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

慎入,全文11000字!!!

他是唐代的最佳代言人;

他是唐诗的第一张名片;

他是“盛唐气象”第一男高音;

他是谪仙人、文曲星下凡;

他是李白。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1)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超级大诗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没有之一,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共同组成唐代诗人中的双子星座。

我们说过,按照惯例,诗人的名字都是很有来历的,尤其是像李居士这样的大诗人。

据说,李白在周岁抓周时,面对众多的物件,他只抓了一本《诗经》。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孺子可教啊!不像我们如宝似玉的那位,抓周抓什么不好,偏偏抓了一把女人用的胭脂钗环不放,难怪政老爹会生气。

看到小儿抓了《诗经》,可把他的父亲给乐坏了,想自己的宝贝儿子这还得了,将来肯定能成为有名的诗人。此后,他便成天想着要给儿子取个好名字,免得让后人耻笑自己没学问。所以说李白他爹真乃神人也,都算准了以后儿子会名垂千古,虽然这时的李白还在吃奶。

于是他想啊想,一直想到小李白都可以打酱油了——这年李白七岁。

这年春天,老李先生面对满目的春光,忆往昔,叹今朝,心情此起彼伏,于是乎他想写首诗,便唤来了妻儿,捻着胡须说:

我来写一首春日绝句,但只写两句,剩下的你们母子一人一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开。

李白的母亲憋了半天终于憋出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

现在该轮到小李白了,只见他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就来:李花怒放一树白。

真是个天才!

他父亲一听,连忙拍手叫好,想儿子果然是块写诗的料。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他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开头不就是咱家的姓吗?而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大妙,亏这小子想得出来,真把个李花圣洁如雪的样子给形容出了。他便给儿子取名叫“李白”。

故事讲完了,真假难辨。不过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故事十有八九是瞎扯的,为了凸显大诗人名字的非凡性,后世的人们杜撰杜撰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唐才子传》说:“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说是李白母亲有一次做梦,梦见了长庚星,接着小李白就出生了,因而就以这个给李白取名字。长庚星,也就是太白星,所以李白字太白。

这个说法也比较扯淡。但贺知章赞李白为“谪仙人”,加上李白本身又爱修道,说不定我们的大诗人还真是那个太白金星下凡的。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2)

江油市

至于李白的出生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生于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是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后一种说法乃是郭沫若先生考证出来的,见于他的大作《李白与杜甫》。

郭先生真是太残忍了,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才出了这么一个李白。而根据您的推断,竟说他不是在中国出生的,而是在那个遥远的中亚地区,碎叶城,即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当时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直到李白五岁时,其父李客才举家迁到四川江油。这教李白的粉丝们如何受得了。

关于这一点,李白自己说了,我本是陇西成纪人,乃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陇西成纪,即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而李唐王朝早已将李暠奉为先祖,这么一说,李白也算皇室宗亲了,只可惜官方并没有承认,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李白所说是否正确,当然,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李白是在吹牛,要知道,李白先生得了一种不吹牛会死的病。

那么李白的粉丝们是如何开始认识这位偶像的呢?

曾几何时,当笔者还是个小孩时,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就有那篇《静夜思》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外,还有一个很雷人的故事:

说是有一天,小李白由于贪玩,不爱上学,便趁老师不在,翻墙溜出来玩了。他来到一个小河边,竟莫名其妙地看见了一个老婆婆,而这个老婆婆呢,莫名其妙地在那里磨一根很粗的铁棒子。小李白就问她,她又莫名其妙地说要把它磨成绣花针。小李白顿感不可思议,那个老婆婆便说出了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她的话把小李白哄得一愣一愣的,于是乎,小李白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从此以后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股,云云。

这则故事见载于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其扯淡程度跟中国国足勇夺世界杯冠军有的一拼,但却历来被用于家长忽悠孩子,当然也只能忽悠忽悠孩子了。

这是我们对于李白的最初印象,可以说是模糊不清。那么李白的形象究竟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他的颜值。

在唐代,李白算是巨星级人物,死忠粉诸多,其中一位名叫魏颢的粉丝为我们描绘了李白的长相,他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眼睛炯炯有神气,张口便状如饿虎,有时腰间束带,便是丰神飘逸。什么叫气质,这就叫气质。

