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

难得的影像,诗意和美或许残酷,但可以成为让更多人去了解现状的窗户。

2018年的东京电影节上,青年导演王丽娜拍摄的民族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斩获了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位维吾尔族儿童的故事,用纪录片的手法纪录了他们之间纯真的友情,并展现出了新疆浓郁的地域风貌特征。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

2019年柏林《少年的你》和《过春天》都参加了柏林新生代,但《第一次的离别》在14岁以下新生代组里得奖,前面两部参加14岁以上却没有拿到,说明评审团的口味还是很偏向《第一次的离别》。这部电影是脱胎于纪录片的剧情片,由素人演员完美融入。影评人于念慈所说:“就像从泥土里冒出的土豆一样,淳朴、健康,还带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罕见的维语电影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2)

在百科中显示:维吾尔语(维吾尔文: ,拉丁转写Uyghur tili),维吾尔族的语言,简称维语(Uyghur),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

维吾尔语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口约1300万(这是2015年中国境内人口),此外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乌克兰、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境内也有使用此语言的人。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3)

在国内除了方言,大家很少接触维语,绝大多数人就像是听天书一样,新疆本土儿童电影是中国儿童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其定义为:以新疆文化为背景,以新疆各民族儿童为主要表达对象,反映新疆儿童在多民族区域、多元文化环境中生活、学习、成长的电影类型。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妈妈,他的朋友,还有他的小羊呀。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4)

影片中有两条线索,两个小主人公,小男孩艾萨小小年纪就承担着照顾病重妈妈的责任,妈妈的发疯大叫,情绪失控,还时不时出走,都让小男孩艾萨的童年过的很艰难。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5)

同样的,另一个小女孩,也就是艾萨的朋友凯丽,会常常陪伴艾萨,俗话说,相遇是离别的开始,两人认识的时候,就注定了会离别,凯丽的母亲很有见识,她说服丈夫把凯丽送到城里的学校去上汉语班,刚好凯丽的父亲也赚到了足够的钱,一家人便搬到城里去生活了。家庭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

当凯丽一家搬走时,艾萨和她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第一次离别。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6)

艾萨和凯丽一起玩耍、一起喂养小羊羔、一起经历人生的第一次离别。凯丽在离去前问母亲:“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母亲的回答是:“不行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离别,没有人是不分别的。”

从家里的老人不愿意儿子离开小村庄去城里生活,到小女孩的父母争取孩子去城里学习的机会,再到最后小女孩离开了村庄去城里上学,这是一代人思想的转变,也是和过去观念的离别。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7)

离别,强迫人成长,教会人坚强,但也会让人孤独。

与亲人离别,与朋友离别,与宠物离别,而这一切,又都是一代人和家乡的离别。

那唯一留下来的就是——胡杨林。

一部感受大美新疆的儿童电影——关于胡杨林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8)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影视电影纷纷去往新疆取景拍摄,比如:《卧虎藏龙》、《飞驰人生》、《无人区》等,都向观众展示了壮美新疆,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飞驰人生》中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无人区》中的哈密、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地的戈壁沙漠、《天地英雄》中的喀纳斯景区、还有《卧虎藏龙》里的乌尔禾魔鬼城景区。

在影片《第一次的离别》里,我们可以欣赏到难得一见的西域美景:连绵不绝的沙漠、冬日里银装素裹的村庄、还有成片成片的胡杨林!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9)

电影取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原始胡杨林:新疆号称“胡杨之乡”,其南部地区沙雅县境内新发现的一片面积近两百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可谓世界之最。

新疆导演王丽娜很好的展现了自己家乡的壮美。

这部影片作为她的长片处女作,可以说是她对故乡新疆沙雅的一次献礼。

人人都有的——家乡情结

电影是导演根据自己童年的记忆有感而发,王丽娜从小在新疆长大,一直很想回家乡做一部纪录片,纪录孩子们的成长史,经过了一年多的纪录片调研和拍摄,整理出60万字,呈现出了这部《第一次的离别》,用导演的话说,新疆沙雅决定了她电影的源头。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0)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两个绿洲,一个尼雅,一个沙雅。尼雅是经纶古国,已被沙漠掩埋。所谓‘沙雅’也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在王丽娜的描述里,沙雅是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那里是四大文明(汉文化、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的罗马文化)的汇聚地,有着它独特复杂的生态。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1)

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曾在其著述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写到: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假如谁找到了历史老人遗留在塔克拉玛干的这把金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就打开了。阿诺德·汤因比也曾说:“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

而王丽娜说:自己有幸生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塔里木盆地的新疆沙雅,它决定了我电影的源头。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2)

在独特的维族语境下讲述关于家乡关于民族关于儿童的生活故事,影片所呈现出的成长困境在中国是最普遍的,也是最真实的,就像电影中的爸爸说,“无数个夜晚,我仰望着星空,我在想我的老婆怎么办。”这样的语言就是生活的真挚和诗意吧,包括故事本身也是。

那个扮演艾萨的孩子,就叫艾萨,电影中的故事也大多就是他的故事。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3)

电影完成之后频频获奖,小演员们却浑然不知,到现在都还不清楚自己拍了部电影。不论是孩子还是片中的老人,都是跟随王丽娜讲述的故事完成的表演。王丽娜的片场最大程度的隐藏了工作人员,自己一边做导演一边充当翻译,和村民聊天、沟通,把片中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相交的故事,两个真实的家庭出演,而虚构的成分,也是源于对他们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戏剧性进行的创造。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4)

电影最重要的母题,莫过于“童年”和“乡愁”。

沙雅就是王丽娜的故乡,成年后再次返回故乡,她才觉得诗意和美是它的内核,对导演来说自己看世界的态度就是自己拍电影的方法,而王丽娜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法看世界。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5)

王丽娜表示,自己的第二部电影还会选择在家乡新疆拍摄。

结语

看完这部电影,了解到了维族的日常生活,知道了原来学习汉语要用很大声喊出来,数学要费劲地掰着指头数,但是小羊可以随心所欲的放。这是一部优雅且高级的影片,尽管这两个词和电影本身的内容毫无关联,说它是儿童电影,却是一部特殊的儿童电影,因为里面关于现实关于国情的话题过于真实,过于讽刺。

电影维语版全集(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儿童视角下)(16)

从生命的降生开始,我们便要开始学会离别……

观看这部影片像一首很长很美的诗,不自觉泪目。

文原创,图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