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贶节其它叫法(六月初六天贶节)

2018-07-19 07: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孙雯

天贶节其它叫法(六月初六天贶节)(1)

昨天是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是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传统节日:天贶节。关于这个日子,长辈会给出这样的关键词:回娘家、晒书。

上个周末,在杭州市庆春路购书中心、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西溪湿地,很多小朋友就捧着一套书,走进了“天贶节”的故事与延伸阅读之中。这套书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绘本丛书“节日里的中国”,其中一节《天贶节》讲了这个节日的来由。

“贶”读“kuàng”,有“赠予、赏赐”的意思。“天贶节”传说是起源于北宋,据《天贶节》的编者介绍——

北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十分迷信神仙的皇帝。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告诉满朝文武百官,说自己马上就可以得到一部天书,是上天赐给他的。宋真宗便把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并命人在东岳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准备在那天接收天书。

每年六月初六,宋真宗都要带领百官到天贶殿祭祀、供奉,以得天瑞。后来这个节日传入了民间,叫法多种多样,庆祝的方式也丰富有趣。

今天,到泰山脚下的岱庙,仍然可见天贶殿与天贶殿碑。碑上文字,记录着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传递而来的历史与人文。

关于天贶节,还有一说是起于唐朝。传说,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来这一天,寺庙会晒经,百姓会晒衣物。

至于“回娘家”的说法,则来自春秋时一位叫做狐偃的宰相。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他都要请女儿女婿回来团聚,这一做法传到民间就演变成“回娘家”的习俗。

“回娘家”“晒衣物”“蒸面食”,这些在天贶节常做的事,让各地又衍化出“翻经节”“洗晒节”“姑姑节”等叫法。比如,胶东半岛一带,六月六都要蒸新麦馒头,因为这一时节,成熟的新麦已经收割晾晒入仓,可以磨成面粉食用了。于是,农家便用蒸好的新麦馒头来祭拜天地,同时也用作回娘家的礼物。

虽然,人们只是简单地将这个节日称为“六月六”,但它创造的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