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祖国发展得怎么样(祖国的强大是多么的必要)

建国后驻军1951年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二三部队进驻林口镇该部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70年代祖国发展得怎么样?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70年代祖国发展得怎么样(祖国的强大是多么的必要)

70年代祖国发展得怎么样

建国后驻军

1951年 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二三部队进驻林口镇。该部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

区后勤部吉林分部。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七部队进驻虎山,接管八五一。农场四分场,把原四分场

及其下属各队办成军队后勤农场。在九龙沟、大二龙、联合、河口等地设有分部,每年有外地

部队到军队农场参加生产劳动或野营拉练。1974年驻虎山部队撤走,军队农场交本县种畜场经

营管理。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黄金五支队进驻林口镇,从事黄金开采。

清代,维护社会治安的地方武装有保甲团练和乡团。保甲团练由每屯选 5名壮丁组成;乡

团的乡勇按区内户丁进行抽练。县域开发较早的五河林、三道通、刁翎和龙爪沟下亮子 (今古

城)等地当时分属宁古塔和三姓的保甲团练与乡团的治安辖区,均按规定选派壮丁。

二、民国时期

(一)保卫团和附团

民国时期,维护社会治安的地方武装有保卫团和附团。保卫团由各乡出人编练组成,设团

总1人;团下设队和分队,队有队长,分队有分队长。附团由自有地5垧以上或租种地10垧以上

的农户出丁组成。团内以10户为1牌,设牌长1人;10牌为1甲,设甲长1人;5甲为1保,设保董

1人;10保为1团,设团总1人。附团设常驻丁,由预备丁轮流充当,每丁服役1个月。当时宁安

县在五河林设保,称五河林保,保董赵保义,保丁最多时达百余人。1921年,依兰县保卫团在

刁翎、三道通等地有第十一预备队,团丁百人;第二游击队,团丁50人。

(二)大排队

民国时期,林口县域有势力的大地主联合起来组建地方武装大排队,以防御胡匪抢劫,维

护当地治安。队员多由炮手(猎手)和游手好闲之徒组成。当时规定按地主拥有土地的数量摊派

武装,一般500亩土地摊派1人,带1枪1马。大排队一般三四十人。兴隆镇大地主于廷洲1928年

前后组织的大排队在当时影响较大。该大排队40余人,配有连珠炮、马大盖枪与炮筒子等武器。

于廷洲家宅建有8米高院墙,院墙四角建有炮台。该大排队曾多次与胡匪交战。

(三)山林队

民国时期,林口县域聚集有各种割据山林的武装——山林队。每队一般有几十人;无明确

政治目的,多以打家劫舍、“绑票”、吃大户、霸占伐木山场或采金矿点来谋求其小集团利益。

其中大部分是绿林土匪武装。当时境内的山林队有“东来好”、“将来好”、“老来好”等各

种字号。各山林队都有自己的山规,山规中有他们的主张和纪律。

今龙爪乡龙山村当时名为亚历山大屯,是沙俄时期中东铁路采伐山林员工的聚居点;有流

亡白俄武装百余人,经营伐木山场、狩猎。这支武装即是山林队的一种。当时,三道通一带也

有这种白俄武装。

(四)保卫预备队

1922年,依兰县警察所组建保卫预备队,县域前、后刁翎都驻有保卫预备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地方各种武装迅速分化,重新组合。其中一部分被日本侵略

军收编为伪军或自卫团,替日本侵略者维护地方治安,镇压人民抗日运动;一部分走上抗日道

路成为抗日义勇军,后期发展成抗日联军。

一、伪满政权地方武装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为确保长期霸占东北,他们大力发展警察、自卫团等伪满政权地

