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

在古代都知道唐代之后科举制度的盛行让很多寒门子弟开始有了进入仕途的方法,从原来的根本不可能的概率提升到了40%,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发展让整古代封建社会提供了新鲜血液。

科举制度的建立从唐代到清朝,历经了千年,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元朝灭亡之后明朝建立,这时候科举制达到巅峰时期,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阶段的选拔,进士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那么《武林外传》中吕秀才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水平,为什么看起来是其中最弱,念诗天天被打断,前期还被两个捕快欺负,可以说是这群人中最委屈的一个,那么明朝当一个秀才又有什么好处呢?

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1)

秀才的特殊待遇

其实在明朝时期一个秀才比我们现在一个重点大学出来的还有用,如今是一张文凭,代表文化不低,在明朝却有着实实在在的特权,在经济和体制上有特殊待遇。

一、当选秀才之后呢能够免除两个人的徭役,在古代徭役很严重,当时天下都是皇帝说了算,普通老百姓必须要免费给朝廷干活,还不用发工资。但是一旦中了秀才那就可以免除家中两个男子的徭役,当别人拿着累死累活的白打工的时候,你可以去游山玩水,喝茶饮酒。

二、秀才之上就可以免除刑罚,普通老百姓犯罪之后被抓起来就是一顿毒打,家里面有钱也要看衙役的面子。而秀才犯了法律之后不能被打,有免刑特权,如若要对秀才施刑,需要将秀才的功名上报到上一级,让上面决定是否革除秀才的名号,革除了才能够动刑。

三、在交公粮之上也可以免除,都说民以食为天,古代生产力不高,每一粒粮食都是非常珍贵,即便是这样还要上交给国家一些粮食。家里面出了一个秀才就可免除这项负担,一人造福全家。

四、可以合法拥有奴婢,如果家中有一些钱,还出了一个秀才,那么就在当地可以说名声都非常高了,可以使用奴婢,在明朝时期明文规定老百姓家中不能使用奴婢,这就是朝廷承认你身份的象征。

五、在穿戴上也享受一定的特权,可以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登长靴,青衫儒雅,看起来更加符合书生,增加儒学气质。老百姓这样子穿出去很容易被抓起来,只有秀才之上才能够这样子穿。

六、秀才在公堂之上可以不用下跪,面对打官司,帮助别人伸冤或者充当律师的时候可以用不遇见县令太爷都不用下跪,而富豪,地主必须下跪。还可以嚣张的站着说话,有一些时候还可以给一张凳子坐。旁边的人一字排开跪在地上,而秀才可以站着或者坐着说话。

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2)

这就是秀才在古代的特权,如果成为秀才之后那就是身份转化,直接与众不容。还有一些秀才知识渊博能够直接破格提升,在明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需要找一个编修元朝历史的人才,经过宋濂的推荐,徐尊生成为翰林院的一个成员,专门校对文字和编写记载。

“明洪武二年,召修元史。史成,受赐归。复召修日历。后以宋濂荐,授翰林应奉文字。”

秀才之上就是举人了,举人的考试并不是每一年都有,而是三年一次,《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为什么不去考举人呢,本身秀才就已经不简单了,何况举人呢,录取线达到万分之一都不为过,曾经还有一代宰相为了帮助从自己家乡出来的人多的一点分数,进行暗中帮助的例子。

为了官爵冒险帮人作弊

有一个张英的官员,位居宰相,也因此被任命为当时的主考官,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帮助自己家乡桐城县的学子,希望能够让更过家乡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但是明目张胆的作弊一旦被抓不要说是他们,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不抱,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非常隐蔽的方法,把即将要考试内容透露给家乡的学子。

在考试的前两个月他派人从京城带回一副画给那些准备考试的弟子,画的内容是一副有美人有铜锣,意义是让他们刻苦读书,以便能够拨开乌云见耀阳,能够金榜题名,鸣锣开道,而且还有美人相伴走向人生巅峰。是一个非常好的寓意,谁看到了也只能说好,来自一个长辈的问候,谁能够想到这是一个泄密答案呢。

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3)

考生们自然也是如此,认为这个画中就是这个意思,直到有一天一个考生无意中听到铜锣敲响的声音,发出了铛铛铛的响声,干脆而又利落的声音让大家把目光关注集中到此。这个时候大家发现,铜锣里面的美人在跳舞,当大家沉迷在这幅画中的时候有一个人发出一句“响里有容色”,另外一个考生回答:“这不是诗经的句子吗?”

