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

关于冲锋手枪,我也没找到确切的定义,很多文章将其与微型冲锋枪混为一谈,七说不一,莫衷一是。

我认为的冲锋手枪,就是在半自动手枪上增加了全自动功能的手枪,而微型冲锋枪,则是微缩版的冲锋枪。前者以半自动射击为主,后者以全自动射击为主;前者以单手握持射击为主,因而握把与枪管轴线必须有一个大于100度的夹角,主要考虑的是手的自然指向,后者对握把与枪管轴线的角度要求不高,一般来说都接近90度,主要考虑的是供弹的顺畅。说到底,前者属手枪,后者属冲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

这里对二者的区别不展开,只说冲锋手枪在二战前的发展大概。

一、早期的尝试

1.鲁格冲锋手枪的尝试

为加强近战突击中的火力密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列强开始有了给手枪加大弹匣容量和增加全自动功能的尝试。著名的鲁格炮兵型手枪就是这种尝试之一。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

看上图,这就是鲁格炮兵型手枪,是网友们最青睐的鲁格P08手枪的衍生型,枪管长度在原型4英寸的基础上加长了1倍达8英寸,弹匣容量在原型8发的基础上增大了4倍达32发,配备了盒式肩托以行抵肩射击。但是,这枪仍然是半自动的。

半自动的火力密度让德国人不满意,于是他们尝试给该枪增加快慢机。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

上图是鲁格炮兵型手枪的局部特写,红圈部位即在该枪上增设的快慢机。

在实验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射速太快。由于枪机轻,枪机行程短,使得全自动射击时,射速达到1500发/分,32发的弹容量,1秒多就全部打光了。二是射击精度差。由于手枪的枪管轻,尽管加了肩托抵肩射击,连发射击时的枪口仍然严重上跳,一弹匣的子弹,除了第一发能够命中目标,第二发以后的所有子弹全部打到了天上。

因为这两个问题无法解决,鲁格冲锋手枪胎死腹中。

2.奥匈帝国斯太尔M1912-P16冲锋手枪的尝试

这是一支固定弹仓的手枪,但与毛瑟驳壳枪不同,它的弹仓置于握把内。请看: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

上图中左面的是毛瑟C96手枪,右边的就是斯太尔M1912手枪,可见它不是弹匣供弹,而是用桥夹自上方向置于握把内的弹仓供弹。

就是这支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试制了全自动型。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5)

因为是固定弹仓库供弹,增大了弹仓容量的该枪就只能是将握把加长。

未见这枪在实战中的表现。

3.M1911冲锋手枪的尝试

有人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M1911手枪也曾试图加大弹匣容量并增加连发功能改为冲锋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6)

这是当年的介绍之一。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7)

这是当年的介绍之二。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8)

上图未必是当年的拍照,而极有可能是战后一些兵器发烧友的魔改。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9)

这更像是战后的魔改。

到了二战时,美国人对M1911A1 改冲锋手枪的动作仍然在继续,请看下图: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0)

这是美国王牌飞行员席林在自己的P47“雷电”战斗机前留影,他手中拿着的,就是一把25发弹匣的M1911冲锋手枪。

据说,该M1911冲锋手枪只在飞行员中少量使用。

4.南部冲锋手枪的尝试

还是据说,日本人也曾有过研制连发冲锋手枪的想法。看下图: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1)

这是不是有点像南部十四年式手枪——也就是俗称的王八盒子?是像,这同样是南部的杰作。有文章说这是16发弹匣的南部冲锋手枪,我原来也曾发文认可此说。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2)

看上图中的弹匣,双排双进,装16发子弹可证无疑。但我始终不知道它的快慢机在哪儿,也没找到过它能够全自动射击的原始依据,因而这到底是不是全自动的手枪,得重新考证。姑且列之。

甭管它是不是全自动的冲锋手枪,这支手枪同样也是只停留在试验阶段,没能批量生产。

5.伯格曼冲锋手枪的尝试

德国的伯格曼手枪很适合改造成冲锋手枪。比如这支6号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3)

这是右侧面。

再看左侧面: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4)

这像不像小型的盒子炮?我看是有点像。不过这是半自动手枪。

伯格曼手枪是一个庞大的系列,有多种型号。华沙起义时,起义军将伯格曼M1910/21型手枪进行了改造,加长了枪管和弹匣,还增加了快慢机,就变成了冲锋手枪。

先来看一看伯格曼M1910/21型手枪的原型: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5)

这是其右侧面。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6)

这是其左侧面。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7)

这是经过改造后的冲锋手枪。

关于该冲锋手枪的性能参数未知。这个改变不是失败,因为它应用于战场了。但这是一支山寨的冲锋手枪,估计也就是战时某个小作坊的生产,并非正规出品。

6.托卡列夫冲锋手枪的尝试

1929年,苏联枪械大师托卡列夫,曾经研发出一款可以连发的冲锋手枪,名曰托卡列夫1929年型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8)