方武装来维持地方治安。

(一)伪满警察署

沦陷时期,伪满政府在兴隆镇、古城(后迁至林口)、奎山、五河林等地设有警察署;共有

警察600余人,其中日本人70余人。1937年五河林警察署有警察187人;1938年兴隆镇警察署有

警察200余人;1939年林口警察署有警察147人,奎山警察署有警察 101人。这些警察署在重要

村镇设警察分署或派出所,其中兴隆镇警察署在三道通、前刁翎、黑背设警察分署。各警察署

内均有警察武装部队和密探队,主要任务是镇压人民的反满抗日活动。

(二)伪满森林警察队

1935年10月,日本特务机关为加强林区统治,讨伐抗日武装力量,镇压人民抗日活动,将

各地原森林警察游击队改编为森林警察队,由各县伪政府警务科领导。森林警察队一般每中队

100人左右,每小队 30余人。日本人参加森林警察队的领导和监督工作。当时,林口县域森林

警察队武装共有千余人。其中湖水别森警中队百余人, 驻古城镇和湖北屯;青山森警中队180

余人,驻青山沟里;西北楞森警中队百余人,分 3个小队驻西北楞、二号坝和七号坝;大马当

森警中队百余人,驻大马当沟里;龙爪森警中队60余人,分驻龙爪、向阳和楚山;林口森警中

队90余人,分驻马鞍山、七星泡和马鹿沟;山东会森警队30余人,驻山东会。此外,兴隆镇、

三道通、东岗子(今东岗)和五河林等地,也都有人数较多的森警队驻守。

(三)伪满自卫团

沦陷时期,伪满政府组建的自卫团,多数由收编的保卫团、附团、大排队和山林队等地方武装编练而成。古城镇、奎山、龙爪、五河林、兴隆镇、三道通等地都有这种地方武装。

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五河林,五河林保董赵保义率众投降,被改编为自卫团。1933年

以后,五河林自卫团有团总3人,团长14人,团员272人,枪支334枝,子弹9 745发。1936年,

日本侵略者提升赵保义为五河林自卫团团长,发给他黄呢军装和手枪。赵保义自卫团下辖 3个

营9个连,近600人;一营驻五河林,二营驻关门嘴子(今朱家),三营分驻柳树河子(今柳树)和

嘎牙库子(今嘎库)。

1933年底,日军侵占兴隆镇,大地主于廷洲率大排队投降,被编入自卫团。当时,兴隆镇

属依兰县第五区。1934年兴隆镇一带驻有依兰县自卫团 184人,团总冯俊峰,副团总邹殿卿;

共有枪支182枝。其中围子里(今得胜)23人,有枪 23枝,保长李宝;徐家屯(今徐家)22人,有

枪23枝,保长徐洪光;兴隆镇41人,有枪42枝,保长于廷洲;前刁翎60人,有枪62枝,保长张

成地;兴隆沟(今兴隆)19人,有枪19枝,保长刘振汉;西北楞19人,有枪13枝,保长张仲臣。

二、抗日武装

(一)李华堂部

1932年 8月,驻防刁翎地区的吉林自卫军李杜部下李华堂,在小土城子收编地方大排队及

部分山林队后,在兴隆镇组建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队。李华堂任支队长,下属 3个营,

营下编11个连,共400余人;活动在兴隆镇、土城子、三道通、五道河子、小江沿(今属依兰县)

一带,以抵御日伪军,保卫地方为主要任务。1933年初,“满天红”、“爱国”、“合作”、

“双龙”等山林队纷纷投奔李华堂,愿意接受领导,共同抗日。当时虽未统一编队,但都听李

华堂指挥,李部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1933年末,李华堂部开始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合

作,联合行动,成为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一支力量。1937年 1月,李华堂支队改编为东北

抗日联军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军部下属3个师,全军800余人,武器装备较好。这支部队曾多

次同日伪军作战,取得许多战绩,但由于部队成员来自旧东北军、大排队、山林队和反日农民

武装,成分复杂,纪律松散,部分人土匪恶习仍很严重。1938年抗日斗争进入艰苦阶段后,经

受不住考验的动摇叛逃者屡屡出现。1939年 7月,军长李华堂投降敌人。九军剩余的战士们在

艰苦复杂的环境里坚持抗日斗争,其中不少人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以战斗迎来了新中国

的诞生。

(二)王荫武部

193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刁翎地区,伐木工人王荫武在三家子组织起抗日武装——救世军。

救世军多由贫苦农民组成。军内有宗教组织“大刀会”,有来自五台山的法师数人。队伍曾发

展到五六百人,主要活动在兴隆镇至三道通一带。王荫武部接受共产党领导,多次配合抗联四、

五、八、九军打击日伪军,有很多战绩。1937年 10月,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1938年7

月,王荫武率救世军“大刀会”200余人配合抗联四、五军西征五常,在攻打苇河县楼山镇(今

属尚志县)战斗中做先头部队,作战勇敢。 1939年遭受日伪军多次围剿后,被围困在三道通一

带,损失惨重;王荫武投降,被调到鸡西煤矿当矿长,救世军覆没。后来王荫武力图组织煤矿

工人起义,东山再起,被日本人察觉,在麻山被敌人毒死。

(三)郭铁坚部

1935年 9月中旬,东北反日军三军一团、四军二团和谢文东部、李华堂部,联合攻打兴隆

镇,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地下党员郭铁坚等 3人在兴隆镇战斗胜利鼓舞下,智取大通沟自卫团,