李白自己在《与韩荆州书》中则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笔者推测,应该就是一米七左右的身高,但却胸怀大志,非你我凡夫俗子可比。此外,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观其貌,曾说“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综上看来,李白个子虽不高,但仪表堂堂,气质独特,胸中大有丘壑,外在则有神韵。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不是小鲜肉,也不是暖男,美男估计都悬,说颜值,那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在古时,胡子才是帅哥的第一特征,而李白就长有一束飘逸的胡须。络腮胡子除外,那是土匪特征。

说到性格,李白那就比较鲜明了,简单说来就两个字:狂傲,也就是狂得要命,还经常喜欢冒泡,时不时还吹吹牛。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李狂士的光辉岁月: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出川,经夔门,出三峡,开始漫游天下,到处结交名士,推销自己,写了一堆的自荐信,写得都极具个性,比如《上安州裴长史书》,只见其在最后写道: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不错,我李白是来求您的,但您若是在我面前摆臭架子,作威作福,就不要怪我拂袖而西去了,天下之大,王公大臣之多,何处不可以弹长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是在求人么?笔者怎么觉得是在威胁别人呢?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玉真公主及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第一次走上了仕途,唐玄宗令他供奉翰林。

真是不容易啊!混得大半辈子了,终于混出来一点名堂。这一年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自己的两个儿女都能打酱油了。

当时这哥们正闲居在南陵,一接到朝廷的征召文书,那个高兴的,估计当时笑得嘴都合不拢,连自己姓什么都给忘了。从开元十三年到天宝元年,整整在外漂泊十七年,十七年啊,现在皇帝终于召见我了。李白仰天长啸,想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当即就冒泡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因此来到长安,做他的翰林待诏。就在这期间,他干了几件令他十分为之骄傲与自豪的事情,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动不动就拿这些事情跟隔壁的大妈吹牛,说想当年我李白如何云云,具体来说,就是“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类的。隔壁的大妈还不信,李白很郁闷,又找隔壁的大叔吹牛去了。

其实,李白还真没有吹牛,这些事他还真干得出来。不就酒喝多了吐在了龙巾上嘛,他要不给咱龙巾咱当时就敢吐在金銮殿上;不就让皇帝亲自为我调羹嘛!那是他愿意,谁让咱老李诗写得好呢!不就让那个贵妃给咱捧个砚台嘛!管她什么杨贵妃李贵妃的,别人想捧咱还不让她捧呢;不就让那个高力士给咱拖个靴子嘛!一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咱还嫌弃他呢,能为咱老李脱靴子那是他的福分。

可结果呢?李狂士看别人不顺眼,别人看他那就更不顺眼了。人家高力士早就看他不爽了,咱老高虽然身体不怎么健全,但好歹也是个宫里的总管,要我给他脱靴子,我高总管从来就没有丢过那样的人。他李白算老几,一个酒鬼,不就会写几首破诗嘛!

终于,这个不长胡子的家伙,就在杨贵妃面前阴阳怪气地说:“娘娘啊,您是不知道,那个李白对您可是大不敬啊!”一边说一边还翘起个兰花指——没办法,这是职业特征。

杨贵妃疑惑道:“怎么大不敬了?”

高总管便接着说:“您真不知道啊?那个李白在那首什么《清平乐》的诗中,把尊贵的您都比作赵飞燕了,您可知道,这个赵飞燕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杨贵妃一听,好像是这么个回事,便出离愤怒了,好你个李白,要姑奶奶给你捧砚台也就罢了,还把姑奶奶我跟那个人相提并论,真是岂有此理。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3)

杨贵妃

此后,每当唐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是会站出来说:“那个人,就是一酒鬼,那能做官呀,会误国误民的。”她们家杨国忠倒是不会误国误民。

