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若虫和成虫的区别(蝗虫的变态与变型)

蝗虫的若虫和成虫的区别(蝗虫的变态与变型)(1)

蝗虫就是草地中的蚂蚱、草蜢、蚱蜢的学名,是直翅目下10000多种昆虫的统称。在久旱条件下,江河湖泊等低洼地裸露出的土层是蝗虫产卵的温床。低湿环境还可以提高卵的成活率,减少病原微生物对蝗虫胚胎的侵染。从卵中孵化出的若虫仅能跳跃,又称为跳蝻或蝗蝻。如果适逢天气转向湿润、植株开始生长,跳蝻更是肆无忌惮地啃食植物的茎叶。蜕皮后的跳蝻变成具有翅膀的成虫,这种从卵、幼虫到成虫的形态、结构、习性等变化,被称为昆虫的变态

蝗虫的若虫和成虫的区别(蝗虫的变态与变型)(2)

蝗虫一边变态,一边还会在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发生转变呢!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以绿色、黄褐色、褐色为主,它们不但没有聚集行为,还会回避同类。但当跳蝻的种群密度很大时,相互刺激对方后腿处的毛发状感受器的频率增加,最终可使散居型蝗虫转变为群居型。变型后的群居型蝗虫,体色更深,甚至成为黑色,活动能力和食性范围也显著增大。当受到鸟类攻击时,群居性蝗虫还会产生有毒物质以防被吞食。群体中的蝗虫彼此间进行着信息交流,分享着远多于个体所能获取的食物信息,并在白天结队飞向新的食物生发地。飞行途中散发的聚集信息素还会吸引其他蝗虫不断加入,这就大大增加了蝗虫的交配率,同时增强了对天敌的警示作用。所以变型后的蝗虫要“野”得多。

蝗虫的若虫和成虫的区别(蝗虫的变态与变型)(3)

全球变暖后,冬季较高的温度更加有利于蝗虫卵的越冬,蝗灾也就比以往更容易发生。如能搞清蝗虫的变型机制和群聚机制,再结合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环境改造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一定能更快更有效地战胜乃至攻克蝗灾!

附注查资料后了解的知识:

2020年5月席卷东部非洲的是沙漠蝗虫,2020年7月在云南境内爆发的是黄脊竹蝗。二者不是不同一种、同一群生物。历史上引发我国蝗灾的最主要蝗虫是东亚飞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