组织起20多人的抗日武装队伍。这支队伍有9枝大枪和1枝手枪。东北反日军联合总指挥部将其

编为总指挥部游击连,姜德生任连长,郭铁坚任指导员;全连有六七十人。总指挥部指示游击

连与三军一团三连配合行动,不久,游击连划归三军一师一团领导。后因李华堂不同意游击连

编入三军,郭铁坚部又单独行动一段时间。1936年 7月,经中共北满省委及三军赵尚志军长同

意,郭铁坚率领的游击连划归抗联九军领导,从而使九军更加充实健全。

(四)冯丕让部

1935年底,中共奎山区委书记冯丕让经穆棱县委和吉东特委批准,收编了兴隆镇山林队散

兵6人,在此基础上扩建成穆棱县抗日游击队,冯丕让任游击队长。抗联五军派出1个排的兵力

编入游击队,由 1名排长任游击队指导员。这支游击队共30多人,以奎山为根据地,在奎山沟

里建立了密营,活动在今奎山、麻山(今属鸡西市)、庆岭、安山、吉庆沟、上三阳和中三阳一

带。

1936年3月,原山林队6名散兵叛变投敌,冯丕让带领游击队编入抗联五军,冯丕让任五军

军部副官长。

(五)杜吉臣部

1935年1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五军二师师长王光宇、中共穆棱县委书记刘曙华和奎山地下党员冯丕让、杜吉臣等人组织奎山武装暴动,袭击奎山甲所的日军警备队,夺得枪械,建立起

穆棱县抗日游击连,杜吉臣任连长。暴动后游击连转移到吉庆沟里,之后随抗联五军二师活动。

1936年 8月,杜吉臣领导的游击连正式编入抗联五军二师四团,开赴刁翎地区。不久杜吉臣升

任四团团长。1936年秋至1937年夏,杜吉臣率领四团经常活动在兴隆镇、大小锅盔山、三道通、

大小稗子沟(今大小百顺)、西北楞、草帽顶子、黑瞎子沟和柞木岗子一带高山密林中,积极开

展游击战,歼灭大量日伪军。

(一)李华堂部

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华堂重新拉起武装队伍,自称“忠义救国军”。不久,为

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收编。但很快他又投靠国民党集团,被国民党军东北行营长官杜

聿明委任为“东北挺进军第一集团军上将总司令”、“新编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有

骨干匪徒1 000余人,轻重机枪 10挺左右;主要活动在林口县域的三道通、莲花泡、刁翎、土

城子等地和牡丹江、依兰、方正、勃利等市县。1946年12月,在刁翎地区被歼灭。

(二)谢文东部

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谢文东也重新拉起武装队伍,被三江人民自治军收编,谢文

东被委任为富(锦)、绥(滨)、同(江)三县司令。11月下旬,谢文东又投靠国民党,被国民党军

东北行营长官杜聿明委任为“合江省保安军第二集团军支队司令”、“东北挺进军第十军上将

军长”、“新编第二十七军八十五师师长”。初起时有枪千余枝,轻机枪五六挺,重机枪两挺;

后发展到有骨干匪徒 3 000余人,最多时万余人。主要活动在县域林口、五林、仙洞、刁翎、

三道通等地和勃利、依兰、通河、方正、鸡宁(今鸡西)、密山、牡丹江等市县。1946年11月,

在三道通的四道河子一带被彻底歼灭。

(三)张雨新部

1945年 8月抗战胜利后,张雨新被国民党正规军第十五集团军何柱国司令委任为“第十五

集团军先遣军中将总指挥”,接受派遣从北平(今北京)来到刁翎地区组建武装。后又被委任为

“东北保安军合江地区集团军支队司令”。初起时有1 000余人,轻机枪 10挺,野炮两门;后

经策划地方武装叛变,收编各地保安队武装一度发展到有骨干匪徒 4 600余人,编入军事组织

的匪兵最多时达两万余人,号称4万人。该匪军事指挥部下设8个处,辖20多个团;主要活动在

县域刁翎、古城、奎山、林口、柳树河子、三道通等地和依兰、勃利、穆棱、牡丹江等市县。

1946 年12月在刁翎、三道通一带被歼灭。残匪1948年2月,被彻底歼灭。

(四)五河林一带土匪武装

沦陷时期的五河林赵保义自卫团二营长——仙洞伪村长大地主张德振、三营长——柳树河

子伪村长大地主李开江和军需官——五河林伪村长大地主高永安3人,在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分别拉起队伍联合编队,取名治安团。张为团长、李为副团长、高为参谋长。初起时有 500余