玄宗皇帝哪里经得起这位杨美人的枕边风,于是,李白仍旧做他的翰林待诏,天天就是喝喝酒,再写写诗,供皇帝娱乐,要不就耍耍酷,让高力士给他研墨。

可是这与李白那远大的抱负相差甚远,要知道,李白的自我期许那一直都是很高的,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事,就是不让他发挥,一旦让他发挥出来,那还了的,什么诸葛亮、管仲、乐毅等人,统统靠边站,狄仁杰、姚崇等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李白因此很沮丧,觉得自己没有被重用,觉得自己那天大的本事没有发挥出来。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觉得无趣,也越来越消极怠工,一下班便去喝酒,一喝酒就变得更加狂傲。他一个人喝还觉得不过瘾,就与当时的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张旭等八个人,搞了一个小派对,叫“饮酒八仙人”。

从此以后,李白就找到了组织,常常烂醉如泥地倒在人家酒店里,赖在那里不起来,还说梦话,估计是在吟诗。而那些宫里的内侍们,每次都得找老半天才找得到他大李学士,他醉醺醺地来到金銮殿上,老不乐意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其一

玄宗皇帝受不了了,加上还有杨贵妃的枕边风,最终,唐玄宗想让他滚蛋。

而这时的李白也不想陪这位皇帝玩了,便辞职不干,准备撂挑子走人。

玄宗很高兴,想这个人终于要走了,便赐金放还,赏给他许多金银,让他滚蛋回家,有多远滚多远。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4)

唐玄宗

李白便把这些金银珠宝装进麻袋里,扛在肩上,依旧游山玩水去了,不陪你们玩了,长安不好玩。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关于李白这一次翰林待诏的经历,各种八卦周刊描绘得那是生动而细致,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李肇的《国史补》等,以上便来源于古代八卦周刊通行的版本。鉴于史料有限,真实的情况已不得而知。但有几点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杨玉环并非贵妃,而是以一名道士的身份陪侍在玄宗左右,而高力士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初春,李大学士黯然地离开了长安,一路东行,又开始东游西荡,又开始广结名士,满世界地去寻仙问道。

有一次,他又喝醉了,迷迷糊糊的,准备去登华山,还骑了头瘦毛驴,估计当时是倒着骑的,学人家张果老。一边骑着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不知是在吟诗还是在那里胡说八道,估计当时还说了一些反动的话。这时,他正巧经过华阴县的县衙门口,县衙老爷可不认识他是李白,当即就把他给抓到公堂上来了。

只听惊堂木一响:“你是什么人,也敢在此这样无礼。”

当时李大学士喝得醉醺醺的,也不理他,只微微一笑,便说:“拿笔来!”

只见李大学士在上面写到:“李某呕吐后,曾经让皇帝用手巾给我擦嘴,吃饭时,皇帝曾亲手为我调匀肉汤;李某写诗时,杨贵妃在一旁捧着砚台,高力士曾经帮我脱过靴子。在天子殿门前,尚允许李某纵马奔驰,如今在你这小小的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让我骑驴高歌?”

县令看到,又惊又愧。“原来是李大学士啊!下官这厢有理了,这都是误会啊!”

李白大笑而去。

以上就是李大学士的光辉事迹了。

很明显,李白是不适合当官的,可他自己觉察不出来,非但如此,他还总以为自己能够出将入相,拯救黎民。他终其一生都想着做官,整天做梦都想着这个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因为如此,他才到处结交名士,走后门,拉关系,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引荐,逢人就说自己如何有才。

比如《与韩荆州书》就是这样,他先是拍了一通人家的马屁,再说自己有多么多么了不起。可人家韩荆州没理他,韩荆州是识货的,也就是说,你李白还真不是当官的那块料。

那什么人才称得上是当官的料呢?依笔者愚见,必须得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你得务实,做官可不能像写诗那样,任由你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其次,你得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人要谦虚谨慎;最后,你必须要有一颗坚强的心,通俗一点就是,能忍耐,脸皮够厚,有腹黑之心。

显然,李学士是不行的,就以他那个样子,以上三条他一条都沾不上边。那李白究竟适合干什么呢?

