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55个典故(周朝先祖后稷真的被母亲扔了三次)

《诗经·大雅》中有众多篇目都是先民们赞扬自己的祖先与神的。《生民》就是其中神话色彩非常浓厚的一篇,它记录了周人始祖后稷的神奇人生经历。姜嫄“感生”与后稷“屡弃不死”的故事,给远古时代的神话与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周55个典故(周朝先祖后稷真的被母亲扔了三次)(1)

在周人的文学视角中,他们的先祖后稷究竟怎样降临人间的?我们今天就来从《生民》中找答案。

作为大雅中的史诗之一,《生民》无疑在文学、民俗学、史学等方面都有珍贵价值。它以《诗经》典型的四言诗形式,讲述了周人的始祖后稷从诞生到发明农业生产的经历。

我们打开中华经典古籍库,搜索关键词“生民”,便可阅读到这首史诗了:

西周55个典故(周朝先祖后稷真的被母亲扔了三次)(2)

诗的开篇第一章就说清楚了,厥初是因为姜嫄的生育,周人才因而有了有祖先。在生孩子之前又先做了些什么事呢?“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武敏,即足迹的拇趾印。姜嫄进行了一番祭祀、祷告,最终踩着天帝的大拇指印,获取了神的保佑于降福,终于怀胎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后稷。

接着又具体交代了后稷的出生——姜嫄顺产,后稷也非常健康。

然而远不止这么简单,后稷被其母亲姜嫄“抛弃”了三次:他被置之于小巷,牛羊也争先喂养;再被置之于树林,又恰好遇上樵夫被救起;又被置之于寒冰上,大鸟也用羽翼来遮蔽他、温暖他。后稷注定的“不平凡”从这里就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了——就连他的哭声都是又长又洪亮的。

西周55个典故(周朝先祖后稷真的被母亲扔了三次)(3)

(姜嫄墓,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

姜嫄生育了周人的先祖,从诗的前两章来看,周人对姜嫄是怀有强烈爱戴之心的。从后几章对后稷的描写来看,人们对他也是非常敬爱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生民》这充满了对姜嫄、后稷的赞美之情的史诗,为何要强调后稷三次被“放置”在奇怪的地方呢?

后稷被生母姜嫄抛弃,主要说法有两种:一是说姜嫄可能是与人野合,因为觉得生下后稷是羞耻的因而将他抛弃;人们又推断,可能是因为姜嫄踩了巨形脚印感到万分惊恐,或者说后稷生为怪胎……总之,姜嫄因害怕而屡次想要扔掉后稷。

这两种说法似乎都令人迷惑。至今在一些地区,人们对姜嫄的崇拜依然是很浓厚的,很多地方都有姜嫄庙,从数千年前到现在,人们对先祖女神的敬畏之心自然不言而喻。再说,我们用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去评判远古时代的姜嫄,恐怕这是并不适合的。这样看,因“羞”而弃子这一说法貌似有些牵强附会了。

西周55个典故(周朝先祖后稷真的被母亲扔了三次)(4)

(今咸阳市有众多以姜嫄命名的地点)

姜嫄真的是怕么?我们读读《生民》前一二章就会发现,姜嫄做了充足的准备。一个向神祷告祈求生子的女性,应该不会因为怀孕而惊恐罢。且她的怀孕和生产过程都是非常顺利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后稷会是一个怪胎么?倘若他外表是奇怪的,那相比后文也会提及罢,然而后几章都是对后稷超卓不凡的农业智慧的赞美诗。

神话故事

我们常称后稷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他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以发明农业种植的先驱者身份而被历史记载。纵观历史文献,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后稷的故事背后有着浓烈的神话意味。后稷是神秘的,他具有神、人叠合的二重属性。历史中,后稷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先祖,正因为其伟大,在周人的叙事中,他终而被神化为了一位神秘的英雄。

西周55个典故(周朝先祖后稷真的被母亲扔了三次)(5)

(后稷画像)

倘若我们换个角度出发,后稷三次被“弃”,这是很值得玩味的。史诗《生民》何尝不是为了表现后稷那曲折的传奇人生呢?作为一个婴孩,有三次被放置在野外的经历,却也健康成长为一代五谷之神、周人先祖,这样在神话叙事中,似乎也可以说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了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