人,活动在五林、仙洞、柳树河子等地。原自卫团丁是其匪兵骨干。11月,牡丹江人民自治军

派王希克带队将这股武装收编为自治军十九团。12月,牡丹江市国民党部将其策反,编为国民

党东北吉林先遣军第十一师三十八团、三十九团和四十团;高永安为三十八团团长,李开江为

三十九团团长,张德振为四十团团长。这3股土匪武装最盛时有匪徒4 000余人,号称 3万人;

活动范围扩大到柴河、桦林、牡丹江等地。1946年3月,这3股土匪武装在杏树底(今杏树)、柞

木台子、柳树河子等地被歼灭。

(五)孙荣久部

活动在勃利、林口一带。初起时五六百人,匪兵最多时 1 000余人。先被三江人民自治军

收编为独立团,孙荣久被委任为勃(利)、宝(清)、林(口)三县司令。后被编为鸡(宁)、密(山)、

虎(林)挺进支队,准备开赴鸡宁。这时受张雨新策反,在林口县大青山公开叛变,被编为国民

党“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第二支队”。孙荣久被委任为“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第二军中将军长”。

1947年3月被剿灭。

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一)林口县人民武装队

1945年9月初,抗联干部张锡昌等3人,以苏军身份随苏军进驻林口,负责建党、建政、建

军工作。张的公开身份是林口苏军司令部的副司令。不久,驻牡丹江苏军总司令部又派来抗联

干部刘汉武、米万斗等四五人充实林口革命力量。刘汉武是原抗联三军赵尚志部下的游击团长。

张锡昌任命刘汉武为林口县人民武装队队长,米万斗为副队长。他们组建起20余人的县人民武

装队,在麻山煤矿和马鞍山一带发动群众,联络旧日抗联战友和老地工人员,吸收矿工入伍,

使队伍迅速发展到150余人。

10月,刘汉武带20余人去麻山矿区扩建武装,遭到县国民政府公安局局长贾日元派去的武

装包围。经激战,刘汉武等10余人牺牲,米万斗等人突出重围,武装队遭受重大挫折。(二)三江人民自治军林口县大队

1945年10月底,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员孙靖宇从牡丹江去佳木斯,路过林口,给张锡昌留

下秦敬三(化名秦秀芝)当林口县长兼县自治军大队长,留下 1个班的武装。张锡昌、秦敬三以

这个班为骨干再次扩建武装,在各区组建区中队,各中队联合组建三江人民自治军林口县大队。

张锡昌兼任县大队政委。县大队由 3个中队组成:一中队长赵吉宽,全队90多人,为县大队主

力,驻守县政府;二中队原是驻守古城的地方武装,全队 120余人,被收编后,王青山任中队

长,从古城移驻林口北山;三中队原是沦陷时期古城镇森林警察部队,百余人,队长姓吕,被

收编后不久即被调往佳木斯。

1945年12月14日,由于土匪张雨新策反,被收编的二中队叛变,县大队遭受挫折。12月31

日,秦敬三率县大队一中队乘苏军兵车撤退到牡丹江市。不久,张锡昌等 3人也乘苏军兵车到

牡丹江军区。

(三)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林口县大队

1946年3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部队进驻林口,留下于洪典等6人在林口建政

建军。于洪典代理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1个月后,合江军区林口县大队发展到 70多人,同

时向前线部队输送200多名战士。1947年县属6个区分别建有区中队,每队30人。

(四)东北民主联军绥宁军区、直属牡丹江军分区五林县大队

1946年 5月,林口县与牡丹江市五河林地区合并为五林县,林口县建制撤消,林口县大队

改称五林县大队,隶属东北民主联军绥宁军区领导。6月,县大队发展至150人。10月,绥宁军

区建制撤消,改设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直属牡丹江军分区,五林县大队隶属牡丹江军分区领

