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义货币供给量是多少(M0M1M2)

关注智慧股市101,看股市沉浮一、定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宏观经济学名义货币供给量是多少?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宏观经济学名义货币供给量是多少(M0M1M2)

宏观经济学名义货币供给量是多少

关注智慧股市101,看股市沉浮。

一、定义:

M0、M1、M2都表示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的经济指标。M0是流通中现金;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1和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 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 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近年来,很多国家都把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

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性:

重要性高。它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制,也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它是指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其他宏观金融变数而掌握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然后再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达到其政策目标和各种重任的完整体系。

三、货币供应量的含义:

M0是流通中货币,是一个比较基础的概念,一般不在财经新闻中出现,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M1和M2。

M1的主要组成是你我平时衣食住行花出去的,商家们收到的流通中现金(M0),和企业一般用于和政府、其他企业做买卖的活期存款。因此,M1反映着我们社会现在的购买力或者说消费能力,就是个人和企业花出去M1那个数量的钱能买到多少东西。

M2比M1多出来的部分主要是个人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M2比M1要保守一些了,他挣到钱之后不花,存起来了。但现在存起来以后有可能花出去,也有可能一直存着,所以M2把现在的和以后的两部分购买力都反映出来了。

举例来说:

每天都能赚到一笔钱,第一种选择是一小部分存在银行,剩下的大部分都消费掉;而第二种选择是一小部分花出去而大部分存银行。那么这两种方式对M1和M2有什么影响呢?首先M1和M2都因为我们付出了劳动而增加了,其次如果我每天花得多存的少,M1的增速就更快;如果存得多花的少,M2的增速就更快。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这样做,对这两个指标几乎没有影响,但如果整个社会在一段时间都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表现,就会在数据上有很明显的体现。

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M1增速高于M2的时候,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人们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很高,消费市场很活跃,这时商家们就有底气涨价了,就会有物价普遍上涨的预期,进一步还会引发通货膨胀。历史规律表明,每当M1大幅度上升时,都会推动了经济升温,或引发投资过热,或通货膨胀,或股市上涨。M1增速若快于M2增速,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大量资金转向交易活跃的M1,从而对股市的资金供给可能形成较为积极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M1增长超过M2增长速度是产生金融体系的流过性过剩的原因之一。

M2增速高于M1的时候,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那就是人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存得多花的少,减少了日常消费支出而把钱存到银行或拿出来投资,投资过热而消费疲软,社会需求不足。这个时候大家都想着赚钱,盯着股票基金之类能迅速赚钱的资产不放,就会迅速推高资产价格从而滋生泡沫,而生产了商品却卖不出去,实体经济就成了受害者。

四、货币供应量与股市的关系:

M1与M2的剪刀差:

一般M1的增长被认为是经济向好的表现,随着M1的增长,M2常以略 高于M1的增速而增长。M2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慢于M1的情况,并且在后续几个月里持续扩大增速差距,并达到了历史新高。这种M1增速反超M2增速的情况,称之为M1和M2的剪刀差,是M2增长放缓与M1激增共同作用的结果。

M2与M1的“剪刀差”揭示了什么?M2为何缓增?

第一、救市的因素。2016年7月份的时候,股市波动比较大,所以为了救市,进去的资 金有近1万亿。这个1万亿形成了证券业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这个存款, 叫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存款, 它是计入M2的。

第二、企业贷款是比较疲软的。平时的贷款,都在13%、14%增速,这一次12.9%,相对 来说也比较低。

第三、表外融资。我们的表外融资,下降得比较厉害。

M1为何激增?M1主要是企业的活期存款。企业为什么放那么多的活期存款?是因为企业持币观望,谨慎投资,不一定找得到好的项目。还有,房地产销售,我们就发现房地产销售是怎么回事呢?房地产销售以后,大量个人的定期存款减少了,全都成了房地产企业的活期存款了。大量的房地产的活期存款,它趴在账上了,它不去投资。

M1增速—M2增速差更能反映出经济的运行变化,这一指标和股市一样都会对经济的变化提前做出反映,货币供应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映。

M1与股市波动相关性较强,并有领先性。从近十五年M1同比增长率走势可以看出,M1增速呈现3—4年的周期波动。M1表示的是狭义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基础货币和企业的活期存款,从M1增速与股市的关系可以看出,资金面对股市走势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M1增速的加快意味着企业资金的活跃,从长期来看,其与实体经济比较相关,但M1增速的周期波动又体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

M1、M2增速差与上证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当M1增速上穿M2增速之时,即两者出现“金叉”,代表资金趋向活期化,流动性较强,对股市利好,股市将延续趋势性的上涨行情。反之,当M1增速下穿M2增速之时,出现“死叉”,代表资金回流银行,则股市有见顶回落的可能。行情往往会继续下跌趋势,所以增速M1>M2证明资金向活期化转化,股市往往会变好。反之,股市变差。

然而物极必反:当M1增速大幅抛离M2时,投资者反而需要小心这有可能是见顶的先兆。所以据统计发现,每当M1比M2低,尤其是两者差距超过5个百分点时,股市就会见底,一轮新的牛市将临。而M1比M2高5个百分点时,牛市便会结束,熊市则会到来。

巧合的是,在M1处于历史低位时,股市无一例外出现了大涨行情。其中有两次是牛市的开始。从1995年末至2008年末,M1有4次同比增幅超过20%,出现阶段性高点。这4次分别是1997年1月的22.2%、2000年6月的23.7%、2003年6月的20.24%、2007年8月的22.8%。其中,第一、四次,大盘向下的拐点分别在M1创出高点的4个月、2个月之后出现。 M1增速与股市趋势相同。“当M1增速超过25%时,行情也就见顶了”。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使M1和M2的差距开始拉大。这两年间M2比M1分别快7.7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这为1996年之后的大牛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样在1999年的5·19行情之前,M1和M2也出现了这样的背离走势,最大差距达到6个百分点。

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M1与M2同比增幅之差与股市基本同向变动。在熊市不断探底的过程中,假如M1-M2增速(为负数)不断扩大的话,就给了投资者一个大胆参与的提示。同理,假如股指处于高位,而M1-M2增速(为正数)不断缩小,恰好发出了鸡肋行情和向下拐点信号。

每日股文,明天见!

上一篇:ICS(消费者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指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