客观来讲,李白除了当官以外,样样都玩得很不错,尤其是像吹牛、喝酒、游荡、修道、舞剑,甚至于交交朋友什么的,那都是很值得后人去学习的。吹牛与喝酒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这就是游荡。

唐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就只身离开了故土,开始他的远游,一直到他去世。他一生共到过无数个地方,在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说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实在是脚力非凡。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不能坐飞机,又不能乘火车的,登山还坐不了缆车。可是就这样,李白还是凭借着浓厚的兴趣,游遍了各地的名山大川,还写了一堆诗,而往往这些诗都是极具价值的。现在的很多名山胜水都拿李白来说事,说某某年某某月,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到此一游,还写下了某诗,成为了各大旅游景点的最佳代言人。

那李白为什么“一生好入名山游”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诗人李白还有一个爱好,这就是寻仙修道。仙人嘛,虚无缥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还都知道,李大学士不光脚力惊人,而且还精通剑术。他不仅被后世的人们称为“诗仙”,而且还被称作“诗侠”,诗人中的侠客。因为此人动不动就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他的剑术那还不是一般的高,那是相当的高。这就是舞剑。

在当时,人们把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以及裴旻的剑舞称之为“唐朝三绝”,这个毋庸置疑。可据权威部门推断,李白的剑术仅次于裴旻。也就是说,百晓生兵器谱排行榜上,李侠客排名第二,比小李飞刀排名还要高,绝对可以跟令狐大侠的独孤九剑比划比划。

有一次,李大侠就把他那绝世的武功给用上了,那是在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初来咋到,京城里的有些江湖规矩他自然不懂,于是就出问题了:在长安北门外,李大侠与一伙斗鸡徒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对峙,被大批斗鸡徒围困。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当时双方都拉开了架势,准备开打。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李大侠势单力薄,只他一个人,而对方却有着几十号人,个个都凶神恶煞的,准备好好教训一下李大侠。面对如此众多的强敌,李白毫不畏惧,准备一个人单挑这一批人。这时,他的好友陆调冲出了重围,火速拨打了110,御史台大人便马上派兵过来了,一场恶斗才没有发生,李大侠最终才得以幸免于难。

可是李大侠后来说了,要不是你陆调跑去报警的话,我早就把那些人给揍得满地找牙的,让他们见识见识咱老李的“醉剑”。

当时的长安,斗鸡徒多是那些禁军的士兵,他们的后台则是那些颇有权势的宦官,虽然没有实权,可是却深得皇帝的宠幸。长安北门外接近皇宫,这伙斗鸡徒的背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李大侠实在是一条好汉,能够不畏强权,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

此外,李大侠还很讲义气,豪爽大方,一掷千金,比如说,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东游扬州。在那里,他见到了不少的落魄公子,觉得他们很是可怜,便慷慨解囊,救人于危难之中,不到一年的时间,竟散金三十余万两,而他自己呢?却由一个大富豪变成了穷光蛋。但他却不在乎,他说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所以,他在常年的漫游中结交了不少好友,比如孟浩然、元丹丘、王昌龄等人,甚至于桃花潭的农夫汪伦。所谓“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白那些基情满满的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5)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这就是交友。至于他跟杜甫的相遇以及友谊,历来都被文学史上称之为千古佳话。

这二人于天宝三年在洛阳碰上了,当时李白很失落,杜甫在洛阳求官无门,也很失落。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下可有了彼此诉苦的对象了,两人那是一见如故,就有了一些交情。

后世的学者们激动了,唐诗的爱好者们激动了,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会面了,而且还居然成了至交好友。

下面笔者要泼一盆冷水,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笔者个人认为,他俩的友情有限。

首先,这二人的性格很不一样,一个很洒脱,一个很愁苦;一个整天浑身充满了精力,到处拜访神仙,一个整天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在那里忧国忧民。其次,这二人的诗风也相差甚远,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诗情纵横,一泻千里,一个是斟酌再三,反复苦吟,就因为这个,李白还嘲笑过人家杜甫;最后,当李白名扬天下时,那时的杜甫还真是有点藉藉无名。要知道,人家李白可比杜甫大十一岁,在李白面前,杜甫那就是小弟弟级别的。

