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车辆盲区在哪里(危险)

明明开车技术了得,却拐个弯就剐了、超个车就碰了……咋回事?可能是因为汽车盲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危险的车辆盲区在哪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危险的车辆盲区在哪里(危险)

危险的车辆盲区在哪里

明明开车技术了得,却拐个弯就剐了、超个车就碰了……咋回事?可能是因为汽车盲区。


汽车盲区,也叫死亡盲区。每年因为汽车盲区造成的悲剧层出不穷,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小汽车常见的驾驶盲区。


01


一辆普通小汽车的汽车盲区可以分为前盲区、后盲区、AB柱盲区、两侧后视镜盲区。


车前盲区

车前面被引擎盖遮住而看不见的地方,根据车型的不同会有2-3米的视觉盲区范围。车身、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车前盲区的存在。


应对方法:


✔上车前留意观察车辆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小孩和小动物。


✔调整自己的座椅和坐姿,争取最大程度地看到前面,让自己视野广阔一点。


✔前挡风玻璃上尽量少放玩具、摆件,以保持视野清晰


车后盲区

就算有后视镜,车后备箱以下的区域依旧是看不见的。车尾盲区造成的意外大多是因为倒车时,没有发现车后的障碍物和人而引起的。


应对方法:


✔上车前在车周围走一圈,观察好地形和障碍物。不能完全依赖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等辅助设备,因为雷达也有扫不到的角落比如车底。


✔倒车时内外后视镜都要记得看。


AB柱盲区

挡风玻璃两侧的AB柱,这个盲区主要在车辆左右转弯时造成。


转弯时,A柱会遮挡前方视线;B柱盲区主要在车辆右侧,在行驶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侧时,B柱会遮挡视线,可能与右侧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碰撞。


应对方法:


✔行驶时提前观察路况,特别在小区、医院、路口等人员流动密集的场所,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过”。


后视镜盲区

在日常行驶中,我们需要左转或者右转,这个时候从后视镜里可能看不到后方来车,这就是后视镜盲区。


特别在进行变道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撞上其他车。


应对方法:


✔变道一定要打转向灯。


✔在车内后视镜上加装扩大视野的辅助镜,以减少盲区。


02


除了汽车自身结构造成的盲区,在开车时,也有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地方。


内轮差盲区

内轮差是指车辆转弯时,前轮转弯半径和后轮转弯半径之差。车身越长,方向盘打得越多,形成的内轮差越大。


一般小型车辆会产生接近1米的内轮差,大型车辆则可达到2米。


应对方法:


✔遇到大型车辆转弯时,至少要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超车盲区

在超越前车时,前车会对后面车的视线造成遮挡。如果前面是大车,盲区就更大。


应对方法:


✔超车时拉大与前车的距离,车头可以略微靠左,迅速读取对面路况。


上下坡盲区

车辆上坡时,由于视野点与坡面形成夹角造成盲区,从而看不见相对方向的车辆和坡上的障碍物。同样地,下坡也会遇到类似盲区。


应对方法:


✔上下坡时降低车速,不变道。

山路盲区

山区多盘山路,车辆在山区经过弯道时,被内侧山体、建筑物阻挡视野,形成视觉盲区。


应对方法:


✔通过弯道最好鸣笛示意。


✔控制车速,尽量靠车道右侧行驶。


隧道盲区

出隧道时,眼睛因一时不适应光线变化,会出现短暂的视觉盲区。夜间开车时,眼睛受到各种灯光刺激,也容易产生盲区。


应对方法:


✔出隧道或开夜车,不要跟车太近。距离太近,视野会被前车遮挡,无法清楚观察前方的路况。


03


除了上面支的招,车主朋友们平时养成良好的开车习惯,也可以尽量减少各种汽车盲区带来的影响。


驾驶人

控制车速:车速越快,视野越窄,所以开慢点才能看得更清楚。


开车前检查:开车前最好绕车一周观察前后左右,顺便检查车底、轮胎周围是否有小孩子或小动物。


不要贴深色车窗膜:深色车窗膜会影响到视觉敏感度,尤其在夜间、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光线暗的地方,会带来很大影响。


灵活摇头晃脑:若急转弯时,A柱挡住了视线,扭动下脑袋就可以避过盲区。如果要变线,除了看外侧后视镜,也要扭头看看车辆侧面有无车辆靠近。


其实,不止车主需要了解汽车盲区,走路的、开非机动车的朋友,也必须清楚地知道盲区在哪里,这样才能及时避让盲区,避开危险!


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

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不要与机动车争道抢行,同时要主动避让车辆盲区,与车辆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加强安全教育:小朋友个子小,更容易陷入盲区的安全死角里。家长一定要告诫小朋友,不要在车前跑、车后停留、车边站,更不要在路上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