导。1947年 2月,五林县一分为二,恢复林口县建制;五河林地区单独设县,仍称五林县。五

林县大队大队长刘华,政委魏柏,下辖5个区中队。

(五)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刁翎县大队

1947年1月,为了便于剿匪,建立巩固根据地,合江省把大县划为小县,在刁翎设县。2月,

合江军区刁翎县大队成立,有100余人。大队长王忠,政委刘仲甫。县属4个区分别建有区中队。

不久,刁翎县大队发展到360余人。

(六)公安武装

1945年10月下旬,张锡昌和秦敬三在组建县大队的同时,组建公安武装队伍。县民主政府

下设公安局,接收了县国民政府公安局及其 6个分局。一分局在林口东街,二分局在西街,三

分局在马鞍山,四分局在古城,五分局在麻山,六分局在龙爪。每个分局约二三十人。县政府

往每个分局派一两名干部做政治思想工作。12月14日,6个公安分局和县大队二中队在张雨新

策反下叛变,剩公安局10余名武装队员在姚金呈带领下,与县大队一同撤到牡丹江。

此时期,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地区司令部司令员李荆璞派沦陷时期伪满柳树河子派出所所长

警尉陈维国,到五林组建公安局,称宁安县公安局第六分局,陈维国任分局长;全局42人,其

中警士25人。1945年12月末,李开江、高永安策动五林治安团叛变,把分局武装人员缴了械,

将陈维国捉走。1946年 2月末五林解放,分局被取消。刁翎和三道通有依兰县政府设立的公安

分局,分局长分别是潘景阳和谢廷兰。此二人先后叛变,带领本地公安武装投靠了张雨新匪部。

1946年 3月,随着林口县民主政权的重新建立,林口县公安局再次建立起来。年末,共有

干警31人。公安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和县大队围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

(七)民兵组织

1946年,本县开始建立民兵组织。1948年,县域土匪被肃清后,林口县大队开赴四平前线

编入正规军作战,本县建立民兵总队代行县大队职能。此后,民兵组织建设日益系统化、完善

化。

据史书记载,林口县域在元代就有战事发生。清代,1863年(清同治二年)有葛成隆带领淘

金工人起义;1875年(清光绪元年)又有孔广才领导淘金工人起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口县域的抗日斗争可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2年 8月至1937年10月。李华堂、王荫武、郭铁坚、冯丕让和杜吉臣先后在

林口县域建起抗日武装队伍。李延禄在五河林改编补充团和救国军十七团,成立由中共绥宁中

心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总队。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在1934和1935

年先后进入林口县域活动。1936年,抗日武装以抗联五军为骨干力量,开辟了以刁翎地区为中

心的抗日根据地。各支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多次粉碎敌人

聚歼阴谋,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走上联合抗日道路。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在刁

翎地区宣布成立,林口县域的抗日队伍在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指挥下,统一行动,进一步增强了

战斗力。

第二阶段,1937年10月至1942年10月。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后方占领区,加紧围剿东北抗日部队。林口县域的抗日斗争进入最艰苦时期。

抗联二路军总部和五军军部在刁翎地区的后方基地——密营、医院和被服厂等重要设施遭受严

重破坏和损失。官兵生活异常艰苦,断粮、绝餐成为常事,经常杀战马吃或吃野菜、树皮、草

根。冬季,日寇封锁更加厉害,许多战士因冻、饿、病、伤而牺牲。为打破敌人的封锁、围剿,

抗联二路军曾组织部队西征五常,不幸西征失败,抗联部队人员损失过半,活动更加艰难,意

志不坚定的人离开了队伍,有些投降了。但是,坚持战斗的干部战士们,在刁翎地区这一被敌

人分割、包围、反复围剿的网罗地带,一直顽强地同敌人战斗着,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39年

4月, 抗联二路军总部和五军突破敌人包围,离开林口县域。但仍留冯丕让、金石峰带领小部

队坚持刁翎根据地的斗争,开展麻雀战袭扰敌人。1940—1942年,抗联部队又派出小分队几次

到林口县域进行干扰破坏敌人的活动。

第三阶段,1945年8月6—15日。东北抗联战士引导苏联红军打回林口县域。8月 13日,解

放林口县城。8月15日,林口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在林口县域共歼灭日、伪军 2 000余人。

其中击毙日军700余人,伪军 600余人;俘虏日军数十人,伪军近千人;缴枪千余枝,马900余

匹,满载军需物资的大车、爬犁百余辆张。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联战士在县域牺牲数百

人。

解放战争时期,林口县域是人民军队的后方根据地。为肃清土匪,巩固根据地,支援前线

作战,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绥宁)、三江(合江)军区和三五九旅部队

在林口县域与接受国民党委任的土匪武装张雨新、李华堂、谢文东、孙荣久、张德振、李开江、

高永安等匪部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人民军队在林口县域的剿匪斗争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东北抗联干部战士随苏联红军进驻林口,积极组建地

