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各区人口增长率(青岛城区人口一年增加30万)

这是全国城市建设最全年度报告,信息量很大,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观察城市的窗口。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10月12日)发布《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稍早前发布《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两份统计报告为全国城市建设“画了像”。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规模结构持续改善。2021年末,全国城市数量达691个,比2012年末增加34个。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611713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六成。2021年中国万亿GDP城市增至24个,有6个城市GDP突破2万亿。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6.24万平方公里,广东和山东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全国城市城区人口5.59亿人,广东城市城区人口超过5000万人;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南、上海、湖北、辽宁和河北9个省(市)城区城口超过2000万人。

青岛各区人口增长率(青岛城区人口一年增加30万)(1)

青岛各区人口增长率(青岛城区人口一年增加30万)(2)

截至2021年底,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达到8个,较上年增加2个,分别为成都和武汉;城区人口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11个,与上年保持不变;城区人口100万-500万的大城市86个,较上年增加5个。

截至2021年底,青岛市区面积为5190.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为732.8万人、较上年增加15.54万人,城区面积308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580.16万人、位列特大城市第九位、较上年增加30万人,建成区面积762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3.4平方公里。

城市的“长大”是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的结果,更大的城市规模意味着更强的资源集聚力、人口承载力,更多的机会、更美好的生活。

十年间,青岛经济体量显著提升,先后迈上八个千亿台阶,2021年增加到14136亿元,实现了翻番增长,有超过1000万人在青岛工作生活,有超过257万人才选择加盟青岛,有超过200万市场主体在青岛创新创业,每年有超过10万青年选择在青岛上大学……

迈上新征程、追逐新梦想的青岛,正在开始新的成长,将承载更多人的梦想与幸福。

1

前排城市格局重塑

衡量一个城市有很多指标。如果看市区面积(即设区市市辖区面积),我国最大的市为格尔木市,市区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与福建省陆域面积大体相当;大城市中,市区面积最大的是重庆市,为4.3万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天津市、哈尔滨市市区面积均超过1万平方公里。

如果看市区人口(即设区市市辖区常住人口),重庆市、上海市、北京市位列前三位,均超过2000万;深圳市、天津市、成都市、广州市市区人口均超过1000万。青岛市区人口为732.8万人,位列全国第13位。

要特别提到的一个指标是城区人口,这是衡量大城市的关键指标。城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城区人口规模的大小,关乎城市综合竞争力。

根据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超大城市8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其中,成都城区人口达到1187万人,较上年大幅增长300万,一举迈入超大城市行列。武汉城区人口达到1094万人,较上年增长229万。另外,深圳城区人口达到1768万人,较上年增加424万,是全国城区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

超大城市排名出现较大调整:深圳上升两位至第三位,重庆下降一位至第四位,广州下降一位至第五位,成都上升两位至第六位,天津下降一位至第七位,武汉上升一位至第八位。

特大城市数量为11个,分别是杭州、东莞、西安、郑州、南京、济南、合肥、沈阳、青岛、长沙、哈尔滨。其中,合肥、长沙城区人口携手突破500万大关,分别较上年提升三个、四个位次,一举晋级特大城市。

此外,还有Ⅰ型大城市13个、Ⅱ型大城市73个。

城市说到底是人口、资源的集合体,城市“体格”的变化,是城市发展状况的“映射”。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能级越大,对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力越强。

当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中心城市、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已经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2

“特大城市”青岛一步步走来

青岛城市的建设、生长,有着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滨海城市独有的特质和路径。

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的因海而生、因港而兴,海滨城市、港口城市、外贸城市是青岛城市建设的特色。

这就决定了青岛城市的布局从近海、近港发端,资源的摆布、人口的集聚都遵循这一的逻辑。

从狭窄的南北带状发展,到“东移、北进、西跨”,从沿湾发展到环湾发展,青岛从一个海边小渔村,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

数字可以窥见城市的生长、变化。1994年区划调整前的青岛市区,囿于老城区、南北狭长的一带,面积仅为92平方公里。时至今日,青岛市区面积已经增加到5190平方公里,增长了55倍。

近十年,青岛市区面积扩大了六成。市区人口从363万增加到732.8万,实现了翻番增长。城区人口从314万,增加到580万,增长了84%,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建成区面积从375平方公里增加到762平方公里,实现翻番。

青岛各区人口增长率(青岛城区人口一年增加30万)(3)

城市长大的背后是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强筋健骨,支撑城市向上生长。

《2022年青岛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铺装道路面积达到11546万平方米,即11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4个市南区面积。全市道路长度达到6352公里,公共汽车、电车线路网长度9377公里,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8249公里,排水管道长度10213公里,绿地面积42661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0465公顷,公园236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

青岛各区人口增长率(青岛城区人口一年增加30万)(4)

十年间,青岛持续强健城市体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环湾都市区空间框架初步形成。胶东国际机场建成运营,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等建成通车,地铁从无到有,实现网络化运营、总里程跨入全国前10位。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跃居全球第4位、第6位,海铁联运量稳居沿海港口城市首位,跻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城市功能更趋完备,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气质更好了……特大城市青岛,一步步走来,稳稳托起1000万青岛人的幸福。

3

内涵式生长引领未来

好比是一个生命体,城市也在一刻不停歇地进化、迭代。我国超大特大城市整体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一些“成长的烦恼”。作为特大城市的一员,青岛城市建设发展同样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用发展来解决。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青岛发展放在新发展格局、山东发展全局、城市新的历史方位中来审视和谋划,提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奋力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

围绕拥有雄厚实力、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展现国家形象的高能级城市这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特质,青岛正迈上新的征程。

不同的组合方式,往往可以激发新的活力和可能。青岛要着力统筹优化空间和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化组合方式,产业更大更多的可能性。

为顺应城市环湾发展空间规律,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确立了新时代背景下“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这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指引和实践指导,必将对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城镇化是塑造青岛今天的关键力量,也是成就青岛明天的强劲引擎。

特大城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

依托超大特大城市及辐射带动能力强的Ⅰ型大城市,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导向,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培育发展都市圈;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这些领域,青岛大有可为。“一群两心三圈”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确立的空间布局和形态,青岛作为一群龙头、“两心”之一、胶东经济圈火车头,肩负着核心引领重任。

青岛各区人口增长率(青岛城区人口一年增加30万)(5)

要扮演好在三个圈层中的应有角色,更加积极主动作为,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强心”,增强对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核心引领作用,联合胶东四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规划建设青岛都市圈,加快与周边县市同城化发展。

人们因工作、生活的需要来到城市,打造人民高质量就业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建设的使命所在。

青岛要在建设人民城市上着力实现新突破,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乡融合发展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水平不断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富足幸福、更有机会人生出彩、更能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就要有大的担当。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这是客观趋势。作为特大城市、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要不断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作者 | 观象君 摄影 | 刘栋 编辑 | 疾风 青报观象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