该枪全长310毫米,未装弹匣时重1668克,弹匣容量22发,口径7.62毫米,发射托卡列夫7.62X25毫米手枪弹。

这枪最终没能被军方采用。

托卡列夫不甘心,又于1930年对1929年型进行了改造: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19)

改造后的托卡列夫为1930型,全枪长缩短至300毫米,弹匣容量仍为22发。据说该型冲锋手枪有很不错的弹道,但仍然无法克服作为冲锋手枪射速过快(1000发/分)的毛病,最终军方还是没有采用。

二、西班牙人的动作

最先将全自动功能应用到手枪上并且批量生产的,是西班牙BH(Beiategui Hermanos)公司出品的一系列手枪。

该公司第一支冲锋手枪,是皇家I型手枪,大约是1926年出品。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0)

看上图,枪身的左侧,设置了快慢机,可以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长期以来,我们都将西班牙造的驳壳枪称作仿毛瑟手枪,严格来说是不对的。西班牙造的一系列驳壳枪,除后面将要说到的MM31外,只是外部轮廓仿的毛瑟,内部结构则大相径庭。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1)

这是保存于北京军事博物馆中的皇家I型手枪。

该枪枪管长达180毫米,弹仓容量10发。10发的弹容对于连发射击的冲锋手枪来说,有点少了。

不过很快,又有了20发弹容量的皇家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2)

这枪仍然是180毫米的枪管,固定弹仓供弹,和基型所不同的,是增大了弹仓容量达20发。

皇家冲锋手枪之后,BH公司很快又有了MM31冲锋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3)

MM31冲锋手枪最初的型号也是10发固定弹仓,不过很快就有了20发的版本。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4)

这是MM31冲锋手枪的又一个子型号,这就是20发固定弹仓的了。

后来,又有了可拆弹匣的MM31冲锋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5)

这是枪管长140毫米的插梭二十响快慢机。有点像德国造毛瑟712手枪,但这不是毛瑟手枪,这是西班牙MM31冲锋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6)

这是枪管长180毫米的插梭二十响快慢机,这是另一款的MM31冲锋手枪。

MM31手枪的子型号异常庞杂,到底有多少种,我也没搞清楚。

继MM31之后,同样是BH公司,又有MM34的出品。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7)

这是一支十分另类的手枪。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设计有连发射击时的减速装置,据说能将连发射击时的射速控制在每分钟350发以内。这当然是必须给予肯定的,因为作为冲锋手枪来说,连发射击时过高的射速,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只可惜大概是受西班牙内战的影响,该型手枪出品甚少,实际减速效果如何,亦不得而知了。

MM34型手枪也并非上图这一种,而是有多个变种。从供弹方式上说,有固定弹匣的,如图: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8)

也有可拆弹匣的: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29)

在手枪枪管上加工螺旋形散热装置,西班牙人脑洞够可以。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0)

这是保存于北京通州民兵武器展览馆中的一支MM34冲锋手枪,是抗日英雄杨靖远(注意:是杨靖远,不是杨靖宇)烈士的遗物。这是一支固定弹仓的二十响MM34冲锋手枪。

继BH公司之后,1927年或1928年,西班牙的温塞塔公司也加入进来,于是,与毛瑟手枪也很相像的商标名为阿斯特拉冲锋手枪问世,并大量涌入中国。

这里只说带有全自动功能的冲锋手枪,因而半自动的阿斯特拉手枪略去不说。

阿斯特拉手枪最先设置全自动功能的,是901型手枪。该枪是10发固定弹仓,装有快慢机,可以选择半自动和全自动发射。如图: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1)

与毛瑟冲锋手枪、皇家系列冲锋手枪不同的是,它的快慢机在枪身的右侧,而不是枪身的左侧,其单、连发标识亦不是N与R,而是“1”与“10”,当快慢机拨向“1”时为单发,拨向“10”时为连发。

大概同样是考虑10发的弹容量作为冲锋手枪来说太小,阿斯特拉902手枪应运而生。

阿斯特拉902型,只是在901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弹仓的供弹量,其他一如901型。该枪20发固定弹仓,枪管长至少有140和180毫米两种。快慢机的位置与形状和901型一样,也在枪身右侧,有“1”与“20”两个档位。如图: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2)

这款被俗称作“旁开门”的二十响连发手枪在中国很受欢迎。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警卫员黄生发回忆杨靖宇时,说杨的佩枪“有一支二十响旁开门的匣枪……这支手枪,杨靖宇最喜爱,梭子拿不下来。”这显然就是阿斯特拉902型。另据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警卫员回忆,马生前最喜爱的手枪中,也有一支“梭子拿不下来”的二十响手枪,这可能也是阿斯特拉902型。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3)