说实话,李白对于这个诗名不及自己,性格跟自己又不沾边的人,其友情是有限的,根本就不是有些书上所说的那样,又相遇相知,又情同手足。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从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数量上来看,就会发现,杜甫写关于李白的诗,总共有十几首之多,诸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等等;而李白就很不够意思了,总共写关于杜甫的诗有且只有三首。要知道,那个住在桃花潭的汪伦,只不过款待了李白几日,他就一口气为人家写了三首诗。

也许有人要问,那说不定是李白的诗歌散失了许多呢?但也可能没有散失啊!而且从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出,那是首首饱含深情;但李白却没有如此,最深情的莫过于这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6)

杜甫

由此可见,杜甫对李白那确实是感情至深,既是“怀”又是“忆”的,连做梦都还梦见了人家。而李白对人家呢?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好,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白的泡妞水平,有请李白的四位老婆闪亮登场——不错,李白的一生,总的说来,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他先后有过四任老婆:

第一个老婆,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晃晃悠悠地晃到了湖北的安陆,经过两个“红娘”胡紫阳和马正公的牵线,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这一年,李白二十六岁。

其实,这哪里叫娶,压根就是人家的上门女婿,也就是倒插门。此后,李白一直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中,混吃混喝长达十年。虽说是寄人篱下,但不羁的李白还是抱着很负责任的心态去对待的,而且还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名曰伯禽,女儿名曰平阳。不过可惜的是,这个老婆在他们结婚十年后便去世了。

第二个老婆,开元二十七年,也就是距第一个老婆去世一年以后,李白凭借他那帅气的造型以及迷人的微笑,很快就泡到了一个姓刘的女子。这次的结合,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不算是娶,他俩没有办手续,只能算是非法同居,因此称她为李白的情人更合适。

让人感到搞笑的是,这个姓刘的女人竟瞧不起李大诗人:这个没本事的家伙,既没车又没房的,晚上动不动还不回家,还经常出去喝酒乱花钱,写的什么破诗又挣不了稿费,凭什么让老娘跟着你啊!于是,她把李白给甩了。李白很生气,在诗中称呼她为“愚妇”。

第三个老婆,唐天宝四年,李白被皇帝赐金放还,便背着一大麻袋金银到了山东任城。这时候的李白,寂寞空虚冷,需要知己,尤其需要红颜知己。最终他结识了一位妇人,两人那是一见钟情,据说也没有领证。

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个小李白,名曰颇黎,李白很感动,便拿出麻袋里的金银,买了大量房产田产交给老婆大人管理,可见对她十分信任。可惜就在他们结婚五年之后,这个老婆又不幸亡故。

最后一个老婆,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李白又晃到了河南开封,在这里,他结识了武则天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

要说这个李白,那还真是艳福不浅,要知道,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年近五十了,而宗小姐呢?年龄应该还小,这就有点老牛吃嫩草的意思了。而且在很多的史料记载中,都说这个宗氏是一个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

至于这对老少配是如何认识的,这里还颇有些浪漫的味道:说是有一次,李白在一个叫梁园的地方喝醉了,醉酒以后诗兴大发,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诗——《梁园吟》。写完以后,又学起了人家孙猴子,找了个墙角撒了泡尿,然后提着长衫歪歪倒倒地就走了。走过之后不久,宗小姐带着仆人也来到了这里,便看见了这首诗,看完以后那是倾倒不已。

这时,正好梁园的保洁员也看见了,“这是哪个酒鬼写的,什么破诗,把我的墙都给弄脏了。”准备马上把它给擦掉。宗小姐不让他擦,他偏要擦,说不擦的话,被园主看到了会扣他工资的。无奈之下,宗小姐只好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这也就有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据说这位宗小姐还是个道教信徒,这就与李白志同道合了。在李白下狱时,宗夫人多次相救。毫无疑问,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老婆,而且还为她写了不少诗,比如《秋浦寄内》、《在浔阳非所寄内》等。.

