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1)

东汉洛阳的皇宫有南宫和北宫。西汉初年,洛阳就有了南宫。汉高祖刘邦在洛阳期间,就住在洛阳的南宫。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十月癸丑日进入洛阳城,住进了南宫却非殿。建武十三年(38年),光武帝在消灭群雄之后的次年,下令修建了南宫的平城门。第二年又修建了南宫前殿。到了汉明帝时开始了北宫的修建,先是在永平二年(59年)十一月修建了北宫的朱雀门。永平三年,汉明帝又下令全面修建了北宫。他们父子的修建,应该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修缮,而不是新建。蔡质《汉典职仪》记载,两宫相距七里,当时还专门修建了连接两宫的复道。复道有点类似今日的廊桥,在复道上还修有窗户。

洛阳南北两宫的遗址,尚没有被全面发掘,所以关于它们的考古材料并不是很多。据王仲荦(luò)先生调查,南宫应该“在洛阳南部,中东门大街之南,耗门——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有一片范围广大的长方形的区域,应该便是南宫的所在”。据专业人士测量,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1300米。而北宫在洛阳的北部,应该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它的位置在南宫之北,而略为偏西”,其范围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2)

由于没有经过全面的考古发掘,而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宫墙的形制,所以对于宫墙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只是知道在宫墙周围种有各种树木,朝廷还曾专门下令,官员入宫上朝的时候不允许将马栓在宫墙外面,防止破坏树木。在宫门处还有阙,由于没有经过发掘,东汉洛阳宫门阙的形制也并不清楚。宫阙一般用来张挂诏书或者法令。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去世,有人在皇宫朱雀门阙上写道:“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后汉书》第2525页)汉灵帝大怒,要求彻底调查,结果查了一个多月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见于文献记载,洛阳的南北两宫一共有七座宫门。每个宫门设一个千石级别的司马来负责守卫,每座宫门吏员、卫士数量并不完全一致。南宫有四座门,南门正对着洛阳城的平城门,也被叫作平城门。平城门由南屯司马负责,吏员九人,卫士一百零二人。东宫门由苍龙司马负责,员吏六人,卫士四十人。北宫门叫玄武门,由玄武司马负责,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班固就曾出任玄武司马。北屯司马负责北门,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北宫有三座城门,朱爵(同“雀”)司马负责南掖门,员吏四人,卫士百二十四人。东明司马负责东门,员吏十三人,卫士百八十人。朔平司马负责北门,员吏五人,卫士百一十七人。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3)

所有这些司马和其下属,都统属于卫尉,主要职责就是守卫宫禁,限制出入。东汉时期规定,凡是经常出入皇宫的人,都在宫门事先登记,派发有南宫或北宫字样的铁印文符,出入之际都要查看印符与登记的情况是否相符。如果是临时有事情出入宫廷,则需要他本人所属的长官密封一个通行证,上面写着这个人的姓名和官位。出入的时候,卫士们盘查所封的通行证,让入宫者的仆人报出其官职姓名。

由于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只能从文献之中对南北两宫进行大致的了解。根据元《河南志》记载,南宫的主体宫殿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司马门、端门、却非门、却非殿、章华门、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中轴线东西侧各有两排对称的宫殿建筑。西侧两排自南而北依次排列。东排为鸿德门、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门、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西排为云台殿、显亲殿、含章殿、杨安殿、云台、兰台、阿阁、长秋宫、西宫。东侧两排,西排为金马殿、铜马殿、敬法殿、章德殿、乐成门、乐成殿、温德殿和东宫;东排为侍中庐、清凉殿、凤凰殿、黄龙殿、寿安殿、竹殿、承风殿和东观。另外,清代学者惠栋考证南宫的宫殿还有:九龙殿、广德殿、安福殿、和欢殿、翔平殿。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4)

南宫之内还有一些负责各种皇宫专门事务的机构,见于记载的有丙署。《续汉志》记载,丙署有七名佩戴黄绶的丙署长,级别是四百石,主中宫别处。还有侍中寺、中黄门寺、画室署。处理朝廷日常政务的尚书省也设在南宫之中。在南宫还有一些文化机构。为了教育外戚贵族子弟,汉明帝在南宫之内办起了贵族学校。皇家藏书机构东观也在南宫之内。这些宫殿和官署之间也有围墙分隔,宫内连接各宫殿和官署的门被称为闼,见于记载的有承善闼。也有直接称之为门的,如白虎威兴门、九龙门。南端门也应该在南宫。宫殿还修有被称为“罘罳”(fúsī)的连阙曲阁。

