长在办公。我喊了一声周校长,他热情地叫我坐下,问:"考虑得怎么样?"我说:"那还有什么考虑,你们这一着,叫我束手就擒。"他笑了,我也笑了。接着就谈处理蜂群的事。他说:"李万松的儿子不是跟你学养蜂吗?他已跟我说了,把蜂子卖给他们。怎么卖,你根据市场价格一切由你作主。"我要求道:"毕竟与蜂建立了感情,我想留两笼蜂子,放在

岳父家养,你看可不可以。"他回答:"不是说,一切由你做主吗?处理蜂子时,你把老谈喊到一起,共同处理。"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8)

重返教坛的前奏曲

根据当阳一中校史记载:"1979 年,纠正1957年反右以来的冤假错案,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原校长兼书记王元方同志恢复名誉。3 月17 日季士林重新被任命为副校长,另有四人开始工作。"

我就是"四人"中的其中一人,学校安排我重返教坛任教,我执意养蜂,四处写信要求。拖了三年后,张曰林、周洪恩两位校长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才不得已同意重返教坛。

1982 年1月24日是壬戌年大年三十,过了十天年于2月3 日到一中报到就任。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9)

根据事先与周校长议好的的条件:

1、我的书被抄家抄走了,无书可看,可以到一中图书室,不受限制地借,所借的书,可长期使用,用后归还。

2、从1965 年到1982年,17年没有上过讲坛,业务生疏,可课前不打任何招呼,随意听任何老师的课。

3、1982 年上半年不带班,可自修语文专业,熟悉高中教材。

这三条,对我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通情达理的,既然领导满足了我所提的条件,若再"背信弃义"就说不过去了。

我回到当阳一中,语文教研组唐光哲、欧阳振坤、陈民德、刘炤、胡发俊、陈德文等老师热情打招呼,有的还暗地对我说:"养蜂好好的,怎么又回到这个岗位上来。"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10)

为了熟悉教材,领略老教师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我每天上午四节,下午两节,凡有语文老师上课,我就带着备课笔记去听。听得最多的是唐光哲、刘炤、胡发俊三位老师。我认为他们的教法、教态及教学语言有借鉴价值。

随堂听课不到一个月,有天张校长说有件好事叫我去完成:"769部队要开办文化补习班,到一中来请一位老师去讲课。正好,你不是说过去所学的语文专业知识都忘记了吗?现在你一边讲课一边复习,正好四个月,下学期你就可在一中正式上课了。"

我也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从769部队给我的语文教材来看,有语文课文和语法基础知识两大类。我到高中任教,需要的也是这两个方面。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11)

3月上旬,我去长坂坡上的"769"部队政治处文化补习班讲课,每周星期2、4、6上午讲两节课,中间休息,课讲完后,由班长崔淑霞带我去干部食堂吃中饭。

我一连讲了四个月,把他们提供的上、下两册课本讲完了。大家认为讲得好,一致要求我再代下学期的课。

当时我与姚海玉在塑料厂有间小房间,出房间,出厂门,斜对面就是"769"政治处,每到星期六晚上,"769"必放电影,他们接我们去看电影,坐在对着银屏的二楼走廊上。

4个月结业,崔干事送了两个铁壳热水瓶(至今铁壳尚在),并邀我到新华书店,嘱我任意买书,书款她付。我只买了一本字典,一本词典。她提着两个铁壳热水瓶和两本书送到岳父家。

业余时间爱上养蜂行业(告别养蜂重返讲台)(12)

作者:陈荣权

作者简介:陈荣权,生于1939年11月,武汉市人。湖北省特级教师。原任长坂坡诗联学会会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霞窗诗稿》《义门诗钞》《西湾诗草》,手书影印集《夷洲鸿爪集》《涂鸦垦草集》与《花甲唱和集》《稀龄酬唱集》,诗词楹联工具书《实用对韵词林》《常用词谱及其创作》以及50余万字的回忆录《可堪回首》。主编《古今诗人咏玉泉寺》《当代中华诗词集成·当阳卷》。总编聚星堂《义门陈氏宗谱》。2010年,带领诗社同仁为当阳市建成全国"诗词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