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的来历是民间故事吗(读俗世奇人后才明白原来)
去天津玩的人,不尝尝“狗不理”的包子,都不好意思说去过天津。就像去北京玩的人,不去天安门转转,那算白来了。
可您知道“狗不理”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在《俗世奇人》贰里,冯骥才可是给我们说明白了。
《狗不理》
运河边上有卖包子的老高。
老高有个儿子,大名没人知道,有个贱名,狗子。
狗子子承父业也卖起了包子。
儿子比老子聪明啊,在包子的馅子里做了改良。吃起来是喷香流油。
包子做得好,名声在外,吃的人就多了。人一多,就忙不过来了。
可是狗子又不愿别人学去他的本事。
于是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碗,让买包子把钱搁在碗里。
狗子见钱就往碗里盛包子,一句话也没。于是招来闲话,狗子发达了,不理人啦。
别的包子铺恨他,干脆骂他“狗不理”。结果骂名变美名,传遍天津卫。
袁世凯在天津吃完“狗不理”的包子,啧啧称赞。
回去后,带给慈禧太后一笼包子,慈禧吃了也是大赞。
由此,“狗不理”包子的美名,像春风一样,传遍华夏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果老》
这篇小说也是蛮有意思的。对干生意有启发,类似于饥饿营销。话说纨绔子弟索七是个爱收藏古玩的主。
一日在古玩店看见八仙过海的其中六仙彩瓷儿。
喜欢的爱不释手,可惜少两仙。古玩店老板看出索七的心思,便宜卖给了索七。
结果索七在两个月后,又在店里看到一仙。
那咋办,买吧,不买难受啊。于是花高价又买一仙。
也是巧了,几天后,在街上又看见一仙彩瓷儿,就是剩下的最后一仙“张果老”。
好说歹说,花了更高的价格购入。
回到家后,索七才恍然大悟,他钻进了别人设计好的圈套里啦。
你说这像不像咱们买手机。手机商一代一代给咱们开发。
下一代总是比上一代增加一点功能。
一次又一次地让你掏腰包,还一次比一次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