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

若是薄云小雨天气,窗外竹树翠绿,

花含苞、人闲闲,案头小灯晶莹,

此时净手沏茶,

就算茶屑配了个缺角杯,

饮来,

也格外耳聪目明。

——简媜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

图源网络

这本小书很有点意思,它集结了关于茶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名篇。

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王蒙、杨绛、董桥、贾平凹等一众为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坛大家,纷纷将笔墨聚焦在这“一草一人一木”的境界。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人宁可一日无酒味,不可一日无茶香。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3)

一起来品读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美散文集——

《喝茶 茶事》。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4)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个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喝茶》周作人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5)

据《茶录》所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

所以如果要体味这些质素,静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只有“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碌的世界”的人,才能够体味出这些质素。

喝茶的友伴也不可多,“因为饮茶以客少为贵。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6)

茶的享受技术包括下列各节:

第一,整治时须十分清洁;

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

第三,烹茶的艺术一般在于择水,山泉为上;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

第五,茶不能另加他物以调其苦味;

第六,好茶必有回味;

第七,茶须现泡现饮;

第八,泡茶必用刚沸之水;

第九,摒除一切香料;

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

——《茶与交友》林语堂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7)

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

——《喝茶》梁实秋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8)

“文革”后操就业拿出了笔,我的特点是要利用一切时间写作,全天候写作。

我的社会活动外事活动极多,但是我的主业是写作。全靠一茶。

例如出差,两三个小时的飞行后到了目的地,我入住宾馆,至少两三个小时内谢绝来访,写。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9)

怎么个写法呢?先饮一杯浓茶,立即尘念全消,若有所思,悲从中来,味自茶起,此身若隐,进入了另一个文学的世界。

对于人来说,粮是根,肉是力,酒是情,而茶是魂,是韵,是趣味,是机智,也是微笑和漂移,舞蹈与飞升。

——《茶魂与茶韵》王蒙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0)

《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

那么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

记不住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

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喝茶》杨绛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1)

茶有茶道。茶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每天上下午两顿茶点是人权的甜品,只剩午饭晚宴之后才喝咖啡。

茶味常常教人联想到人情味。

古人“饮啜”之论所谓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我们吃下午茶去!》董桥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2)

重庆人那时似乎是一起床,就先进茶馆的,洗脸、品茗、早点,都在其中。

茶馆陈设并不讲究,只是一排竹躺椅,夹杂着些茶几,顾客一进门,便潇洒散漫地在竹椅上一躺,只有伙计大声地、热情地吆喝着,一手取来盖碗茶,一手便以大铜壶的开水冲泡之。

一道白光,冒着热气从壶口喷出,然后稳稳地落入杯中,适满而止。

——《漫说茶文化》唐达成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3)

蒙古牧民的奶茶用铁锅熬。砖茶被斧子劈下来,再用皮子或布片垫着砸碎。

茶投入滚锅,女人一手扶住长袍前襟,一手用一只铜勺把茶舀起又注回锅里。加一勺奶,再注进,再舀起——那仪态非常迷人,它如一个幻想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在农民家炕头上也没有两样,大都是晚辈家的儿子或者侄儿子斟水。女人不露面。似我一来再来的客,日久熟识了,女人不再规避,也只是立在门口听。她若倒茶,先要递给自家男人,再转给客。

——《粗饮茶》张承志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4)

旗人由盛而衰,虽衰,可还保留着一点盛时余韵。譬如礼数周到,譬如待客殷勤,客至必沏茶,必敬烟,古风依然。

水壶就坐在屋当央的火炉上,整日嘶嘶作响,阳光透过略有水蒸气的窗户,有一种朦胧温馨的感觉。我第一次喝到北京的花茶,就是一位穿着长棉袍的旗人老太太,亲手沏的。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5)

“文革”期间,到茶叶店里,连花茶也不说,招呼声来一两“高碎”(即高级茉莉花茶碎末的简称),服务员也就明白了。花八毛钱,捧回家来,挨批遭斗之余,喝上一杯,也是无言的自我安慰了。

其实,得自然,得本色,得野趣,便是佳茗。有茶助兴,便雌黄文坛,嘲笑众生,海阔天空,心驰神往起来。

茶之可贵,因为它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终身之友,它那一股冲淡的精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尽量禅悟的根蒂。

——《茶余琐话》李国文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6)

人们常说苦尽甘来,说的是人生体味,但也确有不少植物具有这种先苦后甜的味道,而苦甘同体,一并让我同时尝到的,独有这种茶。

草在上,木在下,人在中间,就是“茶”字。人得草木营养滋润,草木得人品味养护,是茶的根本。

但人对草木的索取必须是有限的,稍有过度,少了草木,茶字就少了天地,无天无地,不但茶字不成,人也活不成。

——《崤阪石茶》郑彦英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7)

就在我写下这篇关于茶的文字时,杯子里的乌龙茶们或浮或沉,飘散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它们条索粗大,豪放中又有几分细腻,开水沏下去,香气凝成一团云烟,袅袅升起来,凑过鼻子一吸,能让你醉了,嗅过茶香,接着是啜饮茶汁,茶汁色泽金红,入口回甜,其味绵长,如果再配以工夫茶的精美茶具,你简直不似神仙、胜似神仙。

