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接触动物身上长小红色疙瘩(户外玩一圈娃身上多个)
天儿越来越热,大家出行多会选择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熊猫君提醒各位家长:要警惕一种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夺命虫”——蜱虫!
蜱虫咬伤高发季节在每年4月中旬到7月中旬,今年也不例外。
据报道,蜱虫已在全国各地多处“犯案”,袭击对象不乏小宝宝!
01 油菜地拍了个照,3岁宝宝被虫咬
陕西一位老人带3岁娃在油菜花拍了个照,回家后,细心的妈妈看到娃脖子后面多了个“小黑点”:
“在脖子后面特别小,类似黑芝麻,大概判断是被虫咬了,没有自己处理,立马去了医院。”
医生把“黑点”部位照片拍下来放大,虫体非常明显,且身体发蓝,代表这只虫已经吸饱了孩子的血!
“只能手术,连带蜱虫吸附的皮肤一起切除。”医生表示,“如果虫体残留体内的话,虫体内的微生物可能会释放到体内,通过一定的潜伏期之后,会诱发传染病的发作,严重的话会危及生命。幸亏家长没盲目拉扯。”
这并不是偶然——
6月26日,扬州一位3岁宝宝耳朵总腾疼,医生从孩子耳道发现一只活蜱虫,并且,已经产卵!
同样是扬州,2岁童童不明原因发烧呕吐,也是因被蜱虫钻咬
湖北孝感的一位阿婆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因收割艾草被蜱虫咬,继而感染尼布亚病毒,最终丧命。
2019年5月19日,安徽某医院一个月内现3例因蜱虫致死案例。
02 如何判断是否被蜱虫叮咬了?
由于蜱虫的唾液含有一些物质,能使伤口局部麻木、抑制肿胀和瘙痒,所以被蜱虫叮咬时几乎是无知无觉的,这就容易导致被叮咬后不能及时发现伤口。
所以,一旦出现以下症状,请务必及时带娃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怀疑是蜱虫叮咬所致:
① 叮咬处长“黑痣”
之前有报道称,长沙的刘先生摸到女儿的后脑勺上多了颗“痣”,有黄豆粒大小,呈灰黑的颜色。开始以为是块脏东西,于是他用水洗了洗,但没有洗掉。后经医生检查,女童后脑勺的这颗“痣”是一只蜱虫!
② 明显的红肿
蜱虫会咬噬皮肤和吞噬血液,皮表细胞和皮屑,所以蜱虫叮咬的周围会出现红肿,也就是说病人叮咬处炎症会比较重,同时病人会伴随有痛感、痒感或者没有感觉。
③ 质地坚硬
由于蜱虫属于甲壳虫性质,所以蜱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是硬硬的。
④ 莫名发热等
带娃游玩回来,宝宝出现莫名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呕吐、腹泻等发病很急的症状,且身上出现了符合上述特征的伤口,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是蜱虫造成的。
提醒:蜱虫的尤其喜欢叮咬人类皮肤较薄又容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
带娃出游归来,建议家长重点检查孩子这些部位。
03 被蜱虫叮咬,暴力拉扯使不得!蜱虫之所以致病又夺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 蜱虫身上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和32种原虫,被叮咬过患病的人畜,可能携带细菌或病毒,进而扩散。
是的,尽管几率小,但蜱虫病可“人传人”,正常人会因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呕吐物等而感染;
二是 一些人强行拔掉吸血蜱虫,虫子的口器往往会残留在人体,引发感染,严重的可能会引发脑炎以及全身性疾病。
而且,暴力拉扯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不小心捏破了蜱虫,手接触到其体液,也会感染病毒。
所以,发现蜱虫叮咬,千万别硬来!
请务必记住「四不要」:
不要拍打!
不要硬拔!
不要捏爆!
不要用火或其他东西刺激它!
请尽量这么做:
① 发现蜱虫,别用手捉,用镊子捉住后烧死;
② 若是蜱虫破裂,皮肤沾染到它的液体,要及时用75%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
③ 如果被蜱虫叮咬,最好及时到医院由医生取出。
04 这4点防蜱攻略请记牢预防蜱虫叮咬,建议家长做好以下4点:
① 尽量远离蜱虫生存地
避免去森林、草丛、灌木丛等地,夏季不要在草地、林间久坐。
② 穿浅色的长裤和长袖衣
如果不可避免去野外玩,最好穿浅色的长裤和长袖衣,并把裤腿塞进袜口,佩戴帽子等,尽量减少裸露部位,以防蜱虫“趁虚而入”。
③ 适当使用避蚊胺(DEET)
给宝宝用时,更要注意避免喷到口、鼻、眼、嘴等部位,皮肤破损处也不要用。
④ 返程时检查重点部位
蜱虫的口器有麻醉剂,咬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出来,所以返程时记得检查全身,注意检查衣服和身体各部位,尤其是腋窝、腹股沟、头发、耳后等部位,以确保没有蜱虫附着。
⑤ 回家后及时换洗衣物
尤其是去公园的草地、树林后,要仔仔细细给宝宝做检查。回家后,最好将外出衣物换洗,给宝宝洗个热水澡再让他们去沙发、床上打滚哦。
提醒:除了蜱虫,螨虫、蚊子、跳蚤等,家长也要多加防范哦~
最后熊猫君想说,虽然在病原生物学家眼里,蜱虫是个“狠角儿”,但是!并不是每个蜱虫都携带病毒,大家不必“谈蜱色变”。
大部分情况下,被蜱虫叮咬不会出现严重后果。只有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后才会感染疾病。
所以,只要各位家长做好防护、及时发现、及时就医,不用过于担心。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认识蜱虫,避免更多悲剧发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