方人民武装部队,收编地方其他武装,扩充实力。国民党派遣的特务也积极组建政治土匪武装

队伍,并竭力策反被共产党收编的地方武装。国民党土匪武装力量一时占据绝对优势,人民武

装力量遭受严重挫折。

第二阶段,1946年2月下旬至4月初。人民军队集中兵力,联合剿匪。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

区部队从攻打刁翎开始,由北向东向南进剿;东北人民自治军牡丹江地区司令部派部队从攻打

北甸子开始,由南向北进剿。两支部队在柳树河子胜利会师,打通了牡佳铁路交通线,土匪武

装败退深山。

第三阶段,1946年4月中旬至9月初。张雨新、李华堂等土匪武装乘苏军撤离回国,国民党

正规军加紧进攻四平等东北战略要地之机,重新占领刁翎、三道通一带。合江军区部队和三五

九旅八团经过二打刁翎、三打刁翎等多次战斗,将林口县域土匪主力消灭,使溃散残匪无力再

纠集起来与人民军队正面对抗。

第四阶段,1946年9月初至1948年2月。残匪化整为零,分散潜伏。合江军区部队、东北民

主联军总司令部直属牡丹江军分区(原东北民主联军绥宁军区)部队和三五九旅部队围追堵截匪

首和残匪,不给敌人喘息机会。同时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人,使许多匪徒缴械投降。

号称合江地区“四大旗杆”的谢文东、张雨新、李华堂、孙荣久等匪首纷纷落网。其中谢文东、

张雨新、李华堂都是在林口县域被擒获的。1948年匪首郎亚彬、杜芳庭及其残匪被歼灭。至此,

林口县域土匪全部被肃清。

据不完全统计,在林口县域,人民军队在剿匪斗争中共歼灭土匪近万人, 其中击毙3 000

余人。同时,为赢得剿匪斗争的胜利,人民子弟兵有800余人、苏联红军有60余人壮烈牺牲

林口县域的牡丹江两岸和乌斯浑河两岸遗存有唐代渤海国时期至金代、明代的军事古城遗

址11处。其中金代的三道通古城、乌斯浑河口古城都处于险要的地理位置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辽宁省金县金洲镇出土的张成墓碑文和《黑龙江历史编年》记载:1287年 (元至元二十

四年), 敦武校尉管军上百户张成从千户岳琇领军与诸王乃颜叛军作战,从水达达地向南且战

且行,沿牡丹江下游上行,经过林口县域到古洲(今宁安)。

清代,1863年 1月(清同治元年农历十二月),黑背金矿工人葛成隆率矿工七八千人起义,

反抗清王朝黑暗统治。起义军分兵三路,攻克乌斯浑卡伦城 (今刁翎镇东岗村西的小城子,即

乌斯浑河口古城)、黑瞎子沟和漂阳河等地后, 汇聚一处攻打三姓。沿途响应者纷纷入伍,聚

众万余人。起义军在三姓城外10公里处与清军激战 1天,攻城不克,撤回黑背金矿。清政府令

吉林将军景纶调集重兵剿除葛成隆起义军,命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派兵配合,防止起义军闯入黑

龙江流域。起义军在清军围剿下,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坚持斗争。4月 16日,葛成隆兵败被

俘,28日被杀害,起义失败。1875年(清光绪元年) 4月,三姓太平沟(今属林口县双丰乡)淘金工人孔广才率领金矿工人

起义,分兵两路出击。 6月,孔广才、阎兆仁率一支义军经乌斯浑山,过松花江,沿途连克各

驿站,队伍发展到 300余人。之后,焚烧木兰达(今木兰县城),攻进巴彦苏苏(今巴彦县),乘

胜直捣呼兰。6月 27日,在呼兰县罗家窝堡一带与官军激战失利,孔广才被捕牺牲。另一支义

军由李春率领奔袭宁古塔,“连败官兵,陷各村屯”,但在宁古塔城东与官军交战失利。

两支义军受挫后,返回三姓万鹿沟(今林口县域北部)。在此,起义军重整队伍,不久攻克

乌斯浑河口驿站,然后,西进攻打阿勒楚喀(今阿城)。9月7日,与清军交战失利后,再度退回

三姓南部山区(今林口县域北部)。10月,吉林将军穆图善命所属各军驰赴三姓、乌斯浑一带会

剿起义军。清政府又命奉天(今辽宁)、黑龙江方面派兵合击。不久,起义军失败。但其余部联

合捻军余部继续坚持抗清斗争,直至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方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