关于李白是如何入狱的,这就要说说他晚年时候的事情了: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永王李璘出师东巡,这途中他遇上了在庐山隐居的李白,便邀请他做自己的幕僚。而此时的李白热血还在,便答应了他——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无远见。

要知道,这个永王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对什么有想法呢?皇位。只可惜,当时的太子李亨已经登基,是为唐肃宗。既然名正言顺当不成,那就只好抢了。他要跟他的哥哥李亨来争夺这个皇位,反正当时天下大乱,谁手上有兵谁就是皇帝。

后来,永王兵败被诛,李白自然也就受到了牵连,被下浔阳狱。

在狱中,李白写信求助已经发迹了的高适,确切地说,永王李璘就是被他高适给灭的。高适没搭理他,也不敢搭理他。当时的御史中丞宋若思之父宋之悌与李白是故交,宋若思便出手相救。

出狱后的李白大喜过望,当时的两京俱已收复,李白认为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便作《为宋中丞自荐表》,再一次吹嘘自己。谁知这时的朝廷念念不忘安史之乱,便秋后算总账。亲爱的李白先生也受到了牵连,被判流放夜郎。

这是长流,我们的大诗人将一去不复返。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李白行至巫山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又宣布大赦天下。李白又重新获得自由,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便是在重获自由时所写。看来还是上天有眼。这一年为公元759年,李白五十九岁,已近暮年。

李白一路顺江而下,不久便来到了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由于他的好友良宰正在那里做太守,李白便在他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

唐乾元二年,李白应好友贾至的邀请,再次来到了湖南的洞庭,与贾至一起在洞庭湖上泛舟赏月,吟诗作赋,抒发情怀。不久之后,李白又来到了宣城、金陵等旧游之地。此后,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他都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过着那种依靠朋友的生活。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已经相当窘迫了,不得已只好投奔了他的族叔李阳冰先生,李阳冰当时正在当涂当县令。

唐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他把自己的诗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与世长辞,一代大诗人就此陨落,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醉死,二说是病死,三说是溺水身亡。

第一种见于《旧唐书》,第二种多为史学家考证得出,而第三种则多为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江上饮酒,醉了以后,跳入水中捞月而溺水身亡。想来大诗人的死法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李白都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诗的最高峰,他的诗歌对“盛唐气象”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写他那实在不一般的独特个性,同时想象力还极其丰富,甚至夸张。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比如他写燕山的雪花,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燕山的雪花就如同草席那般大,你说这雪花真有那么大吗?这还不把那个轩辕台给吹倒了?再比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敢问一句,你李兄究竟住在哪上面?难不成你住在了珠穆朗玛峰之巅?还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的头发要是再长下去的话,恐怕就可以绕地球几圈了。

可谓是夸张到了极致,也可以说都是神来之笔。

当然,李白的很多诗都以豪情奔放著称,同时又清新飘逸,一泻千里,有的竟如同是口语一般,比如七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7)

长江三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

唐人擅七绝者众多,其中以李白和王昌龄最为杰出,乃是有唐一代无法逾越的两座高峰。

再比如乐府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节选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蜀道难》节选

在古代的时候李太白长什么样子(千古神话李太白)(8)

古蜀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像这样一气呵成、不事雕琢的完美诗歌,像这样想象瑰丽、语言奇绝的绝美诗句,也只有李白才写的出来。

所以,杜甫才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还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唐的韩愈也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不是我们的大诗仙李白,也不是诗王陆游,而是那个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他老人家活了八十八岁,共作诗四万余首,这样一算,平均每天一、二首,单从数量上来看,简直就是一部《全唐诗》。如此高产的一位诗人,其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但据和珅同志说,他老人家的诗远在李白之上,搞得乾隆皇帝都不好意思。当然这是拍马屁的话,是信不得的。

后世的很多人都把李白作为偶像来顶礼膜拜,那么李白的偶像又是谁呢?究竟是哪一位能够得到诗仙的膜拜呢?

说来可笑,李先生的这位偶像就是山水田园诗人谢眺,这个人乃是南朝时的诗人,与诗人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人家谢灵运还是“大谢”,他谢眺只是个“小谢”。可偏偏就这么个人,居然得到了大诗仙李白的青睐。没办法,人家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所以,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就说了,他李白那是“一生低首谢宣城”,谢宣城指的就是谢眺,他曾经当过宣城太守,所以世称“谢宣城”。

至于李白对诗歌的贡献,笔者就不多说了,总之,非常大,大到后世的诗人没他就活不了这种地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千古之后,再无李白,千年之间,唯此一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