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吉母亲蒙古语 蒙古族额吉母亲

额吉母亲蒙古语 蒙古族额吉母亲(1)

萨木嘎其其格额吉在她平凡的一生当中,没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是她却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遗产。

再苦再贫也没耽误孩子们的学习

丈夫因病去世后,萨木嘎其其格带着17岁的二女儿,14 岁的大儿子,11 岁的二儿子,8 岁的三儿子,4 岁的三女儿,还有尚在肚子里的小儿子独自生活,丈夫留给她的只有三间土坯房和几头牲畜,还有一些坛坛罐罐等破家当。生活的艰难程度,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这对于一个年仅43 岁的母亲来说,生活的担子实在是太沉重了!

面对生活的艰辛,她却毅然选择把孩子们都留在身边,在她看来,丈夫去世已经很不幸了,再不能让孩子遭受生死离别的痛苦了。她的信念就是,再苦再累也要顶住,而且要靠自己的努力照顾好孩子们。

萨木嘎其其格额吉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体的。她首先必须为这个家解决油盐柴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保证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同时还要保证他们有学上。可是,就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起来,是非常难的。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断粮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而,吃糠咽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主旋律。沉重的生活重担,使这位母亲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让14 岁的长子终止学业到生产队当半个劳力。但没过多久,萨木嘎其其格额吉又自作主张把他送入了学校,给他提供了第二次读书的机会。的确,在孩子们的受教育问题上,这位母亲从来没打过折,再苦再贫也没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再苦再累她一人顶,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对孩子们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是砸锅卖铁,用血和泪为孩子们铺就了求学之路。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千真万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坏事变成了好事。不幸的生活,激发了母亲的斗志,也实实在在地锻炼了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早早地撑起了一个门面。

勤奋持家,让孩子们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

她总是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简直是一尘不染。就拿孩子们的穿戴来说,他们一年也换不了一件新衣服,都是一些补了又补的破旧衣服。但就是这些破衣服在这位母亲的手里,变得容光焕发,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品。当孩子们穿上补丁加补丁的衣服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很多人都用羡慕的眼光去欣赏那些近乎完美的补。听到这些美誉的时候,孩子们的那种因缺少父爱而孤独的童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进而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位母亲的人品,她干什么事情都是认认真真,从来都不糊弄人。

讲究诚信,培养孩子美德

由于生活困难,再加上饥荒,她也向别人借过钱、借过粮。记得有一次,她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向她生活比较富裕的远房弟弟开口借粮,人家也挺好,当场就答应借给她一石粮。为此,这位母亲也承诺,熬过了这段时间一定如数奉还。但是,说起来容易,真正兑现起来就太难了。一方面孩子们小,另一方面他们都在读书,再加上连年的灾荒,这件事就被搁置下来了。这位母亲每当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她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而且想起这件事就讲:“条件允许的时候,一定要还债。”她对孩子们讲,“当时人家相信你,并把粮食借给你,这个情就已经是很重了。这还不算,你拖这么长的时间不还,能说得过吗?”所以当儿女们都已经基本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还可以时,这位母亲卖了一口猪,再凑上一些钱,领上她的小儿子去她远房弟弟家,郑重地还了这笔债,解除了一个心病。她对着弟弟和弟妹的面,对儿子说:“你舅舅和舅母有恩于咱家,是他们帮咱们度过了难关,这个情这个义咱们永远也报答不完,你必须牢记!”这位母亲还债的时候,也有人说:“算了吧,他们的粮食也是通过剥削贫苦农民挣来的,干吗要还它?”那个年代说这种话,都是理直气壮的,而且说得也符合阶级斗争的理论。可是,这位母亲说什么也不赞同这种说法,她认为欠账要还,这是天经地义的,任何时候都不可更改。而且她还用佛教理论作解释说,如果这个账我今生今世还不了,那我就可能在下辈子给人家当牛做马还债。与其下辈子给人当牛做马还债,还不如现在还它,以了却我多年的心愿。当时年轻人听了这番话,都觉得非常可笑,可是,现在看来,这位母亲做得绝对正确,而且无可挑剔。

