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

四川是出了名的宜居之地,不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川人的乐观、闲适也是出了名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期间,一边是军阀们噼里啪啦打得火热,一边是老百姓们铺子照开日子照过。

民国时期,作家李劼人对成都人的闲适淡定有非常传神的描写:第三次军阀内乱时,成都市区铺子开的有过半数。“靠东一家牛肉铺里,正有两个老太婆在买牛肉,态度很消闲,看着街上抓人的事情,大有‘黄鹤楼上看翻船’的样子。”

当时,许多成都人家终日不开火,在小酒馆喝点酒,坐会儿茶馆,都极为平常。倒也不是成都人在举国抗战时还格外心大,往历史上追溯的话,四川人的生活方式是惯来如此的,可以说是传承古今的。

向来富庶的天府之地

四川自古土地肥沃,先秦时期李冰入蜀兴修都江堰,除水害,利农业,还便利了交通,四川逐渐成了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尤其是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成都平原,气候温润,有江水沃野,有山林竹木,果实丰饶,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

清末民初的成都街道图

东晋时常璩写《华阳国志》,称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唐时蜀地继续“土腴谷羡”,每当中原有事,皇帝便会跑到四川去。宋代,成都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当时四川人口占南宋的近1/4,而财赋收入更占南宋的1/3。一直到清代,学者朱鹤龄仍在说:“史称岷山之下,沃野千里,与汉中俱号天府之国。”

古今融通的生活方式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环境下,“不知饥馑”的四川人生活趋向于悠闲安逸,生活节奏缓慢,喝茶、看戏、饮酒成了人们打发时间的传统生活方式。

作为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四川在周武王时,就以香茗作贡品了(见于《华阳国志·巴志》)。茶树喜温、喜湿、耐阴,而四川地处北纬30度,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都适宜茶树生长。西晋文学家张载有诗《登成都白菟楼》曰:“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四川的茶馆。《茶经》引晋代政治家傅咸的文句说: “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可见四川茶馆起源之早。到清代同治年间,成都出现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茶馆——华华茶厅,可容 1000人,且用具考究,服务独到。

茶馆的氛围自由随意,爱自由的四川人干脆把戏班子也搬了进来。据学者王笛研究,清末民初,一些大茶馆开始把生意重点放到地方戏上,卖茶则退居其次,它们逐渐演变成为成都最早的剧院。成都华兴街的悦来茶园,就既是茶园又是戏园。抗战期间,为唤醒民众,共赴国难,悦来茶园还特意请来中隐楼君编《爱国将军》剧本,颇为感人。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1)

四川人还爱酒馆。四川自古就是名酒之乡,酿酒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汉代扬雄《蜀都赋》中提到“木艾椒篱,蔼酱酚清”,“酚清”就是川酒的一种。临邛更有司马相如、卓文君当炉卖酒的千古佳话。到杜甫叹“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时,川酒早已名扬天下。

唐宋时成都酒肆成风。唐代张籍有诗云:“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万里桥”就是成都南门外的锦江。陆游更有“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之句。诗人笔下的成都酒肆林立,水陆繁忙,酒大概在这时就成为成都市民文化的重要维度。在记载晚唐五代笔记小说的《北梦琐言》中,有一个叫陈会的人,家在成都,是开酒肆的,后来他考中了进士,眼看仕途大好,就这样家人都不愿意把酒肆给撤了,实在是做酒的生意,利润颇丰。

四川是天府之地,但同时因为群山环抱,地形封闭,相对闭塞,导致成都人喝茶、看戏、饮酒的传统,似乎不因时间和世事而改变。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2)

成都的茶馆,图片来自纪录片《我的城·成都》

清末宣统年间,成都小酒馆有496家之多,遍布城乡。“酒则各邑各乡,几乎家家皆能烤酿,真是一种最普遍之农民副业”(周洵《蜀海丛谈》);茶铺则平均每条街道都有一家,到了民国,依然是“成都城内的特景”(李劼人《暴风雨前》)。据成都《新新新闻》报1935年1月统计,成都有茶馆599家,分布在城内的约占43%,大都为大型茶馆。作家周文在抗战爆发后到成都记载:“对面酒楼在不断送来一阵快活的划拳声‘全家福禄’‘五金魁首’‘六位高升’”。“川戏园门口则挂着一块‘客满’的牌子。”