这是何冰主演的电视剧《敌后武工队》剧照。他手中的两支枪,即阿斯特拉902冲锋手枪。该剧和所有改编版本的《敌后武工队》一样,完全曲解了武工队的历史,胡编乱造。唯一可取之处,也就是这两支西班牙造的二十响了。

阿斯特拉902型之后,又有了梭子可以拿下来的903型手枪。该枪的供弹具改为可拆弹匣,同样有快慢机,快慢机的位置和形状与901、902型相同,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听说还有30发的弹匣,未见图。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4)

该枪的枪管长度比较特别,既不是140毫米,也不是180毫米,而是160毫米。因其位于枪身中部的弹匣仓外凸,国人根据形象俗称“西班牙大腰鼓”。这也是“大肚匣子”的一种。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5)

继903型冲锋手枪之后,又有904型的研发,但不成功,未能批量生产。之后,904F型冲锋手枪问世。该型手枪与903型外观比较像,枪管长也是160毫米,但有几处不同:一是与阿斯特拉家族其他手枪都是7.63毫米的口径不同,它是9毫米口径,但和毛瑟“大红九”使用的9X19毫米派式手枪弹又不同,它使用的是9X23毫米拉戈手枪弹。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6)

二是它的快慢机档位,不是像902、903型那样分作1与20,而是分作N与AM,当拨向N时为单发,拨向AM时为减速的连发。

三是也和BH公司的MM34型一样,在握把处安装有减速装置,可以选择连发射击的射速。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7)

阿斯特拉904F型冲锋手枪之后,还有904E型,但也只是停留在试制阶段,没能量产。

三、德国人的紧追

冲锋手枪最著名的,也是国人最喜爱的,当属德国造二十响大肚匣子。但有点讽刺的是,最先开发出驳壳枪的德国,却是在西班牙人研发了具有连发功能的驳壳枪后,才又奋起直追的。

毛瑟手枪一直到1931年以前,虽然有过多次改进,又衍生出多个型号,但全都是半自动的。德国人从没想到过给毛瑟手枪开发全自动的功能,因为手枪全自动射击,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很不科学的用法。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8)

这是一战时为堑壕战设计的毛瑟手枪的变体M1917卡宾枪。你别看那么长的弹匣(40发弹容量),可它仍然是半自动的。德国佬的固执在手枪的连发问题上也算是一个很到位的体现了。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西班牙专门瞄准中国市场生产的驳壳枪上,却增加了连发功能,更令讲规矩的德国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连发射击被中国人接受了。眼看西班牙人这样抢生意,德国佬坐不住了,于是奋起直追,很快,在M1930毛瑟手枪的基础上,具有连发功能的毛瑟冲锋手枪便被开发出来。这一年是1931年,比西班牙造冲锋手枪晚了那么几年。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39)

该枪并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试制出品。试制型冲锋手枪枪管长132毫米,用10发和20发可拆弹匣供弹,快慢机置于枪身的左侧,为片状,拨向“N”时,为半自动射击,拨向“R”时,为全自动射击。

试制型冲锋手枪产量不大,仅3500支,但仍然进入到了中国,长征时的罗瑞卿就曾使用一支这样的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0)

上面这支枪是M30冲锋手枪的另类,与后来常见的不一样,不知是不是战后某些人的恶搞。如果真是当年的生产,说明二十四响的大肚匣子从那时起就有了萌芽。

该型冲锋手枪经少量投产试用,毛瑟厂根据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几处完善和改进,便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M712型冲锋手枪。这一年是1932年,因而该枪又被称作1932年型手枪。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1)

M712型冲锋手枪与其先期试制品从外观上看有几点不同,主要的:一是枪管长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机的形状由原来的片状改为桃型。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2)

该型毛瑟手枪的弹匣容量主要有10发、20发两种,极少数有15发和24发的,可选择装配。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3)

这是老电影《独立大队》中庞学勤饰演的土匪老三使用的驳壳枪,它既不是十响的,也不是二十响的,而是极其少见的十五响的。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4)

由刘威、李幼斌等主演的电影《飞虎队》中,几乎所有出场的驳壳枪,都是二十四响的。

可能因为作为手枪来说,其20发的弹容量足够大,所谓“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国,M712型手枪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称。当然这“大肚匣子”也并不仅仅指德国造M712型,西班牙造M903型同样也称作“大肚匣子”。

关于这支枪,笔者已经多次讲到,不多说了。

老式冲锋手枪(冲锋手枪早期的研发及演变)(45)

进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俄罗斯的斯捷奇金APS、奥地利的格洛克18、意大利的伯莱塔93R、德国的VP70、捷克的CZ75、中国的80式等一大波冲锋手枪接连问世,冲锋手枪由二战前驳壳枪的一枝独秀改变为多型号的百花齐放。但型号多则多矣,要论实际应用,都极惨淡,连驳壳枪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也不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