乐观向上,传递给孩子正能量

起初,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她也哭泣过,甚至每天都以泪洗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很快摆脱了那种不良的心境,用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现实。她给孩子们遗传了乐观向上的图强精神。根据我们的了解,她从来不怨天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都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很少指责别人。她很少麻烦别人,只要自己能解决的事情,绝对不找别人。就是求人帮忙,那也是投桃报李,绝对不会亏待人家。即便是本家的亲戚,她也很少开口麻烦他们,善于体谅别人的难处。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毛驴陷进了泥潭的时候,这就看其主人如何卖力了”。说白了,自己遇上困难,只能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自己摊上的事,也只能靠自己,任何时候别人都取代不了你。另外,这位母亲还有一句经常讲的谚语,那就是:具有一百天灾难的人,不会用九十九天收尾。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克服困难,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否则功亏一篑。这位母亲特别相信,苦尽才能甘来,没有苦哪有甜的这一人生哲理,而且认为:“一个人“只要坚持求真务实,勒勒也能赶上兔子”。

读课文、读小说,启发孩子的心智

这一家人生活虽然很穷,但是在买书的问题上,非常大方,从不吝啬。别看这一家人家徒四壁,书还是很多的,而且这位母亲很鼓励孩子们买书。家风取决于家长,这是毫无疑问的。时间长了,她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除此之外,村里也经常来一些民间艺人说书,这个时候,这位母亲就早早地干完家务活,带上孩子们去听书。这对开发孩子们的心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用蒙古民间传说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她的记忆库当中,永远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在那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的年代,这位母亲讲述的各类传说故事,丰富了孩子们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从中得到了知识营养。这位母亲与来家串门的那些长者们聊天时,所展现出来的知识面,更是令人折服。她就是一个活字典、活教材。另外,她对蒙古谚语,更是了如指掌,而且还善于挖掘其哲学内涵,以此来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这位母亲特别注意用蒙古人特有的禁忌去影响自己的孩子们,并且把它实施的有板有眼,印象十分深刻。她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她对书籍、纸张、笔墨的敬重程度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她不允许孩子们弄脏书籍,更不允许在书上乱涂乱画。她认为,随便丢弃书籍、纸张、笔墨是很不道德的行为,这会得罪孔老夫子。对此,她经常教训孩子们说,“我们必须敬重书籍、纸张、笔墨,否则,就学不好前人传下来的知识技能”。这位母亲也经常教育孩子们,一定要注意自身的道德形象,尤其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按社会的规范去要求自己。那就是她经常所说的“美好的名字是父母给取的,败坏的名字是自己取得的”。

用朴素的教育理论教育孩子

她经常和别人谈论“孟母三迁”的故事,而且自己也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她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她懂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认为孩子们的修养能够直接反映家教水平,即父母的道德水准。“长者不规矩或胡来,少者肯定没教养”。“六畜能否抓膘取决于它们的主人,帽子的形状如何取决于一个人的脑袋”。因此,她处处以身作则,始终注意自身的形象,成了其儿女们的一面镜子。当然,当孩子们不听劝告的时候,她也经常运用适当体罚的手段,促使他们尽快地改过,向善的方向发展。也许是她的严厉吧,其孩子们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击打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而且对日后的生活应付自如。这位母亲最怕孩子们将成为一个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眼高手低者。这样,她在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具体做法是,从小事入手,让孩子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干家务时,带上孩子让他们在做中学。她是爱孩子,而不是溺爱孩子,而且爱得有方。按理说,家里的小儿子比较娇惯一些,可是她对小儿子却不是这样,她把他早早地送到生产队跟着妇女下地劳动。那个时候,她的小儿子也只有八、九岁。也好,当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学校也不上课,她的小儿子却在生产队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她认为,读书固然很重要,但绝对不能因读书而不参加生产劳动,他不希望孩子们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所以,她一方面要求孩子们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生活和劳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读书必须兼顾生产劳动,必须服从于生存。由于这种训练和教育,她的孩子们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基本能够做到生活自理、自助,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摘自《当代家庭教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