可见无论何时,成都的酒楼依旧兴隆,戏院依旧爆满,市民生活依旧,传统的生活方式经千百年的洗练,仍以一种接近古老的方式保留下来。

登门造坊看稀奇

四川人的生活,是连外省人都能赞上一句“巴适”的。如果说这种“巴适”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基因的话,便是那千百年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古今融通的传统生活方式相应地,四川的制茶技艺、酿酒技艺和戏剧表演绝活,都得以抵住时光的冲刷,很好地传承下来。比如大名鼎鼎的川剧表演剧社——三庆会,1912年创立于悦来茶园,现代意义上五种声腔共存的川剧从此诞生。“三庆会”大师辈出,比如当时的名角儿康子林,经过反复琢磨,用夹皮纸对“变脸”做了重要改革,后来又偶然从“拉洋片”中得到启发,设计出扯线,线头一扯,便揭开一层脸谱,有瞬息万变之效。从此“变脸”成了风靡演艺圈和民间的神奇艺术和绝活,名扬四海。

而在酿酒方面,千百年生产经营过程中,川酒积淀了丰富而精湛的酿造技艺。不同地区的酿制技艺与当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都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酿酒技艺,与酒本身一样,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物质和精神内涵。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真切地领略酿酒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成都水井坊博物馆分会场打造了全感官体验白酒酿艺非遗的沉浸式戏剧体验。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3)

水井坊博物馆

在这部沉浸式戏剧中,观众不再只是观众,而是可以实际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边看边“演”,能够感受诸多传统戏剧无法比拟的体验。主创们直接将“舞台”搬进了奠基于600年酒坊遗址之上的水井坊博物馆中,并将在其中酿酒的工人们,也全部纳入了演员阵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实地、实景演出。同时,戏剧剧情与真实白酒生产场景的结合,让观众们在酒坊中“原地穿越”,感受国家级非遗的“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精妙之处。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4)

演出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过程中还设计了美酒品鉴、亲自勾调等环节,让观众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满载而归。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5)

演出现场

600年的古坊传承

要说这部“沉浸式”戏剧最独特之处,莫过于它的场地是奠基于600年酒坊遗址之上的。

1998年,成都水井街19号发现了大型古代酒坊遗址。经过全面的考古发掘,证实水井街酒坊遗址是延续600余年生产使用至今的古老酿酒作坊。遗址内发现了属于不同时代的晾堂、酒窖和蒸馏器基座等。据考古专家考证,酒窖最早年代下限是元明之际,印证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的说法。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6)

今水井坊博物馆

600余年前,水井街酒坊就在成都开窖建坊;整体格局是后面酿酒,前面卖酒——这是我国发现的酒作坊和酒店的唯一实例,所以被称作“水井坊·第一坊”。其中乾隆年间的几口老窖仍然在发酵,作坊内充盈着浓郁的窖香。

水井街酒坊自元末明初以来的酿酒技艺,在岁月积淀中一脉相承至今。历代酿酒大师心手相传,以传统酿造工艺潜心酿制出水井坊酒“陈香飘逸、甘润幽雅”的酒格,成为成都平原浓香型白酒淡雅风格的经典代表。2008年,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井坊携手黄磊共同守护非遗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精神的基因,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而对于这种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与新锐艺术充分结合的表演形式,作为活动嘉宾的黄磊也毫不吝啬地给予了自己的褒奖。他表示:“非遗需要走进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传承,本次水井坊用戏剧让大家更了解非遗就是很好的一种创新形式,也很高兴戏剧这种形式可以成为推广非遗的一种有效手段。”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7)

黄磊在水井坊博物馆体验沉浸式戏剧

与表演艺术一样,有600年历史的“水井坊·第一坊”,历代酿酒大师心手相传,不断地精进技艺,继承并发展地把历史悠久的白酒酿造技艺传承至今,实现了纵跨时空600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8)

第七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水井坊博物馆分会场开幕式

今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在国家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水井坊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上也在持续创新:

2017年9月,水井坊耗巨资在太庙打造“天工御宴”升级品牌战略,聚焦600年活着的传承:古坊·匠艺·匠心;同时还冠名了受众广泛的《国家宝藏》,被央视誉为新文化节目的标杆。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9)

水井坊首登太庙打造“天工御宴”

生活在四川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四川)(10)

水井坊冠名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2018年3月,水井坊成立业内首支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开辟了“非遗”新生之路。

在本次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水井坊不仅用沉浸式戏剧体验展现其源远流长,更是作为文化传承的承载方,展示活态传承的文化魅力,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