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多行字(最是叠词藏深情)

有朋友曾经问我,如果讲公开课,我会避开哪些课文?,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秋天的怀念多行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秋天的怀念多行字(最是叠词藏深情)

秋天的怀念多行字

有朋友曾经问我,如果讲公开课,我会避开哪些课文?

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给出了答案——一篇《秋天的怀念》,一篇《背影》。对于我的答案,朋友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因为他也不愿意在公开课中触碰这两篇课文。

原因有二——

其一,这两篇文章的感情都太深沉了,因为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根本理解不了文中的深情,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声泪俱下,学生却认为我们是在发疯。

其二,这两篇课文的名家案例太多了,虽然大家都知道,拿我们跟名家比较很不公平,但是在听课的时候,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会例外。

为了不栽跟头,如果不是不得已,公开课的时候,我们都会避开这两篇文章。

这里面,固然是因为我们的虚荣心在作怪,不愿意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同时也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可以突破的点,跳不出前人的圈子,始终在固有的模式里打转,也就失去了探讨的意义。

毕竟,大多数公开课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在探讨中发现新的教学契机,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就只是对彼此生命的浪费。

(图转网,如侵删)

闲来无事,在网上瞎溜达,看到了夏海芹老师关于《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实录,当即就给我打开了一个很大的世界。

平时我们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多都选择了从题目切入,用“怎样的秋天”“怀念谁”“为什么怀念”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这样的教学思路,能够充分贴近文章主题,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但是仔细咂摸我却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终归还是缺少了一点什么。

因为我们的语文学科,尤其是初中语文学科,如果始终在内容本身里打转却不去思考作者表现内容的手法,怎么看都是一种缺憾。

就像一位名家所说的那样——“内容人人可见,形式唯妙手得之。”

当然,对于我们这样的“本手”来说,最难的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找到最好的契合点,但是夏海芹老师却不是这样,她选择了从叠词切入,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反复咂摸,触碰了师生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图转网,如侵删)

读了夏海芹老师的案例之后,我再次读了一遍《秋天的怀念》。

正如周晓芸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说莫怀戚的散文,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寻找波澜和曲折,那么史铁生则是在质朴的语言去传达最深沉的情感。”

跟大多数母子之间一样,史铁生和母亲,彼此关爱着,却又对抗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章的语言特别生活化。

尤其是其中的那些叠词,更是一字一词地落到了我们的心上。

按照海芹老师的思路,我把文章中的叠词大致做了一个分类——

写“我”的叠词:望着望着、听着听着;

写母亲的叠词:常常、走走、看看、偷偷地、悄悄地、红红的、好好儿活、整宿整宿、准备准备、大口大口、絮絮叨叨;

写景的叠词:刷拉刷拉、泼泼洒洒。

就是这些看似寻常的叠词,因为有了母爱的加持,瞬间就有了深刻的意蕴。

(图转网,如侵删)

首先,这些叠词让我们看到了儿子情绪崩溃的过程。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瘫痪在床,“我”只能看到窗口那么大的世界,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平静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砸碎了面前的玻璃,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是这扇窗户限制了“我”的身体,让“我”被囚禁了起来。

但是,转念一想,我不由得心疼起“我”来,如果单是“望着”,也许只是随眼一看,但是“望着望着”,我们却读到了时间的推移。

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短短几个小时,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情绪逐渐崩溃的过程。

同样,最开始的时候,“我”想用听歌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可是听到别人甜美健康的声音,听着歌曲中描绘的美好世界,再看看无法行动的自己,那甜美的声音,瞬间就成了一种讽刺。

于是,“我”崩溃了,把手中的东西砸向了墙壁。

(图转网,如侵删)

其次,这些叠词让我们读到了母亲的小心翼翼。

每次“我”崩溃的时候,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因为母亲知道,如果不悄悄地躲出去,而是大声训斥,可能我会选择更激烈的对抗——死亡。

如果母亲不躲避,可能我会更疯狂地摔,砸,骂,甚至会把母亲砸伤。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悲剧,将会是儿子永远过不去的坎。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当一切恢复沉寂,母亲怕引起我的暴怒脾气,就悄悄地进来,这样的小心翼翼,真的很让人心疼。

然而,最让我觉得心疼的还是“红红的”,看得出来,母亲哭过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希望和鼓舞,她又必须擦干眼泪,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面对暴躁的儿子,母亲只能忍气吞声,她只能悄悄地躲起来。面对命运的不公生活的残酷,母亲只有忍受心痛难过,只能悄悄地流泪。

这样的“悄悄”,是隐忍,是小心翼翼,更是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图转网,如侵删)

第三,这些叠词让我们读到了作者心境的变化。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为了不让我触目伤怀,母亲进来之后,还专门“挡在窗前”。

一叶落而知秋,“唰唰啦啦”飘落,生命已经开始凋落,虽然母亲“挡在窗前”,可是这黄叶纷飞的景象,“我”统统都看见了。

(忽然觉得,“我”之所以答应和母亲一起去看菊花,也许是已经彻底放弃抗争了吧!?)

文章结局的时候,又是一个秋天,在妹妹的陪伴下,“我”终于走了出来,去北海看了菊花。

虽然也是秋天,但是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历经寒霜之后,这样的“泼泼洒洒”,跟朱自清笔下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跟宗璞笔下的“彼此推着挤着”一样,是旺盛的生命力,是生命长河里的永恒。

更是历尽苦难之后,拼尽全力地绽放!

(图转网,如侵删)

最后,这些叠词让我们读到了生命力量的传承。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

经历了生离死别,我终于懂得了母亲的期待,她忍痛付出了那么多,就是希望“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可以好好活着,就像她艰难的一生,因为有所期待,才能咬牙硬撑。

“好好儿活”,不仅是一种生命态度,更是两代人之间的生命的置换——因为母亲的死,让儿子明白,虽然生活很难,但是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活下去,一切都有可能。也只有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反复朗读中完成的。

就像我们自己,在文本里反复行走,迷茫、绝望、无助之后,打开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各种思绪翻飞,就像泼泼洒洒的菊花一样,我们也会在课堂里绽放属于我们的精彩。

(图转网,如侵删)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