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

1999年上映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一直以来在华语电影的影坛都有着相当崇高的地位和话语权。

至今为止,许多电影学院依然习惯使用这部电影为教材使用,而这部电影在色彩与镜头上的艺术语言,也使得这部作品在过了20年后依然在华语电影影坛占据着一席之地,作为代表作,这部电影属于张艺谋的早期作品,也是演员章子怡最著名的作品。

影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为视角,介绍了他父亲的死,回忆了他的父母认识并相爱的过程。整部电影以村子前面的一路为线索,将整个故事的情节和艺术深刻的串联在一起。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1)

影片的叙事并不复杂,但却深刻感人,尤其是在声音和绘画的运用、节奏的控制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其中表达出来的导演张艺谋本身对于艺术语言的深刻理解,是至今为止华语影坛无法超越的。整个影片的故事和基调都比较平淡,但是值得观察的却并不仅仅是这部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平淡”感,甚至于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正是在平淡中寻找真实的理念,因此作为华语电影的常青树,这部电影至今还被认为是张艺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一、色彩理解和镜头运用

首先,在欣赏整部影片时,观众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创作者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美术的合理运用,因为色彩的运用使得作品从头到尾贯穿于艺术之中,极具魅力。不难看出,色彩的运用巧妙地将情节划分为记忆和现实两部分。采用彩色和黑白图像的组合分别呈现给观众。

一方面,导演张艺谋将黑白两种角色进行对比,让观众了解剧情,区分过去和现在。另一方面,通过颜色的对比图片,强烈的突出了这部电影作品本身带有的色彩美感,反映出导演的专业知识,以及在这种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支持下所创造的诗意的浪漫故事,这样观众可以从视觉上感觉的影响,实现思维同时共振。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2)

众所周知,评断作品本身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就是这部作品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共情能力,在这一点上,由于《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回忆性的电影作品,在故事情节的表达上略微处于劣势状态,另外一方面,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所反映的时代略微不同于现在的时代,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我的父亲母亲》是在表达共情能力上有着巨大的风险的。

但是不得不说导演张艺谋的老谋深算也正是在此,为了将现实与回忆糅合,张艺谋精准的运用了电影色彩美学的手法去试图完成这次跨越电影领域的创作。

在影片的记忆部分,采用了彩色的画面来突出父母这一代的幸福和美好的感情。与此同时,乡村风景舒适的自然、自由、质朴不断被展现,让记忆内容更加温暖、宁静。

与此同时,温馨的画面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享受,也给之前写实场景中的悲伤氛围带来了一定的舒适感。在后面的几集里,有很多暖色,比如红色和黄色。

而红色黄色在电影美学乃至美术基础上被笼统地分为暖色调的行列,比之令人感到冷静的冷色调,暖色调带给观众予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就是温暖和幸福观感。

而张艺谋也非常精准的将这些暖色调的元素出色的运用到了整个电影的体系中,以达到一种回忆与现实到达平衡点的状态。

在整部电影中,暖色调的占比率是非常大的,随着镜头的移动,画面中出现了很多红色的物体,比如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夹,红色的棉袄等等。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3)

这样暖色物品的出现,衬托了节日和欢乐,象征着爱情和幸福。外部色彩也是如此。少女招娣在田野里欢快地奔跑着,也展现出许多暖色的风景。

观众可以看到黄色的小草、金色的阳光等颜色的出现,这不仅表现了母亲的满足和幸福,也给予观众在观影上强烈的幸福观感,这也就是张艺谋自己作为导演本身对于色彩的精准运用和他多年以来丰富的导演经验赋予这部电影作品的额外加成。

也正是这种由暖色调带来的喜悦与满足,使得相机语言下的田野和路边的花草显得更加炽热和生动,象征着稳定的幸福和生命的美好开端。

张艺谋对于电影颜色的精准运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部电影作品上,黑白图像的饱和度较低的电影描述的故事主要是影片中本身具有悲剧性质的桥段。

在这个桥段上,张艺谋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冷色调的,而在相应的具有温情的电影时刻,他运用的颜色就比较倾向于暖色调,并且借此来完成整个电影情绪的过过渡。

五颜六色的彩色照片,反映出一种浪漫的感觉和幸福,并通过高对比度的颜色,以时间和空间的性质区分的电影,并给感情色彩,其实不难看出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和对红色的热爱非常出色。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4)

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我的父亲母亲》,只要认真地观察过这些出自于张艺谋之手的比较优秀的电影作品,不难看出张艺谋本身具有的一种对于红色特殊的迷恋。

母亲招娣身上的红色棉袄、红领巾在画面中极为夺目。而这些红色元素的出现无疑也给整个影片提供了相对的幸福观感,使得电影本身与那些大喜大悲的市面上的电影完整地区别开来,色彩对于观众的直接作用是拉升了这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直接观感,整部电影的质感在色彩的运用上得到了完美的提升。