到这时候已经是很明显的暗示了,聪明的人已经心知肚明了,就开始重点准备,果然考试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题目,这次也让很多桐城的考试中了进士,拥有更高的名声。

考中的考生都去拜访了张英,感谢张英百忙之中对自己的激励,其实都是看透不说透。

一代宰相为了帮助更多家乡子弟能够获得名次,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这件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如果说秀才是迈入仕途的第一步,是身份转化的第一步,那么举人就是已经走向人生巅峰。

举人拥有秀才的全部特权,还能够免除家中的所有人徭役,名下的田地都不用交税,只要一旦成为举人那么就会有无数的百姓带着自己的田地来投靠你,以免躲避沉重的赋税徭役,把税给举人,举人只要继续给他们种就可以。这就是明朝晚期土地大规模兼并,国家税收艰难的根本原因。

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4)

把书读活的秀才

那么《武林外传》中吕秀才的为什么看起来还是一个那么非常弱小的人物呢,其实吕秀才并不是一个弱小的人物,他才是将读书读活的人物,同福客栈的地是秀才的,证明他家背景也不小,而且打拿棍子打昏过比自己壮很多的大嘴,打昏过即将法功的老白,在开局更是靠着一个“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素质三连将姬无命说死。在面对最后的老大公孙乌龙做了很多铺垫,让其分心,才让白三娘点住穴位。

更不要说秀才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天才少年,他的死敌曾经说过秀才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而且现实中喻恩泰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学霸。

明朝科举制优与劣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成为举人而是一个秀才呢,因为它将书读活了,将生活和读书融合在一起,明朝的科举是实行“八股文”,实行的是“文字狱”。

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5)

明朝时期皇帝对于文人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一个题目很大程度上只能有规定答案,从题目到内容再到格式都非常严格,考生只需要将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内容没有营养,注重形式,成为了一个只能说好,不能说坏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很多文人的新奇观念和想法

很多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就专门研究分析八股文的形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越来越多,本来学者就是要针对实际情况去分析和提出不同建议,将一个问题多样化看待。而这样的后果直接导致如果成为一方官员之后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问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应付民间琐碎的事情,使得社会逐渐浑浊黑暗。

那么这样的科举制度有没有好处?其实还是有的,在文化方面就能够直接体现,在封建社会中诗文一直的文雅的代表,一直被视为正宗,小说、戏曲等一些比较大众化的文物被看作淫邪之辞。在朱元璋时期依旧是对此依旧是打压的状态,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开始出现新的发展。

吕秀才的真实生活(明朝秀才有什么用)(6)

这些俗文学的影响很大程度是通过科举制度和进士参加的小说戏曲来创作实现的。明代科举制度对小说的影响主要有两点:

一、当时不少举人、进士出身的文人雅士开始参与小说的编写,对提高俗文化的社会地位、艺术品味和促进其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类型可以分为神魔小说,历史小说,人物小说,人物小说,滑稽故事。

二、从内容上来分析,明代科举制度达到顶峰,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科举制度,人才过剩。同时出现很多悲欢离合的场景,考生们就将这些作为素材,用另外一种形式作为出名方式或者记录生活情形,增加百姓的茶余饭谈。

都说大俗就是大雅,明朝将这点贯穿到底。

《武林外传》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剧,同时也是明朝一个时代的缩影。

关注@空梦历史 一起研究分享历史,发现更多精彩内容,同时为创作不易点个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