要紧的是一壶开水,滚开的不好,“蟹眼”状最佳,沏入宜兴紫砂壶中,焖一会儿,浅斟,轻啜,那滋味,你自己去品咂好了。

——《茶道》高洪波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8)

饮茶要布局,但饮后的回甘,却又破格,多么像人生。同一个杯、同一种茶、同一式泡法,饮在不同的喉里,冷暖浓淡自知,完全是心证的功夫。

几乎天天喝茶,通常一杯从早到晚只添水不换茶叶,所以浓冽是早晨,清香是到了中午,淡如白水合该熄灯就寝。

一撮叶,每天看到一生。看久了,说心花怒放也可,说不动声色亦可。

喝好茶、喝劣茶怎么说呢?凡有恶客、大宴、为人事所迫时不宜沏茶,会糟蹋佳茗清心;这话有道理,所以袋茶是最好的逐客令,一杯水打死客人,言外之意是,茶喝完了你可以请了。

——《关于茶》简媜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19)

茶瘾大的人早上一睁眼,盥漱之后出门遛完弯儿,直奔自己常去的茶馆,等茶沏好闷透,好好地喝上两碗热而且酽的茶,所谓冲开龙沟,才能谈到吃早点呢!

北平人喝茶所用茶叶,以香片毛尖为主,天津人讲究喝大方雨前,安徽人专喝祁门瓜片,江浙人离不开龙井水仙碧螺春,西南各省喝惯了普洱沱茶,再喝别的茶总觉得不够醇厚挡口。

民俗专家张望溪先生说:“到茶馆只看客人叫什么茶,就能猜出他是哪一省人来,虽非十拿九稳,大概也有个八九不离十。”

——《喝茶》唐鲁孙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0)

第一壶茶是洗胃的,洗净隔夜的沉积引起的饥饿感觉,然后吃早点。

吃完早点后有些人起身走了,用现在的话说大概是去上班的。

大多数的人都不走,继续喝下去,直喝到把胃里的早点都消化掉,算是吃通了。所以苏州人把上茶馆叫做孵茶馆,像老母鸡孵蛋似的坐在那里不动身。

——《门前的茶馆》陆文夫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1)

人的一生要结交众多朋友,朋友是走一批来一批的,而最能长久的是以茶为友的人。

我不大食肉,十几年前因病戒了酒后,只喜欢吸烟喝茶,过的是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的日子。

每当泡一杯陕青在家,看着茶叶鲜鲜活活得可爱,什么时候都觉得面对了春天,品享着春天。

茶叶常常就喝完了,我在门上贴了字条:“送礼不要送别的,可以送茶。”但极少有送茶来的,来的都是些要喝我茶的人。

——《茶事》贾平凹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2)

茶是个和气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

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同时,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发雅兴,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

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

——《琴棋书画诗酒茶》王旭烽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3)

“文革”中,我们在京华北城净土胡同比邻而居,时相过从,常在他家楼上一边喝工夫茶,一边无所顾忌地纵谈时事。

窗外寒风凛冽,室内炉火熊熊,喝了几道乌龙茶,将一切愁思郁闷都抛诸脑后,于是踏月回到我独自索居的小院。

此情此景,已恍如隔世,而他家乌龙茶微带苦涩的滋味,至今还就在齿颊间。

——《佳茗似佳人》袁鹰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4)

工夫茶要“细炭新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

其茶具小巧精致,侍候喝茶的亦是丫环书童,甚至还规定火与茶具相距七步为度,这样沸水从火上拎下至沏茶时的温度才合标准。

喝工夫茶你得有工夫,有那份闲情逸致才行。

——《说喝茶》张长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5)

日头小晌午,到桃花洞。稍觉口渴,便向僧人乞茶。

和尚老而瘦,于草木间结庐而居;顽石为案,供一尊佛祖像。

我凑一块青石坐定,老僧用牛眼大的盅,捧来一盏清茶。

双手接着,先看见茶烟氤氲不散,又看见茶叶翠青,茶汤淡绿。

先呷一口,好苦;又呷一口,苦得清爽;再呷一口,苦中有香,苦后有甘。

不能大口喝,也不忍大口喝。只慢慢啜,细细品,直啜得一心滋润,两腋生风,直品得思丝虑缕像都浸染上了哲学的意蕴。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6)

不禁忽有解悟:

茶的青绿,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茶的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

再啜,再品,渐觉着我与山中万类是那么近,近得似乎我也是山石草木鸟儿虫儿中的一员,便依稀感到生命的永恒。

这,便有点儿近于禅境了。

遂想到,无怪乎赵州和尚三呼“吃茶去”,便使投师者悟禅得道,无怪乎禅书上写着“茶味禅味,味味一味”。

——《忙中说茶》周同宾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7)

已故世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有一首佛门偈句: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喝茶去。

一个人吃茶的心灵旅行(走吃茶去)(28)

人生若茶,浓淡自知。

走,吃茶去!

2022年10月8日 寒露 夜于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