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关系中的踢猫效应(不要将负面情绪)
周末休息,我的朋友小玮回父母家看望爸爸妈妈。因为上个周末加班,她已经有半个月没有回父母家了,这天,她打算陪父母一起吃完晚饭再回家。
在小玮回父母家前,小玮妈妈因为卫生间漏水的问题没有和楼上邻居协商好,刚刚和邻居大吵了一架,正在气头上。
小玮一进父母家门,她妈妈就质问她为什么半个月才回一次家。小玮解释,因为上个周末加班所以没有时间回家。但是她妈妈还是不依不饶,责怪小玮不关心他们,不孝顺父母。
小玮原本想今天陪父母吃晚饭弥补父母,但是妈妈不理解她,这让她觉得很委屈,所以小玮陪父母吃完中午饭就回家了。
回到自己家,小玮发现原本应该在写作业的孩子却在打游戏,而小玮的丈夫一直在打电话,丝毫没有要管孩子的意思。小玮冲自己丈夫大发雷霆,她埋怨丈夫不管孩子,只知道忙自己的工作,把整个家都扔给小玮一个人。
听完小玮的这一番话,她的丈夫也很生气,于是大骂孩子只知道玩游戏,不好好学习。就这样,这一家三口度过了一个非常不愉快的周末。
小玮原本想这个周末回家看望父母,多陪陪父母,但就是因为小玮妈妈和邻居发生了争吵,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回了家中,才发生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踢猫效应”,而我的朋友小玮就是“被踢者”与“踢猫者”。
一、什么是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踢猫效应”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故事:
一位孩子的父亲在公司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回家后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蹦来蹦去,于是就将孩子大骂一顿,孩子一生气就狠狠地踢了旁边的猫。猫吃痛跑到马路上,正好一辆大卡车路过,为了避让猫,撞上了出门追赶猫的孩子。
在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踢猫效应,而踢猫效应往往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二、踢猫效应带来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批评与责备,甚至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当我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肯定会心情不好。很多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一个比自己弱小的“出气筒”,将负面情绪发泄出去。不知不觉中,我们加入了“踢猫”的行列中,将负面情绪“踢来踢去”。
比如我的朋友小玮,她开开心心地回家看望父母,但是因为小玮妈妈将来自于邻居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中,导致小玮也有了负面情绪。
而小玮又将负面情绪带回了自己家中,让原本和睦的家庭中,每个人都充满着负面情绪。
这就是踢猫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其实当我们冷静后,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了,可是都已于事无补。
三、如何避免踢猫效应
- 学会自我反思,正确面对批评,加强自身修养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首先要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是否有错。
如果你确实做错了,那就要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加以改正,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你发现你没有做错,而是批评你的人无理取闹,那么你就不幸地成为了“被踢的猫”。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应该成为下一个“踢猫者”,将负面情绪踢给下一个人。
爱尔兰曾说过“越无能的人,越是喜欢挑剔别人的错”,所以我们需要提升自身修养,避免成为“踢猫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家咖啡店中,一位顾客将牛奶和柠檬同时倒入了红茶中。
这位顾客对服务员大喊道:“服务员,你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红茶都毁了。”
这位服务员对这位顾客赔不是说:“先生实在对不起,我再给您换一杯。”
很快,服务员又将一杯红茶放到了这位顾客面前,轻声地对顾客说:“我能不能给您提一个建议,如果您在红茶中加入牛奶就不要再加柠檬了,因为牛奶和柠檬混合有可能会结块。”
这位顾客的脸刷一下就红了,喝完红茶就走了。
这时旁边的一位顾客对服务员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为什么不直接和他说呢?”
服务员笑着回答:“因为他当时非常生气,我就更应该用委婉的语气和他说这件事,因为‘有理不在音高’。”
这位服务员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位顾客的错误,更没有和他争吵,而是用一种婉转的方式处理了这件事,避免激化矛盾。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反思,同时要加强自我修养,不要将负面情绪“踢”给下一个人。
- 学会“好好说话”,合理宣泄情绪
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语言,而说话则是人类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方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被当作“出气筒”时,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不要对他人恶语相向,也不要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话语传染给其他人。
《不吼不叫》的作者罗娜·雷纳在书中提到,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甚至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请你平静地对身边人说:“我现在感觉非常不开心,需要自己一个人冷静下,等到我心情平复后就会回来。”
在这之后,你可以换上运动鞋和运动服到户外痛痛快快地跑一跑,想象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随着汗水离你而去。相信你跑完后会觉得心情舒畅,因为运动是宣泄情绪最好的方法。
总之,当你处于负面情绪中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通过语言传播负面情绪。
- 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体谅他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我们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体谅他人。
我们只有亲身体验过他人的工作,才知道别人有多不容易。
曾经,一位老板和自己的朋友抱怨:“我的员工总是说夏天太热了,老板因为省电费都不舍得给他们开空调。可是我已经将中央空调的温度调到了26度,在办公室办公甚至觉得有些冷,但是他们还说热,还有很多员工因此辞职,他们也太不知足了。”
老板的朋友建议老板和员工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就当体验生活了。
第二天一早,老板来到了员工的办公室和员工一起办公。因为员工办公室人多拥挤,还有很多机器散热,还没到中午,老板就感觉燥热难耐,他赶快命人将空调温度调低。在这之后,员工也不再抱怨夏天温度高,老板不给开空调了。
因为这位老板一直在自己的办公室办公,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空调的温度已经足够低,但他并没有考虑到员工办公室人多拥挤、机器多的问题,忽略了员工的感受。
其实,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体验,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懂得体谅他人。
总结: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许许多多的批评与指责,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下一个人。
如何避免成为“踢猫者”呢?有3个方法:
1.学会自我反思,正确面对批评,加强自身修养
2.学会“好好说话”,合理宣泄情绪
3.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
相信了解了“踢猫效应”的你,一定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会将负面情绪“踢来踢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