南宫是东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各种重大活动往往在南宫举行。比如光武帝就是在南宫宣德殿首次接见了隗嚣的使者马援,使马援一见倾心,决定效忠于他。汉安帝去世后的政变中,宦官们把济阴王刘保从北宫接出来以后,前往南宫召集百官,阎太后在北宫之中也无能为力了。除了汉桓帝以外,其余的皇帝都寿终正寝于南宫之中。东汉中期以后,北宫的地位有所上升。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来到京师后就住在嘉德殿内,宫号为永乐宫,专门有宦官担任永乐太仆来服侍她。汉灵帝时窦太后曾被幽禁在南宫的云台。汉灵帝末年曾大规模修建南宫。汉灵帝去世后,宦官与外戚大规模火并,南宫再度被焚毁。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5)

永平十五年(72年),汉明帝曾经下令让外戚马严留在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一同编辑《建武注记》。汉明帝时班固曾担任兰台令史,在东观编撰史书。而东观在南宫,由此推测,仁寿闼也应该在南宫。

根据元《河南志》的记载,北宫之中,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温饬殿、安福殿、和欢殿、德阳门、德阳殿、宣明殿、朔平署、平洪殿。中轴线西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崇德殿、崇政殿、永乐宫。崇德殿南有两门,东为金商门、西为神虎门。两门南面有两观,东为增喜观,西为白虎观。中轴线东有两排建筑,自南而北分别依次是:西为天禄殿、章台殿、含德殿、寿安殿、章德殿,东为永宁殿、迎春殿、延休殿、安昌殿、景福殿和永安宫。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6)

根据惠栋的考证,北宫的宫殿还有章德前殿、温明殿、迎春殿、章台下殿、掖庭。另外根据《洛阳记》记载,“太极殿西有金商门也”。金商门在北宫,如此则太极殿也应该在北宫。

北宫中的宫殿最重要的就是德阳殿,很多重要的活动都在德阳殿举行。在汉明帝修建北宫的时候,尚书锺离意曾经劝谏,汉明帝下令停止工程。后来北宫德阳殿修成后,大会群臣。在仪式上,汉明帝突然想到了已经外放任职的锺离意,说道:“如果锺离意还在的话,大概这个德阳殿是修不成的。”汉明帝曾经在章台下殿为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举行冠礼。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7)

北宫中也有一些官署。位于东掖庭的永巷署,负责管理宫中的婢女,永巷令由宦官担任,级别是六百石。蚕室是对宦官进行阉割的地方。还有朔平署、九子坊。白虎观也在北宫。

北宫之中的门,德阳门附近有崇贤门,德阳殿附近有左掖门,西边有广义门。另外,北宫还有盛馔门。建宁元年(168年)宦官发动政变,陈蕃听到消息,带领七十多人冲进承明门。文献并没有说明承明门在哪里。但是当时窦太后和汉灵帝都在北宫,所以承明门也应该在北宫之中。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8)

魏晋时期的洛阳城

文献中还有一些宫殿,没有明确说明在南宫还是北宫。汉和帝曾在承光宫改殡自己的生母梁贵人。汉灵帝时曾任命刘宽为太中大夫,让他侍讲华光殿。李贤《后汉书注》引《洛阳宫殿簿》的记载:“华光殿,在华林园内。”(《后汉书》第887页)但是,华林园在哪里,却没有记录。司空张奋第一次觐见汉明帝在宣平殿,但宣平殿的位置并不清楚。汉顺帝也曾让名臣种暠(chónghào)到承光宫中监护太子,至于承光宫是一处独立的宫,还是南宫或北宫中的某一座殿,文献没有记载。

也有一些宫门,无法考证其具体位置,如盛德门、南止车门、虎贲掖门、鸿都门、盛化门等。

南北两宫之外,洛阳城中还有一些其他宫殿。在北宫的东北有永安宫,周回六百九十八丈,其中修建有园林。还专门设一名三百石级别的永安丞来管理,永安宫丞由宦官担任。汉献帝即位后,董卓曾把何太后幽禁在永安宫中。

比较东汉洛阳城和西汉洛阳城区别 洛阳都城史话东汉卷之33(9)

《二京赋》的作者张衡

在北宫之西有濯龙园。汉章帝时,马太后曾在濯龙园中设置织室,亲自前去观看养蚕,作为娱乐。濯龙园规模非常之大,张衡《东京赋》中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第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到汉桓帝的时候,曾经再度大规模修缮濯龙园,他还在园中祭祀老子和佛陀。在洛阳城的西南角,还有直里,也是一处皇家宫苑。濯龙园和直里各设置四百石级别的濯龙监和直里监来负责管理。

汉章帝时,太子刘庆受到谗言诬陷,被安置在承禄观居住,不久后被废为清河王。承禄观应该是一处独立的宫殿,其位置暂无可考。

汉代的皇宫是砖木结构,容易失火,而且往往火烧连营,损失惨重。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南宫失火,从云台的屋椽头开始烧起,陆续蔓延到其他宫殿,一直烧了半个月才熄灭,南宫几乎被焚为灰烬。包括处理朝廷日常政务的尚书省,保管皇帝印玺的符节令署,保管政府档案和藏书的兰台,都被付之一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