二、电影镜头的娴熟运用

影片中经常结合父亲和母亲的面部特征,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他们的非语言交流,描述了父亲和母亲相遇、认识对方、相爱的整个过程。场景中两人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很多的结局摄影图片和长焦镜头是用来延长时间,为了创造一种超然的氛围。也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共情能力。

此外,还运用了短镜头蒙太奇来体现紧张的节奏。例如,在镜头(45 ')中,张艺谋连续使用了21个短镜头,没有音乐和对话,这些都是固定的。

招娣进入画面,从右侧向左走。最后,镜头落在了《老远先生》的全景上,画面外传来了招娣的叫声。这组镜头巧妙地解释了空间,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5)

影片中有许多经常使用的固定场景,如村口道路的全景,母亲在门框中编织的背影,学校大楼的远景等等,这些场景背后都有深刻的寓意

如村路,不仅是线索,这也集中反映了爸爸妈妈的爱,这条路作为线索贯穿了整部电影,这部电影从路上,路边也,结束的时候招娣跑在路上,穿着红棉袄,镜头以及整个作品的色调,都是非常值得揣摩的地方。

当然,整部电影值得揣摩的地方并不仅仅只有此处,就像舞台剧和话剧的呈现方式经常要借助演员灵活生动、层次丰富的肢体语言一样,电影对于作品呈现的方式,多展现在电影的镜头中

电影镜头可谓是会说话的,它以专业的方式给予观众们以或多或少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感则是整个电影最后呈现结局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我的父亲母亲》可谓是给后辈电影呈现了一种教科书的教学,整部影片之中,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这样娴熟的画面处理技巧毫无疑问给予了观众最好的观影体验。

因此,很多人认为,《我的父亲母亲》已经是张艺谋导演在华语电影美学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次创作,的确,单单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讲,在同时代同类型大多数以剧情和电影戏剧化处理取胜的时代,这部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6)

而且此时的张艺谋还只不过是初出茅庐的小子,《我的父亲母亲》这样出色的电影就已经足够成为他进军更深处的华语电影市场的资本和资源,他的导演手法和风格也逐渐在这部极其优秀的电影作品中展现出来,在平淡的剧情下,反而隐藏着张艺谋导演深厚的导演功力,这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三、电影主旨:平淡中感受真我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想要表达出来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爱情理想主义的最大体现。

在影片中,张艺谋通过平淡的真实打破了大部分人对爱情的刻板印象——爱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否需要通过金钱来堆砌,时间来判断?谁都无法确定,但是始终可以确定的是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通过物质的丰裕去达到精神上丰裕的一种理想状态的,因为从始至终,精神爱情和物质爱情都属于一种因果关系。

纯粹的感情是可以抛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到达一个比较中和的状态,这种状态即是张艺谋在自己电影中想要表达的真我。

年轻的章子怡是干净的,在招娣的选角上,没有人能够在比她更加合适不过了,招娣这个角色本身的个性是很具有男人的性格的,她坚定勇敢、再加上朴实干净,是父母爱情中最美好的象征。

这样的感情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所影响,或者换句话来说,这样的感情本身就是慢节奏的一种象征,在最淳朴的农村,拥有最实质纯粹的爱情,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回忆,更是一代人的警醒。

没有人说过爱情非要轰轰烈烈才是真爱,有时候,爱情并不需要通过情节夸张的小说电影作品中描述的那些生死离别的场景来表现爱情的坚定,有时候,回归真爱本身,爱情不过是彼此的相守相知。

在整部电影温暖的基调中,母亲织布的场景前后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年轻,一次是年老。年轻的时候,母亲为村小学织布,一针一线中尽是温暖和温情,在这里,张艺谋给予了母亲一个特写:太阳光从背后打来,照耀在母亲的身上,年轻的女人身上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光一般显得动人又美丽。

父母离去追忆青春(车水马龙间丢失的究竟是谁的青春)(7)

年老时的招娣有着花白的头发和已经弯曲的脊背,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招娣这个角色本身就具有悲凉的意义。

毫无疑问,张艺谋一定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导演,在他的创作下,整部电影变得温情平淡中却又不失温馨的,而在大部分人眼中的爱情理念并没有这么的治愈。

但是张艺谋的爱情理念依然符合着整个时代的主题,这也是他能够给予这部电影灵魂的原因。相比起来其他的爱情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并不是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最出色的,但是美学能力和感染力却是相当超群的。

在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里,张艺谋没有使用什么特殊的、复杂的手法,而是将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以平铺直叙的方法直接而热烈的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不论是镜头的运用还是故事的基调,都是简单到极致的朴实无华。

也正是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拥有这样独特基调,才使得它超脱于市面上的大部分电影,从而深刻的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

观众对于爱情的感动,电影色彩和镜头的享受,都为这部电影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基础,爱情本来就是搭伙过日子,轰轰烈烈反而不一定是真,细水长流的爱情虽然少了一些惊奇与刺激,但是却是人们心中最理想的爱情,而真正理想的爱情也不过如此。张艺谋在电影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理念是具有宏观意境和多重意义上的爱情,也是最纯粹最朴实的爱情,在平凡中找到真我,反而才是还原了爱情的感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