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理解(直抵文学本质富有现实意义)

——略谈“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理解?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理解(直抵文学本质富有现实意义)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理解

——略谈“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

作者:璩静斋

“文学是人学”这一概念是由高尔基提出的,我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曾撰写《论文学是人学》,对此概念进行了必要且较深入的阐释,大体令人信服。客观而言,“文学是人学”是一种带有概括性的提法。所谓的“人学”,以通俗的话解释,就是(通过文学作品)表现人,研究人(个体的人及群体的人)。人学所涉及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人自身的属性(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人与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诸多情感等。而人性当属其中的核心部分。

人性比较复杂,大致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即自然人性(天然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是人与人交往时所产生的,譬如自私、狭隘、虚伪等性情。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非割裂开来,二者是统一的。人的社会属性往往受自然属性的支配,如一个人在跟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得很自私,这种自私便源自他的贪欲。对于作家来说,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具体鲜活的文学形象,将复杂的人性表现出来,这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尺。综观古今中外文学殿堂里的诸多名篇佳作,彰显真实的人性是它们共同拥有的闪亮标签。

余音先生提出并发表了《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2020年3月30日光明网https://s.gmw.cn/T5vhoe),道出了文学本质——“人学”的核心部分是“人性之学”,文学创作应该以演绎人性作为根本旨归。很多优秀作家都很重视这一点。沈从文先生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曾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强调自己的创作原则:“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古希腊文学(神话、史诗、戏剧等)中所描写的人是世俗的、原欲的,是典型的饮食男女,身上散发着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无伪、自然质朴的人性之光,连神话中的诸神都无一例外地受之浸染,在人性之光的沐浴下,神与世俗凡尘之人也“同形同性”了。沈从文仰慕古希腊文学(尤其是古希腊神话)对人性的极度崇尚与尽情抒写,所以他只想造“希腊小庙”,坚持以“人性”作为他创作的支点,并且有意通过写人性之善来探求理想的人生形式,并以他的故乡——湘西为题材,创作出一批有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湘西。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像一面镜子,映出人性的永恒,照出人性的光辉。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手书:“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则铭文包含深刻的内蕴,世间人事看似纷繁复杂,但只要以“人性”为尺度来丈量,这些纷繁复杂的人事其实质朴简单,能让人看得通透。沈从文始终坚持做一个大写的人。作为作家,他描写的也是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拥有着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只要能理解这点,也就能理解他,理解他作品中的人。

沈从文重要的文学作品大多创作于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作家往往逐名求利,作品中的人物也多为迎合所塑造,而不是着眼于人性方面来描写。这样的作品终究经不起岁月的淘洗,渐渐淹没在历史的沙砾堆里,被读者所遗忘。人们更看重那些彰显真实人性和富有十足人情味的作品,比如沈从文的《边城》《萧萧》《湘西散记》等,如同陈年老酒,存放的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感受到醇厚悠长。

当下正处于商业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受各种非文学因素的影响,一些作家的文学创作越来越偏离人性的本质,沦为追名逐利的手段或某种单一信息的传声筒,本该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几近成了机械般的文字堆砌。基于这样的现实,余音先生提出“文学是文字演绎人性之学”,着意强调“人性之学”是文学的核心本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